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软土地基下卧碎石层对静压管桩挤土效应和承载力的影响,并探讨管桩不同贯入深度时地表竖向隆起、地基土体水平位移、桩周土体和桩身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静压管桩施工导致桩周附近地表隆起,随着离开桩周的距离增大,地表隆起效应迅速减弱;静压管桩使桩周土体产生显著的水平挤压效应,静压管桩施工至下卧碎石层时,碎石区域中的位移效应明显小于桩周土体为软土时的位移效应;以碎石层为持力层,可显著提高管桩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当土层中存在上、下两层或多层可供利用的桩端持力层时,全短桩、全长桩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土中附加应力和沉降组成各部分大小的变化规律.从应力角度探讨了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对沉降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由于长桩的存在,将部分荷载传至深层土体,减少了短桩软下卧层土中的附加应力值,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沉降;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浅层持力层的承载能力,减少了长桩用量.  相似文献   

3.
粘土中不同桩端条件下桩承载性状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桩身位于淤泥质粘土中而桩端支撑于强持力层(砂土)和弱持力层(粉质粘土)两种情况下桩的承载性状差异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淤泥质粘土存在应变软化特征;桩端持力层强度越大,桩侧摩阻力增加越大.实验结果解释了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关于桩身大部分位于淤泥质粘土中且桩端支撑于第⑤层土(弱持力层)的预制桩,桩侧摩阻力作"适当折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厦门地区一些持力层为强风化层的人工挖孔桩在荷载作用下摩阻力及端阻力进行了测试,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试与分析表明:人工挖孔桩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桩侧摩阻力起的作用不能忽略,即使是持力层为强风化层的人工挖孔桩,其桩顶荷载主要是桩侧摩擦阻力在承担,端阻力发挥的作用较小.建议在设计人工挖孔桩桩基时,如桩端持力层置于强风化层,可考虑把人工挖孔桩作为端承摩擦桩进行承载力计算.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控制应力(即可以满足软弱下卧层承载力要求的基底平均压力的最大值)的概念,并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持力层及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的基础简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过程中,桩体会向下卧层产生一定的刺入,从而使下卧层产生沉降差异.为了得到发生刺入的下卧层应力分布情况,取下卧层等效单元体进行分析.将内外土柱接触面分为破坏滑动段和弹性滑动段2部分.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接触面破坏滑动段摩阻力,并考虑侧向土压力变化的影响;在接触面弹性滑动段,假定摩阻力与相对位移为线弹性关系,利用荷载传递法进行计算,得到下卧层土体的竖向附加应力分布,给出了复合地基下卧层沉降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表明,该计算方法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给出一种同时考虑持力层及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通过一次计算即得出条形基础或矩形基础底面小尺寸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计算有软弱下卧土层的基础底尺寸时,既避免了重复验算的工作,又充分利用了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8.
有软弱下卧土层的基础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给出一种同时考虑持力层及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通过一次计算即得出条形基础或矩形基础底面小尺寸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计算有软弱下卧土层的基础底尺寸时,既避免了重复验算的工作,又充分利用了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工程实例,阐述粉煤灰短桩在深厚软土层中利用相对硬层作桩端持力层的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虚土桩和广义Voigt模型,建立桩及承台纵向振动的动力平衡方程,求得承台纵向振动时位移、速度的频域、时域解,研究了桩底土对既有承台单桩纵向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位移条件下,单层桩底土厚度越大,承台位移、速度幅值及振动频率越小,而共振频率基本一致;存在软弱下卧层时,下卧层厚度越大、土质越差,承台位移、速度幅值越小.最后,通过与桩底土单Voigt模型及实际工程曲线对比发现,采用虚土桩模型能准确模拟软弱下卧层的作用,使得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工程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计算复合地基沉降并研究其相关影响因素,首先,考虑界面相对位移对界面侧摩阻力的影响,获得理想弹塑性荷载传递函数;然后,根据荷载传递法的基本原理,建立砼芯、水泥土桩和桩周土三者各自的平衡微分方程,得到三者相应的应力位移表达式;最后,通过与数值模拟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分析了上部荷载、含芯率、面积置换率、桩周土和下卧层压缩模量对复合地基沉降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刚性基础下砼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中砼芯承担了较大部分的上部荷载,水泥土桩次之,桩周土的荷载分担比最小;随着荷载增大,砼芯的荷载分担比逐渐减小,桩周土和水泥土桩的荷载分担比逐渐增加,荷载由砼芯向外逐步传递到水泥土桩与桩周土;随着上部荷载减小,含芯率、面积置换率、桩周土和下卧层压缩模量增加,复合地基沉降量逐步减小,其中含芯率的影响相对较小;除下卧层压缩模量外,各影响因素对桩周土压缩量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下卧层土体压缩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限元法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性状以及褥垫层厚度、持力层刚度、面积置换率对承载力影响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柔性荷载下粉喷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粉喷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在桩顶和桩周土面埋设了沉降标分别观测桩顶和桩周土面沉降.研究表明:荷载板沉降与桩间土面沉降十分接近,桩间土地面沉降明显大于桩顶沉降,主要表现为桩体部分刺入路基内,柔性荷载下桩土变形不满足等应变条件.在某一深度L0处存在等沉面,即该位置处桩体沉降与桩间土沉降相等.对此提出了一种柔性路基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该方法将压缩层分为3层;a.等沉面以上加固层;b.等沉面以下加固层;c.下卧层,地基沉降为3层土的压缩变形之和,a层的压缩变形可按改进应力修正法计算,b和c层压缩变形可按应力修正法计算.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所提出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纪楠 《科技资讯》2013,(32):65-66
桩基础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桩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桩基软弱下卧层验算公式各项的概念和取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忽略群桩实体基础佣摩阻力取值及承台上土白重对验算结果的影响,认为规范中关于软弱下卧层顶面附加应力的计算均有不当之处。认为公式附加应力的概念不清晰。提出了以下建议:JGJ94—2008较适用于有地下室的桩一箱(筏)基础,JGJ94—94较适合于没有地下室的柱下群桩基础;计算附加应力时所扣除的群桩实体基础的饲摩阻力应取特征值。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CFG桩复合地基,介绍了工程试验概况,并从桩间距、桩径、桩长、垫层变形、褥垫层厚度、桩间土变形模量、持力层变形模量等方面对桩土应力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桩距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机理,在常规复合地基加固区、软弱下卧层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计算对比,提出复合地基加固区采用复合模量法、下卧层采用应力扩散法计算沉降的方法.阐述了大桩距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基本假定、计算公式和具体计算步骤.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将大桩距复合地基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的沉降变形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单桩成桩后,桩周土体固结渗流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建立了饱和黏土中单桩桩周及下卧横观各向同性土体的空间轴对称固结问题的定解条件,应用数值理论建立相应定解问题的有限元程序,对桩周及下卧土层中压桩挤土造成的孔压消散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下卧土层的渗透特性对桩周土体的孔压消散没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对精确分析压桩挤土对桩基础承载力及周围环境影响的时空特点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泥土桩在增加地基强度、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土体压缩变形等方而效果显著,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水泥土桩的复合地基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却远落后于实践,利用ANSYS非线性有限元的方法分析水泥土桩地基处理中对桩长和桩间距对加固层和下卧层应力的影响,加固层和下卧层沉降的影响参数影响。得出了合理控制设计水泥土桩的应力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假设的竖向及径向位移模式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通过力学推导,得到了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加固区桩体正应力、桩间土正应力、桩侧摩阻力、桩及桩间土压缩量的解析表达式。并对下卧层上附加应力的取值给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刚性基础下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采用Flac3D模拟软件结合现场资料构建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下卧层的沉降规律。通过控制改变荷载等级与短桩长度,对复合地基下特征点进行监测记录分析。根据实验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长短桩复合地基下桩土各个交界面的沉降情况,为沉降计算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