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的《野草》研究,是发展和创新、“内外兼修”、肯定和否定并存的时期。赵艳如撰写了《野草》研究史上的第一篇专论。张翼人在鲁迅逝世前,写出了部分较有分量的《野草》研究论文。胡风的《〈过客〉小释》是解读《过客》的重要论文。陈紫秋的《谈鲁迅先生的诗》运用比较方式较广泛地涉猎了《野草》的诗篇。李素伯、柯灵等肯定《野草》的价值,而沈从文、王文奇等则完全否定《野草》的内容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野草》深深地浸润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 ,它的一些篇什很有传统诗文那诗情画意的特色 ,但更多的是非常态的由极度紧张推向极致的矛盾对立 ,荒诞奇倔、迷离恍惚等构成的奇特境界 ,不过 ,这种境界之美仍渗透着古典文学的因子。《野草》引进了我国传统的梦幻文学形式 ,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回归了中国古典文学那写丑怪变形之美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一长期以来,在鲁迅《野草》研究领域,对《过客》的研究,大都偏重于思想的探索,而忽略艺术的剖析,即使在一些蜻蜓点水式的艺术分析的文字中,也出现了种种误解或曲解。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对话体的散文”(如唐弢先生等),或说“这是一出发人深思扣人心弦的独幕剧”(江苏人民出版社:《鲁迅散文选讲》),更有甚者,某位颇有影响的教授,对包括《过客》在内的《野草》中十六篇散文诗,则论定为“是不纯粹的,它不是审美的”,从而从形式上否定了《野草》,说“这不是一部散文诗集。”由此,可见研究者们,对于鲁迅  相似文献   

4.
《野草》这本不到4万字的小册子问世以来,许许多多的人已为它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字。我之所以还要凑这份热闹,可以说是它那梦魇般的诗情和透入肌骨的的阴冷震慑了我,也可以说是那些没完没了不着边际的庸俗解说刺激了我,但更切近地说,则是作品中蕴含的形而上冥思不可抗拒地吸引了我。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野草》研究,论文论著相当可观,这本身说明《野草》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多种角度多种层次的解读可能性。但也许再怎么宣称客观也无法避免主观渗透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说自己的哲学都在这《野草》中,因而其主旨首先在哲学层面。那么,用文学理论的方法去研究《野草》就难免词不达意。《题辞》作为《野草》的序言性的总结,既明确敞开了鲁迅自身“鬼气”,揭示了其中的哲学内涵,也表明了欲“自己来一掷身中的迟暮”的现实态度。其内里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 ,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 ,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 ,顾及作者全人 ,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 ,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2007年《呐喊》、《彷徨》研究中,刘九生、逄增玉的《阿Q正传》研究,靳新来的《狂人日记》研究,原鹏的《孔乙己》研究,魏韶华的《祝福》研究皆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故事新编》研究中,王富仁、江弱水对于《铸剑》的理解可谓别具一格;《野草》研究共分三大部分,刘继业的文章堪称《野草》研究史上的优秀之作,从哲学、诗学解读《野草》的文章所在多有,汪卫东有关《复仇》(其二)、王乾坤有关《影的告别》的解读也颇有特色;李冬木的《阿金》研究其小题大做的论述方法可能更值得注意;毕绪龙有关鲁迅序跋文体的研究可谓独具眼光;有关鲁迅、茅盾贺红军信的论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8.
这篇《题辞》,全文充满冷酷,严峻而又有着热烈的火一般的激情,是愤激之至的对现实的抗议,它是这一时期鲁迅先生精神苦闷与激越情绪的纪录,是《野草》全书思想内容的凝缩与高度的集中。要是读不懂或读不透这一篇题辞,这就无法理解作者这时的思想情绪,也无法读懂《野草》全书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更无法体会它那隐晦曲折的潜在精神。这是在“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的时候,“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写成的,正如该文篇末所标明的写作年月——“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的实际意义表明,它写成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  相似文献   

9.
《野草》描述了两种生存状态危机,一是物质的,一是精神的;《野草》从正面表现了人要怎样生存,怎样活着,也从反面表现了人不能这样生存,这样“苟活”。  相似文献   

10.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顾及作者全人,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继承传统与革新创造的统一。它的哲学精神和儒家、屈原、老庄既有联系又超越之,它那具有伟岸人格的“精神界战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它的死亡观,“反抗绝望”思想均是古典文学所不能比肩的,其语言艺术有那古典文学所无的奇峻变异。  相似文献   

12.
我啮我心反抗绝望--散文诗集《野草》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散文诗集《野草》的意象怪异复杂,从象征隐喻的角度去解读,可以看到其深层底蕴所表现的正是作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面对阴冷的世界,人道主义者鲁迅的心灵深感痛苦和绝望,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在“苦痛和绝望”的体悟中,以“不役于物,我自存在”的形式坚守个体生命的独立自由,以“我啮我心,毁灭生命”的独特方式反抗心灵的绝望。这是《野草》的精神,也是《野草》最难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继承传统与革新创造的统一。它的哲学精神和儒家、屈原、老庄既有联系又超越之,它那具有伟岸人格的“精神界战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它的死亡观,“反抗绝望”思想均是古典文学所不能比肩的,其语言艺术有那古典文学所无的奇峻变异。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野草》发表至今,颇有争议。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本人思想的驳杂之外,主要与作品和艺术上大量借鉴和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种种方法和表现手法有关,如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在《野草》中随处可见。这些现代派手法的广泛运用,又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更能体现出鲁迅先生现实主义创作开放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也是作家满怀激情地感受、体验、领悟从而创造艺术美的心理活动过程。文章从形象思维角度分析鲁迅《野草》创作的心理过程,以利于更好地以审美的眼光欣赏和评价它。  相似文献   

16.
残缺寻找对比——艾芜《山峡中》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残缺不一定美,但完美地把这种残缺通过创造体现出来的文本,却是美的.艾芜的被认为“艺术上的技巧,不下于高尔基”的《山峡中》,便是这样的一篇美文.它以《祝福》式的深沉愤激,以《野草》般的对于火种和光明的索求,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旧中国的生动而真切的现实图象.它用对比的笔法,向读者推出了一片残缺的世界,然后以一种阴郁的调子写  相似文献   

17.
鲁迅《野草》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含蓄委婉地记录着鲁许之恋的历程和心理流程,从中概括出鲁迅的三种爱情心理:怕爱而不敢爱的悲观心理、对攻击者的反击与复仇心理以及要爱而坚定地爱的心理。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不难发现悲观情绪构成了《野草》的一大主流爱情心理,渗透在鲁许之恋的各个阶段中。随着爱情的发展,悲观情绪发生积极向上的变化,寄予着希望与决心。  相似文献   

18.
高萍  刘立苹 《科技信息》2007,(6):159-159
历来学者往往都是通过《野草》来关注鲁迅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对生命的追问,而忽视了从他的小说中去体验他的生命世界观。鲁迅在《呐喊》与《彷徨》中慨叹了生命的悲哀,同时在《故事新编》中,他又意识到了生命的尴尬。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造了与现实世界对立的另外一个世界,其中的诗篇《风筝》就体现了这种对立的情况。《风筝》的两极教育功能包括:启发的两极教育功能,引导的两极教育功能和教训的两极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丁玲早期小说的艺术技巧许华斌我们这里所说的丁玲“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冬《梦珂》问世至1929年夏《野草》的发表这段时间所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这14个短篇,分别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三本短篇集。在我们研读这三本短篇集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