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国际统一鉴定及描述车轮虫的方法对重庆部分地区的3种淡水车轮虫,即:杜氏车轮虫(Trichodina domerguei Wallengren,1897),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 Chen,1963)及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再描述。其中异齿车轮虫为中国新纪录种。对大量感染异齿车轮虫的鲫鱼鳃作了鳃组织的病理学研究表明,异齿车轮虫对鲫鱼的寄生虽未引起寄主明显的组织增生反应,但从患病鱼观察,可见粘液大量分泌,鳃小片愈合。粘液的异常分泌和鳃丝的缺损,不可避免地导致寄主鱼呼吸缺陷,从而影响了鳃组织的正常气体交换, 严重时会导致寄主鱼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2.
采用国际统一鉴定及描述车轮虫的方法对重庆部分地区的3种淡水车轮虫,即:杜氏车轮虫(Trichodina domerguei Wallengren,1897),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 Chen,1963)及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再描述。其中异齿车轮虫为中国新纪录种。对大量感染异齿车轮虫的鲫鱼鳃作了鳃组织的病理学研究表明,异齿车轮虫对鲫鱼的寄生虽未引起寄主明显的组织增生反应,但从患病鱼观察,可见粘液大量分泌,鳃小片愈合。粘液的异常分泌和鳃丝的缺损,不可避免地导致寄主鱼呼吸缺陷,从而影响了鳃组织的正常气体交换,严重时会导致寄主鱼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3.
指环虫是鲤科鱼类鳃器官上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指环虫可以导致寄主鱼鳃组织局部或全面损伤,包括出血、坏死以及细胞恶性增殖等严重后果,寄主鱼进而食欲下降、生长迟缓,严重时会导致寄主鱼的大量死亡.本文从指环虫的分类方法、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等诸多方面综述鱼类指环虫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4.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 filiis Fouquet,1876)主要寄生在圆口铜鱼的皮肤、鳍、颌须和鳃上.小瓜虫破坏鳃的程度分为3个层次:轻度,小瓜虫寄生在鳃上皮,鳃丝未发生粘连;中度,鳃丝发生粘连,鳃丝的基本形态仍可辨;重度,虫体大量寄生,鳃结构受到严重破坏,鳃丝基本形态以难以辨别.感染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增生,形成白色囊泡;皮肤和鳃上的一些寄生部位糜烂,部分上皮缺失;鳍条被挤压变形,严重者鳍缺失.  相似文献   

5.
记述寄生于新疆鱼类的5种指环虫:巨突指环虫Dactylogyrus sphyrna,寄生于拟鲤;赞特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zandti,寄主为东方鳊;旺德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wunderi,寄生于东方鳊及丁Gui;大棘指环虫Dactylogyrus macracanthus,寄主为丁Gui;矮小指环虫Dactylogyrus nanus,寄主拟鲤,以上5种指环虫均为我国新  相似文献   

6.
三种单殖吸虫个体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作者在1993年至1995年期间对寄生于链的小鞘指环虫和鲢指环虫及寄生于鳜鱼的河鲈锚首虫的个体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的结果。在寄生状态下,这三种单殖吸虫的活跃性很不一样,而被剥离到清水中之后,其活动均大大加强。相应的三种纤毛幼虫自卿出后,很快就开始活跃的运动,并表现出对水流的敏感。纤毛幼虫对来自宿主鱼和非宿主鱼的组织(如鳃、鳍和鳞)有相似的趋向反应,在刺激物的表面可作短暂(数秒)停留和移动。  相似文献   

7.
2011年5月份,两次对湖南大通湖围栏放养鱼类(草鱼、鳙鱼和团头鲂)指环虫的感染情况进行抽样检查.结果表明:3种放养鱼类指环虫感染率均为100%,草鱼和鳙鱼的感染强度相对较低,为1~4;团头鲂的感染强度相对较高,为1~5,个别达7;草鱼寄生鲩指环虫Dactylogyrus ctenopharyngodonid,鳙鱼寄生鳙指环虫D.aristichthys和太湖指环虫D.taihuensis,团头鲂寄生斧茎指环虫D.petruschowskyi和北京指环虫D.pekinensis.团头鲂为斧茎指环虫的宿主新记录;太湖指环虫和北京指环虫在大通湖均为首次发现,可能是从其它地方引种带入.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湖南省沃水流域鲌亚科鱼类寄生两种指环虫,即:嘉鱼指环虫Dactylogyrus jiayuensis Zhang et Ji,1980拟尖头红鲌为其宿主新记录;大钩指环虫Dactylogyrus magnihamatus Achmerow,1952,似鱎和青梢红鲌为其宿主新记录.并比较了不同宿主鳃上同种虫体几丁质结构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9.
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病原鉴定为: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发虫5种车轮科纤毛虫、其中数量上占优势的为直钩车轮虫。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鳃寄生车轮虫可对宿 主的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机械性损伤并造成鳃丝粘液分泌增多及炎症反应。文中就海水鱼类及野生鱼类由车轮虫寄生造成的危害及防治途径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记述我国淡水鱼类寄生指环虫4个新记录种,即双髻指环虫Dact7logyrus sptyra Linstow,大刺指环虫Dact7logyrus macranthus Wagener,温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wunderis Bychowsky,双槽指环早Dact7logyrus anphibothriwn Wagener。  相似文献   

11.
Spéder P  Adám G  Noselli S 《Nature》2006,440(7085):803-807
Breaking left-right symmetry in Bilateria embryos is a major event in body plan organization that leads to polarized adult morphology, directional organ looping, and heart and brain function. However, the molecular nature of the determinant(s) responsible for the invariant orientation of the left-right axis (situs choice)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Mutations producing a complete reversal of left-right asymmetry (situs inversus) are instrumental for identifying mechanisms controlling handedness, yet only one such mutation has been found in mice (inversin) and snails. Here we identify the conserved type ID unconventional myosin 31DF gene (Myo31DF) as a unique situs inversus locus in Drosophila. Myo31DF mutations reverse the dextral looping of genitalia, a prominent left-right marker in adult flies. Genetic mosaic analysis pinpoints the A8 segment of the genital disc as a left-right organizer and reveals an anterior-posterior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Myo31DF function that directs dextral development and represses a sinistral default state. As expected of a determinant, Myo31DF has a trigger-like function and is expressed symmetrically in the organizer, and its symmetrical overexpression does not impair left-right asymmetry. Thus Myo31DF is a dextral gene with actin-based motor activity controlling situs choice. Like mouse inversin, Myo31DF interacts and colocalizes with beta-catenin, suggesting that situs inversus genes can direct left-right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dherens junction.  相似文献   

12.
袁雨薇  侯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2):13881-13888
终端直连(Device-to-Device,D2D)通信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蜂窝用户(Cellular User, CU)和D2D用户之间存在的干扰问题, 而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但以往的研究大都仅考虑D2D用户之间的通信质量或仅考虑CU用户的可靠性,却忽视了系统总吞吐量和资源复用效率的优化。本文基于D2D用户、CU用户和基站(Base Station, BS)三者间的通信距离,提出了一种资源分配方案,该方案能结合资源复用函数矩阵进行预分组和资源选择,综合降低CU用户对D2D用户的干扰(Cellular-to-D2D, C2D)和D2D用户对CU用户的干扰(D2D-to-Cellular, D2C),同时保证CU用户和接入的D2D用户对都满足各自的通信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 QoS)要求。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与贪婪启发式算法相比,系统总吞吐量可以提升约4%,系统平均复用效率提高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网络游戏的2D场景向3D场景演化过程中游戏服务器所面临的障碍信息存储和访问的技术难题,提出伪3D和真3D 2种解决方案。伪3D方案通过对原2D方案的数据结构和寻路算法进行扩展,在2D数据逻辑基础上实现3D游戏场景。真3D方案将原2D场景的数据存储方案在纵向维度上完全扩展,再应用RLE压缩算法,解决纵向扩展带来的数据膨胀问题,同时兼顾访问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伪3D方案适用于非完全自由、有限层可表达的3D场景,完全兼容原2D数据存储格式、寻路算法及功能模块接口,具有开发周期短、实施成本低的优势;真3D方案适用于完全自由、无限层可表达的3D场景,能够满足复杂的3D场景需求,并在空间效率和时间效率方面取得了较好平衡,可实现大型3D网络游戏场景障碍信息高效表达及访问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根据工程表达和绘图的需要,对三维模型自动生成二维工程图样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例介绍了由三维模型自动生成各种二维工程图样的技巧,并提出了生成便于编辑的同一坐标平面内的二维工程图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该文讨论二维奇异Roesser模型(简称2-DSRM)传递函数矩阵的计算问题。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将2-DSRM的传递函数矩阵等价为二维正则Roesser模型(简称2-DRM)的传递函数矩阵,利用计算2-DRM传递函数矩阵的Koo-Chen算法,得到了2-DSRM传递函数矩阵的一类方便简洁的迭代算法。举例说明了该算法。结果还表明,同2-DRM一样,2-DSRM的传递函数矩阵也可用其状态转移矩阵来表示。  相似文献   

16.
杜氏木属(Duguetia St.Hilaire)约80种,全产新热带.它的系统修订系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新热带植物志》(Flora Neotropica)中番荔枝科研究的子课题,本文第一作者有幸参加了该项研究.这里报告的是第一作者于1990年2月至1991年3月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系统植物学研究所进修期间,在 P.J.M.Maas教授指导下完成的番荔枝科杜氏木属中糠秕鳞杜氏木群(Duguetia furfuracea group,为非正式分类学等级)及其近缘种(共16种,现修订至12种)系统修订专著连载的第二部分.它给出了隶属糠秕鳞杜氏木群的叉鳞杜氏木(D.dicholepidota)、莫里杜氏木(D.moricandiana)、马格杜氏木(D.marcgraviana)及具刺杜氏木(D.echinophora)四种的详尽描述、地方名、应用价值、地理分布、分类界定和它们间的相互亲缘关系.短梗杜氏木(D.brevipedunculata)被归并为马格杜氏木的新异名;叉鳞杜氏木与莫里杜氏木不象R.E.Fries(1934,1959)认为那样与马格杜氏木直接亲缘而是与糠秕鳞杜氏木亲缘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非理想串行干扰消除(seri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解码引起的残余干扰给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增强型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组链路带来的高能耗、低信道利用率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能效优化的资源分配算法。在保证蜂窝、D2D组用户通信服务质量和复用子信道个数约束条件下,建立能效优化模型;使用一种以D2D组能效为权重的加权二部图最大匹配联合匈牙利算法为每个D2D组分配子信道;考虑到各接收机用户在相同和不同残余干扰下的能效问题,通过参数变换、Dinkelbach法和拉格朗日对偶法实现功率分配。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非理想SIC条件下可有效提升系统D2D组链路的信道利用率和总能效。  相似文献   

18.
利用FEMLAB软件模拟出在2D和3D的情况下微电磁石的电磁感应对磁场强度的影响.因为在3D界面下不能完全将实际模型重建,采用缩小实体的方法,将缩小后的模型在2D环境下模拟,可以显示出与大空间范围构造相似的仿真结果.3D仿真结果显示的大体结构及空间范围的情况与2D仿真结果大致相同,且3D仿真结果的误差在正常情况下至少为10%,因此3D与2D仿真环境下的磁体结构是可以比较的.  相似文献   

19.
刘珑  江婷  侯南  张宗阳  丁宁 《山东科学》2019,32(3):42-47
针对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失效断口无法掌握宏观立体位置的问题,借助超景深数码显微镜和3D打印等多种3D技术提出解决方案。首先利用3D技术对断口进行成像,建立断口的3D立体形貌;然后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立断口的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借助该模型辅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断口显微观察。结果表明,3D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金属结构件失效分析领域。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系统观察了重庆地区山蚂蝗属(Desmodium Desv.)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其花粉的外形都为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三沟。其外表都具网状纹饰,网脊较光滑。根据网脊的平凸,宽度等特点,将本属的这6个种分成两种花粉类群。1.细网状纹饰,网眼不大规则并不成穴状,网脊高凸,上、下等宽或渐尖,脊宽和眼宽近等。包括的植物种类有Desmodium PodocarPum,D.fallax和D.racemosum等三种;2.网状纹饰较粗,多为网——穴状纹饰,网眼成孔穴状或近穴状,网脊较平坦,脊宽大于眼孔宽。包括种类是D.caudatum,D.sinuatum和D.laxiflorum等三种。其花粉电镜扫描的形态类群与形态解剖特点的分类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