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近来生物学哲学的进展和我国生物学哲学的现状。文中强调,作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学哲学是理论生物学创新的基础,理应引起重视。为此,文中还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几个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方当代环境哲学概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围绕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分标、环境哲学与其他思潮的交融,以及环境哲学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将当代西方主要的环境哲学思潮,包括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生态女性主义、后现代环境哲学、神学环境哲学、社会生态学、生物区域论加以梳理,并对各自的主要观点加以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123-124
<正>2015年12月5—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七次全国生物学哲学学术研讨会暨生物哲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于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805、A802顺利召开。生物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名誉委员以及来自全国高校的生物学哲学研究者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术报告,包括四场共23个报告;第二部分为重大课题开题和汇报,由六个报告组成;第三部分为  相似文献   

4.
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技术哲学的研究,在当前我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史的研究;第二,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哲学的哲学基础的研究;第三,研究技术哲学应重视技术实践。只有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技术哲学才会真正成为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生物公民权作为后现代哲学中一个新的研究内容,源于国家意图赋予受到非主观伤害群体新的特殊权利作为弥补其生物利益受损的政治理念,其目的在于对该群体社会利益进行保障与完善。政治意义上的生物公民权在具体实践中也有支撑自身的哲学理念,并且它的建构与发展都是以自身哲学理念为导向的。不可否认,生物公民权建构的实践过程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但对生物公民权本身实践困境和由生物公民权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分析和探究可以帮助生物公民权更好地完善与实践,从而带动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也是后现代哲学研究生物公民权的核心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6.
龚育之是我国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研究事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纪念他诞辰78周年,缅怀他在化学哲学和化学史方面的工作,推进我国化学哲学和化学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12月29日在北京大学承泽园联合召开了“龚育之与化学哲学和化学史”学术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哲学:哲学当代创新之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环境哲学缘起于人类对自身当代生存状况与未来命运的忧虑和关注,人类生命中自然意识的觉醒以及人类文明范式的当代转型的科学基础与文化背景中。对于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及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非生物的关系思考和研究,生态环境哲学可在吸收与转换现代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而进行哲学当代创新。这种创新意味着哲学范式的一种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5):115-119
实践的缺失导致了生物个体性问题的解释困境,而已有的依存性与敏感性理论仍然不能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以科学实践哲学作为理论背景,从实践维度中的理论解释过度到实践解释,认为生物个体性生成于情境化的实践过程中,具有地方性的特征。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视域中,生物个体性问题补充了其以往的实践缺失,满足生物作为一个个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情境化选择的结果,生物个体性是具有动态维度的情境化产物。  相似文献   

9.
在产业哲学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煤、电、油、运特别紧张的新的形势下,需要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与推动我国产业发展问题。为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五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作出了“关注产业哲学”的决议。以清华大学召开的产业哲学座谈会和朱训理事长在产业哲学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致词,开启了产业哲学研究的序幕。现将朱训理事长的讲话全登载如下,以期引起对产业哲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从陈述到创新:刘世纪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特别是最近的20年里,中国的科学哲学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其主要成绩包括: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科学哲学名著;介绍和研究了众多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及其流派;对科学哲学的不少专题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不少学者还涉足国际科学哲学前沿做跟踪性的研究等等。但总的说来,我国的科学哲学尚处在“陈述”阶段。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大多还局限于陈述(包括介绍、分析、评价、批判等等)别人的观点,而缺少自己独创的并有较大影响的观点,当然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学派了。因此,我国科学哲学在新世纪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应当是,逐步实现从…  相似文献   

11.
经过十余年的动荡与混乱,俄国技术哲学界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两个流派:沿袭过去传统的二程的技术哲学和面向西方主流的人文的技术哲学。前者对待技术的态度多是建设性的,后者别是批判性的。由于历史的缘故,今天的俄国学者不可能将苏联技术哲学完全抛弃,因此在二程的技术哲学方向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二作,其研究成果对我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一统天下”的哲学王国中,引进曾被视为“对立面”的科学哲学,转眼已经十年。十年的时间虽不算长,但它给我国哲学界带来的变化却是惊人的。可以说,它是目前我国哲学界中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一个分支。如何看待这个一度被斥为“异吉“的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自然辩证法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二些韧步的者法。  相似文献   

13.
科学哲学在中国发展到今天,有必要谈谈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无论对于分析哲学,还是对于科学哲学以及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都存在一些误解,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分析哲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科学哲学应该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以克服我们科学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弊病,进一步推进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化生说与中国传统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大量史料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古代化生说产生的根源、发展过程及其内涵,指出古人对生物现象的认识特点,以及气论思想对化生说的影响;认为近代生物学实验科学体系取代传统哲学思辩体系,是化生说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及与此相关的二者的中介问题,长期以来被我国哲学界所忽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其经典著作中是非常关注这些问题的。蕴涵在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便是将哲学和科学沟通起来的中介。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时代的科技知识背景条件下对某个科学问题不能从科学角度用科学方法作出准确的解答时,而从哲学的角度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解答的结果,其实质是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双向运动的结晶。这为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成为可能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哲学通向科学的中介,使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使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成为可能。该研究对于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于深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的理论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P.K.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1994)是西方科学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他与波普、拉卡托斯、库恩一起被欧美哲学界称为“科学哲学四大巨头”。他的哲学受到罗蒂等著名哲学家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了拉卡托斯、劳丹等人的激烈的批评。你可以批评他,但不能绕过他,他的哲学在我国哲学界的影响也很大,今年是他诞辰80周年、逝世10周年,下面发表的一组文章既是对他的纪念,也是国内哲学界研究费耶阿本德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地学哲学的学科地位及其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地学哲学的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书面但目前学术关于“地球科学”和“地学哲学”的存在根据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各种棘题,迫切需要问题哲学界提供科学方法论予以应对。近年来,西方学界围绕价值观冲突对棘题展开的研究,既可以为我们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棘题提供重要理论镜鉴,也能促进我国问题哲学界对棘题展开深入思考,更有助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问题哲学研究范式。通过以利益相关者为研究框架,对西方代表性的棘题解题模式进行论析,可以全面诠解它们的解题能力及其对中国问题哲学建构带来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关生物多样性词汇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在生物学界,而且在政界与社会公众中十分流行与得到极大关注的人类环境与生存问题。李鹏总理在参加1992年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时,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从而作出了我国对世界环境与生物名样件保护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以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近年来学术活动为背影,反映我国地球科学哲学的研究成就和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