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4月,在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树林中,设采样站位3个,研究该红树林中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3个站位共发现小型底栖动物类群11个,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占总丰度的92.94%,底栖桡足类居第二位,占总丰度的5.24%.在不同季节,线虫均占据绝对优势,桡足类其次.线虫在春季丰度最高,为(90.5±15.5)ind/cm2,而秋季最低,为(20.9±6.4)ind/cm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不同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在(97.4±28.3)~(38.9±24.3)ind/cm2之间,各站点间的丰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共鉴定线虫419条,分属于27属13科,其中有9个属是不同站位所共有的.按优势度从高到低排序,前五名依次是Sabatieria、Parasphaerolaimus、Adoncholaimus、Parodontophora、Terschellingia和Viscosia(并排第五).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说明泉州洛阳江红树林核心区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主要以腐烂的有机碎屑为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厦门同安湾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于2014年在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5个取样站进行了4个季节小型底栖动物定量取样,共获取了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寡毛类、多毛类、涡虫类、有孔虫类、介形类、双壳类、星虫类,还有少许未定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91.75%.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441.3±61.0)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555.8±104.6)μg/(10cm~2).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不同季节之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取样站之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无显著差异,生物量有显著差异.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类群均匀度指数(J′)、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λ)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光滩取样站.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个体数与底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底盐呈显著负相关;夏、秋两季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数以及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均与底盐呈显著相关.上述结果完善了我国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物种和生境多样性资料库,为滨海湿地公园管理、滩涂生态修复和红树林湿地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2013年5月、9月和10月,在秦皇岛东山浴场海滩对小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对其平均丰度、各潮带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优势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695.26 ind/10 cm~2,5月份最低为428.58 ind/10 cm~2,9月份为504.99 ind/10 cm~2,10月份最高达到1 152.20 ind/10 cm~2;低潮带平均丰度为261.68 ind/10 cm~2,中潮带为318.54 ind/10 cm~2,高潮带为115.04 ind/10 cm~2;主要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为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枝角类、涡虫类和端足类等,其中,海洋线虫为第一绝对优势类群,平均占93.01%,多毛类和涡虫类分别为第二、三优势类群,平均分别占3.28%和2.81%;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由表层向底层呈减少的趋势。此外,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丰度比为695.69,大于100,初步判断为有污染。  相似文献   

4.
2019年2月,采集了北部湾潮间带5个站位沉积物样品,对该区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进行了分析,对自由生活线虫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潮间带5个站位共发现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多毛类等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352±936ind·10cm-2,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2075.6±528.9μg dwt·10cm-2和21165.0±7478.0μg dwt·10cm-2·a-1。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沉积物0~2cm的表层,平均丰度为1706ind·10cm-2,占总丰度的72.5%。5个站位自由生活线虫平均丰度为2195±843ind·10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的93.3%。关于自由生活线虫的摄食类型,刮食者或硅藻捕食者(2A型)占比最多,其次为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型)、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型)和捕食者或杂食者(2B型)。5个站位线虫群落中雌雄比例平均为1.2∶1,幼体占线虫群落个体总数的平均值为35.4%,成熟个体远多于幼体,说明取样时并非线虫主要的繁殖季...  相似文献   

5.
小型底栖动物世代周期短,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指示生物,其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分布格局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有效工具.为了解福建省九龙江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多样性,于2018年4月(春季)在九龙江口潮下带沿着盐度梯度设置11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密度以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简称海洋线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共鉴定出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动吻类、端足类、介形类、双壳类、纽虫,以及其他类.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23±404) ind/(10 cm2)和(292±414) ind/(10 cm2).此外共鉴定出海洋线虫58属,主要优势属有Daptonema、Desmodora、Sabatieria、Parodontophora、Spilophorella和Neochromadora.海洋线虫主要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和刮食者.地理位置接近的站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也较相似,部分站位平行样间呈现较高的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根据海洋线虫的各项生物变量进行九龙江口...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东海秋季(2012年10月)18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间分布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海域18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89±221)inds·10cm-2和(914.4±441.8)μgdwt.10cm-2,其分布从北向南,由近岸向外海呈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东海海域共分选出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按其丰度以自由生活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其优势度可达89.5%.生物量上多毛类则是最优势类群(44.7%)、其次为线虫(30.9%)、介形类(9.7%)和桡足类(4.7%)等.聚类分析显示1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可归为个群落垂直分布上,占总量57.7%的小型底栖动物及56.4%的线虫位于沉积物0-2cm的表层.东海海域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310种,隶属于133属,29科,4目,其中建立了1个新属,发表了7个新种和14个新纪录,主要优势种是Sabatieria paradoxa.De Man,1888、Dorylaimopsis rabalasis Zhang,1992、Parodontophora marina Zhang,1991等.在摄食类型上,沉积食性者(1A+1B)占优势(物种数占58.8%,个体数占56.0%);幼龄个体占线虫群落个体总数的29.0%,雌雄比例平均为1.5∶1.线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及丰度的分布趋势与小型底栖生物的分布的分布规律相似,即由近岸向外海先降低,至约124°E附近达到最低值,继而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3个取样站进行了夏、秋、冬3个季节的定量取样,共发现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多毛类、寡毛类、双壳类、腹足类、桡足类和昆虫类,还有少许未定类群归为其他类.分析结果显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它与桡足类的丰度比值高,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 572±38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814±236)μg/(10cm2).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取样站和季节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丰度无显著差异;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量、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显著的季节变化,但取样站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小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呈现较高的丰度和较低的类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于2010年1月28日在济南章丘浅井水稻田中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770±351 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692.3μgdwt·10·cm-2.共鉴定出6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线虫为最优势类群,比例达94.9%;其他类群依次为桡足类、介类、缓步类、寡毛类、甲壳类,线虫分布在5~8 cm的比例为40.3%.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种类组成,以及为淡水底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于2018年冬季,在广东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布设6个站点进行沉积物样品采集,研究该区域海洋线虫的丰度、生物量、优势属、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等.结果表明,高桥红树林湿地海洋线虫丰度变化范围为(69.68±35.22)~(123.03±22.19)ind/cm2,平均丰度为(96.37±23.24)ind/cm...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1月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19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10个主要类群,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双壳类、介形类、端足类、异足类、涟虫、腹足类和有孔虫.其中线虫的丰度占绝对优势,达154.05 ind/(10 cm2),占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55.98%.接下来依次为介形类58.37 ind/(10 cm2),有孔虫30.59 ind/(10 cm2),及多毛类15.09 ind/(10 cm2).而生物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为介形类、有孔虫、双壳类和多毛类,线虫因个体干重较轻,其生物量仅列第五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19个站位的分布有所不相同.其中高丰度区主要分布在芦潮港至小洋山间的海域,而高生物量区主要分布于大小洋山港附近海域,两值分布的规律性都不强.分析认为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可能将原本一体的生物分布带分隔成了若干不相连的生物分布岛.这一现象同时体现在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的分布及相似生境聚类分析(UPGMA)的结果上.部分主要类群分布在不相连接的站位,同时聚类分析的结果也将相差较甚的站位聚在一起,并且其间无规律可觅.但总的来说,介形类和有孔虫的高丰度区主要分布于洋山港区附近的深水区,线虫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这符合它们大体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东昌湖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7年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分别在聊城市东昌湖取样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秋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 557±579 ind·10 cm-2和1 182±530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 461±875 μg dwt·10 cm-2和735±432 μg dwt·10 cm-2.共鉴定出7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夏秋季节的优势度分别为82.4%和91.7%;其他类群夏季依次为寡毛类、腹毛类和涡虫类;秋季依次为腹毛类、桡足类、轮虫类、寡毛类;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2 cm的表层沉积物的比例在夏秋季节分别为42.5%和68.0%,线虫分布在0~2 cm的比例分别为37.1%和67.9%.与冬春季节的研究结果(丰度为773±92 ind·10 cm-2和655±123 ind·10 cm-2;生物量为374±6 μg dwt·10 cm-2和307±54 μgdwt·10 cm-2;线虫的优势度为96.3%和97.1%)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均按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于2012—2014年间按季度对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岛和火山岛、莆田市湄洲岛、平潭综合实验区主岛海坛岛沙滩进行小型底栖动物样品的采集调查.结果表明:4个采样断面周年共出现自由生活海洋线虫(Nematoda)、底栖桡足类(Copepoda)、多毛类(Polychaeta)、寡毛类(Oligochaeta)、腹毛动物(Gastrotricha)、海螨类(Halacaroidea)、涡虫(Turbellaria)、轮虫(Rotifera)、介形类(Ostracoda)、弹尾类(Collembola)、缓步类(Tardigrada)、端足类(Amphipoda)、动吻类(Kinorhyncha)、水生昆虫(aquatic insect)14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和其他少量未鉴定类群及无节幼体(Nauplii).小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趋势为:东山岛(973.93±760.79)/(10cm2)>海坛岛(810.87±696.75)/(10cm2)>湄洲岛(276.80±335.31)/(10cm2)>火山岛(189.86...  相似文献   

13.
采集了南海北部沿岸潮间带冬季(2019年1月)4个典型站位沉积物样品,对自由生活线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线虫的分类鉴定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潮间带4个站位线虫的平均丰度为1217±479(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487±192(μgdwt·10 cm...  相似文献   

14.
大连石槽岩滩附植小型动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定量分析从大连石槽岩礁潮间带共采得14种海藻和25个附植小型动物样品。指出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永久性小型动物中占优势的类群,平均相对丰度分别占41%和28.3%。共鉴定出46种海洋线虫。沉积食性的锐棘线虫(Theristus acer)的优势和普遍分布,指出本研究海域的隐蔽性,海藻上沉积了较多的有机碎屑和沉积物。将附植小型动物的数量与其他海域进行比较,并讨论了附植小型与附植大型动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于2009年8月在微山湖取样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341±132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52.7±58.0μgdwt·10cm^-2.共鉴定出5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其中,按丰度自由生活线虫为最优势类群,比例达97.9%;其他类群依次为桡足类、介型类、甲壳类幼体和动吻类.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2~5cm的次表层沉积物的比例为61.1%,线虫分布在2~5cm的比例为61.7%.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种类组成,以及为淡水底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芝罘岛附近污水排放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近岸海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和海洋环境生态监测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年9月在芝罘岛附近海域设置10个站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生物统计软件PRIMER6.0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并进行等级聚类(CLUSTER)、MDS标序及ABC曲线分析。【结果】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多毛类35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11种,棘皮动物3种,其他类群生物1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总平均生物量为8.30g/m2,软体动物贡献率最高;总平均丰度为618.67ind./m2,多毛类贡献率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173±0.102,5.469±0.417和0.965±0.007。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与12个主成分环境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结果表明,在60%的相似性水平上,不同站位可分为3组,且不同群落组间差异显著。离排污口最近的Z2站位以丝异蚓虫为主的多毛类占绝对优势,且优势种表现出小型化趋势。【结论】水深、溶解氧与总氮含量是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的相关性较大。ABC曲线显示该海域部分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程度的扰动。结合历史材料发现,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呈小型化趋势,物种组成单一,多毛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山东半岛沿岸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分布格局,于2019年3-10月在山东半岛沿岸10个潮间带区域对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24.96±443.72(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398.48±308.37(μg·10 cm-2).受人为影响较少的潮间带区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分析北运河水系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2015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北京地区相同的17个采样点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调查.方法基于香浓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春季、夏季和秋季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9、20和21种,密度平均值为1.79×103、1.14×103和0.63×103 ind·m-2;香浓维纳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1、1.30和1.80;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36、0.32和0.55.全地区共划分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5类,3个季节中滤食者和收集者密度均占绝对优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春季影响北运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氨氮和pH;夏季影响北运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氨氮;秋季影响北运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结论北运河水系水体受到了一定污染.  相似文献   

19.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在沉积环境食物链网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在泉州湾洛阳河口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秋茄(Kandelia obovata)2种生境获得的4个季节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数据,分析了2种红树林生境4种食性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物种数和丰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桐花树生境,4种食性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物种数的季节差异显著;但在秋茄生境,4种食性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物种数无显著季节差异.在桐花树生境,春季、秋季和冬季均是刮食者丰度所占比例最高;在秋茄生境,春季、夏季和秋季均是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丰度所占比例最高;在桐花树和秋茄生境均有3个季节选择性沉积食性者丰度所占比例最低.在桐花树生境,3个优势种分别为刮食者的Spilophorella sp.1、捕食者的Parasphaerolaimus spp.和Viscosia sp.1;在秋茄生境,5个优势种分别为选择性沉积食性者的Terschellingia longicandata、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的Metalinhomoeus longiseta、刮食者的Spilophorella sp.1、捕食者的Parasphaerolaimus spp.和Hopperia spp..可见,Spilophorella sp.1和Parasphaerolaimus spp.在2种红树林生境均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江段布设4个断面(共29个采样点)和5个断面(共40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春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秋季采集到32种,均是节肢动物丰度最高,分别为56%和35%。春季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且春、秋季生物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功能摄食类群研究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栖动物以牧食者占绝对优势,春、秋季牧食者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分别为40.25%和59.3%。生物耐污能力统计结果表明,该江段以中等敏感类群和耐污类群为主,武汉断面在两个季节中均以耐污类群为主。5种功能摄食类群以及三大门类生物现存量与7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生物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较大,总磷、总氮和粒径是影响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秋季底栖动物主要受p H、溶解氧和透明度的影响。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长江中游江段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为开展长江大河深层次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