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讨博莱霉素(BLM)致纤维化肺组织HRCT征象与病理学改变以及血管内皮细胞(EC)功能变化间的关系,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只。每只大鼠行HRCT扫描后,检测外周血中vWf水平,并取左下肺叶供制作病理标本。结果实验组大鼠外周血血清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以3d组为著(P<0.01),以后随病程渐趋下降,但28d组仍高于对照组(P<0.05)。小叶间隔增厚、胸膜增厚、磨玻璃样影、双肺实变影及蜂窝肺优势地分布在肺的中外带,而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结节及微结节影主要分布于肺的内中带。多数磨玻璃样影和实变影出现在3d和7d组,部分出现在14d组。多数的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及胸膜增厚见于7d以后。胸膜下弧线影在各组中的分布无差异。蜂窝肺均出现在14d组和28d组,以28d组为主。说明PF不同的临床病程有不同的病理改变,HRCT能较准确反应PF的病理变化,并与PF病程有一定的相关性。EC损伤与PF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评估高分辨CT(HRCT)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早期的诊断价值.26例IPF患者分为早期组和非早期组,分别行HRCT扫描.两组IPF患者和22名正常对照组进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IPF早期组HR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肺小叶内间质增厚;非早期组主要表现为肺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异常、胸膜下弧线影、蜂窝肺.运动心肺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对照组、IPF早期组、IPF非早期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HRCT与运动心肺功能试验联合检查能显著提高IPF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与其他肺炎的鉴别.方法:回顾性总结支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的60名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全组年龄处于18~35岁占75%,表现为高热占55%.实验室检查:8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6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98%C反应蛋白(CRP)增高.CT影像表现:病变累及单个肺叶占73%,累及右肺下叶占47%;小叶中心分布占90%;呈团片状占62%,呈磨玻璃影占80%,肺实变占38%;病灶边缘欠清占68%,75%见树芽征,85%支气管壁增厚,38%见支气管气象;2%见胸腔积液,未见合并空洞.结论:成人支原体肺炎大多数见于青年人,临床表现以高热常见;常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RP增高且不伴有WBC增高.CT以右肺下叶受累为主,常见小叶中心分布的团片状、边缘欠清的磨玻璃样影,伴或不伴肺实变,罕见胸腔积液及肺空洞,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多见,支气管气象相对少见;不同于常见细菌性肺炎的以实变为主并伴支气管气象;虽然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同样多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但支原体肺炎以小叶中心分布为主,伴有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入院首诊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表现特点,旨在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1月末至2020年2月中上旬内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COVID-19确诊和临床诊断的患者76例,均于入院第1天就采集流行病学、胸部CT及血常规等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影像特征.结果:核酸检测(RT-PCR)阳性者34例,临床诊断病例42例.轻型及普通型患者64例,重型患者6例,危重型患者6例,其中死亡者3例.临床表现无症状者10例(13.16%),其中无症状者中与确诊为COVID-19患者有接触史者6例(6/10,60%).76例中表现为发热57例(75.00%),咳嗽51例(67.11%),乏力29例(38.16%),胸闷喘气14例(18.42%),肌肉酸痛10例(13.12%),恶心、呕吐及纳差17例(22.37%),咽痛5例(6.58%).76例患者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比率降低50例(65.79%),白细胞正常60例(78.95%),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57例(75.00%),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5例(72.37%),降钙素正常44例(57.89%),降钙素升高32例(42.11%).CT影像表现主要表现为双肺内多发磨玻璃密度影63例(82.89%),伴有混杂密度影34例(44.74%),其中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区者50例(65.79%);病灶合并血管束增粗38例(50.00%),间质增厚57例(75.00%),胸膜增厚40例(52.63%),胸膜平行征30例(39.47%),实变影18例(23.68%),胸膜下线影22例(28.95%),空气支气管征19例(25.00%),胸腔积液5例(6.58%).结论:COVID-19患者CT表现以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常累及多个叶,以分布于胸膜下区为多,多伴有间质增厚及胸膜增厚,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降低、白细胞正常,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及乏力,值得重视的是有部分最后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首次就诊时临床无相关症状,且多数患者与确诊COVID-19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对于这类人群应进行实验室、CT检查及核酸检测进行排查.  相似文献   

5.
分析探讨中青年不同病理基础为主的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其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价值。回顾分析临床治疗观察或病理证实的肺结核90例患者抗结核治疗后3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CT特征和最后诊断。结果本组90例中青年结核患者中,肺实质出现的病变、CT征象以增殖结节灶最多,检出率100%,其次是实变及磨玻璃样征象;以间质为主的征象中,小叶间隔增厚征象检出率最高51.1%,其次是细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象。肺结核病理进展与转归是肺结核影像诊断的基础,肺结核是一种特异性炎症,渗出、增殖和变质三种炎症病理改变同时存在,而以某一种改变为主。从病理角度出发结合CT征象综合分析,对于肺结核的诊断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麻疹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及其远期并发症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91例患者均行胸部CT扫描,总结其CT及高分辨率CT(HRCT)资料,分析该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胸部CT表现:肺间质损害91例;片絮影57例,其中受累肺叶数≥3者32例;肺实变34例,累及肺叶数≥3者18例;磨玻璃影54例,胸膜增厚24例;纵隔气肿5例,气胸2例.63例患者存在小气道病变,其中,细支气管壁增厚52例,马赛克灌注征26例,小叶中心结节影22例,树芽征9例.17例重症麻疹肺炎患者在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胸部HRCT一直显示有小气道病变.结论:儿童麻疹肺炎以肺间质损害合并双肺多灶性斑片影为主要改变,常常伴有磨玻璃影、胸膜病变;合并小气道病变常见,如出现小气道改变,尤其是重症患者,应进行临床及胸部HRCT随访除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7.
CT成像是检测新冠感染(COVID-19)病灶区域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需要专业的放射科医生判断且工作量较大。为了解决磨玻璃结节(GGO)以及肺部实变两种病变统一分割问题,在U-Net网络模型中加入改进的三重注意力模块,提高病灶特征的显著性,细化病灶的边缘特征,增加对小区域病灶的识别度,辅助医生判断。该方法构建的深度分割网络模型在COVID-19分割数据集中进行实验,得到的Sensitivity, Specificity, Dice, mIou分别为86.57%,99.33%,81.64%,88.23%。分割效果在这个模型中能得到更良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CT表现,探讨其特征性CT征象。方法:17例病理证实DBAC,其中实变型13例,多结节型4例。同时搜集13例叶/段性肺炎为对照组。结果:实变型DBAC表现单叶/段实变(31%)、多叶/段实变(69%)、实变阴影内出现特征性支气管气相(77%)、泡状透亮影(54%0、毛玻璃样密度影(39%)、叶间胸膜膨出(215)。多结节型DBAC表现以两侧中下肺野为主的弥漫性腺泡结节,部分见空泡征和泡状透亮影。3例伴有母瘤,母瘤边缘有毛棘,内有空泡征。结论:实变叶/段出现下列一种CT征象提示实变型DBAC:(1)特征性支气管气相;(2)泡状透亮影;(3)磨玻璃样密度影。肺叶容积增大及动态CT变化有助于实变型DBAC的诊断。多发性肺泡征和泡状透亮影则可以诊断多结节型DBAC。母瘤的出现及其形态不表现有利于DBAC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4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轻症患者临床症状、不同发病阶段的实验室及胸部CT特征性改变,为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457例经核酸确诊的COVID-19轻症患者,通过采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入院前、住院期间及出院前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胸部CT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发病早、中、后期3阶段的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特征.结果:本研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8±11)岁,男女比为1∶1.52,退休人员发病比例最高,达135例(29.5%),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190例(41.6%),与COVID-19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144例(31.5%),合并高血压病史29例(6.3%)、2型糖尿病10例(2.2%).临床表现发热312例(68.3%),高热组发热持续天数大于低热组(P0.001);干咳373例(81.6%),咳痰138例(30.2%),痰中带血10例(2.2%);气促102例(22.3%);胸闷26例(5.7%);乏力167例(36.5%);肌肉酸痛24例(5.3%);腹泻57例(12.5%);食欲减退31例(6.8%),睡眠差91例(19.9%).发病早期高热组、低热组与体温正常组比较,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下降(P0.05),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01);高热组与低热组相比,WBC、中性粒细胞(NEUT)、LYM水平降低(P0.05),hs-CRP水平升高(P0.001).与发病早期相比,发病中期、后期的WBC、NEUT、LYM、单核细胞(MONO)及PLT水平升高(P0.05),hs-CRP水平下降(P0.001).胸部CT检查在发病早期无影像学改变11例(2.4%),单侧病变93例(20.4%),双侧病变353例(77.2%),早期病变性质常见磨玻璃影334例(74.9%)、斑片高密度影95例(21.3%);中期主要表现磨玻璃影279例(64.1%)、斑片高密度影71例(16.3%)、实变影74例(17.0%)、网格影77例(17.7%)、纤维条索影50例(11.5%);后期主要表现磨玻璃影182例(41.7%)、斑片高密度影52例(11.9%)、实变影41例(9.4%)、网格影152例(34.9%)、纤维条索影147例(33.7%)、实性结节影12例(2.8%),从发病早期至发病中期、再到后期,磨玻璃影、斑片高密度影、纵隔淋巴结增大例数逐渐减少,而实变影、网格影、纤维条索影、胸膜增厚例数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患者少见的CT影像学改变为胸腔积液2例(0.4%)、气胸1例(0.2%).结论:COVID-19轻症患者大多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以发热、干咳、咳痰、气促、乏力为常见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发热峰值较高,WBC、LYM、PLT下降显著,在发病中期及后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胸部CT在发病早期到中期表现炎性渗出增多,病灶扩大进展,后期病灶缩小,纤维增生明显为恢复期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HRCT形态学表现与FDG PET SUV值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FDG PET和HRCT的影像资料,分别记录分析其形态学改变特点及FDG摄取程度和摄取特点,同时测量其最大SUV值(SUVmax),将不同形态的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与所测得的最大SUV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8例中单发结节13例,其中磨玻璃密度结节5例,直径1.1~2.8cm,最大SUV值均<1.5,4例结节边缘可见分叶,2例可见胸膜牵拉、凹陷,2例见血管聚集;8例实性结节,直径1.8~3.8cm,最大SUV值4.8~8.3,边缘短毛刺7例,分叶7例,支气管充气症6例,空泡症5例,胸膜凹陷症3例,血管集聚症7例,结节堆聚症3例。多发结节型9例,其中4例为粟粒性结节,5例表现为2个以上结节,磨玻璃密度结节、小的粟粒结节(<3mm)无FDG摄取,融合结节,大于3mm的粟粒结节可见FDG摄取,最大SUV值在2.1~3.9。肺炎型6例,单肺叶受累4例,双肺叶受累2例,表现为病变肺叶内大片状实变影,7例可见支气管充气、支气管扭曲、僵硬,1例见空洞影,1例见支气管截断,3例见支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PET显示实变病灶内FDG摄取不均匀增高,最大SUV值4.5~11.8。结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HRCT所示的形态学表现与PET所测得SUV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磨玻璃密度影、小于3mm的粟粒结节影大多数无异常FDG摄取,肺炎型和肿块型则多数具有较高的FDG摄取。  相似文献   

11.
3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方法:对32例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发生已确诊或临床诊断的肺部并发症22例次:真菌性肺炎13例次,主要表现为结节和(或)团块状影,部分出现空洞,空洞内可见分隔征及空洞周围见晕征;巨细胞病毒性肺炎3例次,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气腔实变及网织状改变;细菌性肺炎3例次,主要表现为气腔实变及结节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次,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白血病肺部浸润1例次,表现为左上肺单发结节,伴晕征;肺结节病1例次,表现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右上肺大片状气腔实变并双肺弥漫性粟粒结节。32例患者中,铺路石征3例,发生率为9.4%,该3例病人均在胸部CT检查发现铺路石征后40 d内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本组32例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多种多样,其中空洞伴分隔征或晕征高度提示真菌性肺炎,出现铺路石征可能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部影像特点及与临床对照;回顾性分析了确诊的5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轻症组(49例),重症组(5例),危重症组(2例)。所有患者均行床旁CR摄影,其中5例行CT扫描;5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中,轻症组49例,37例肺部未见明显异常,12例支气管感染,其中1例右肺门增大,经抗病毒治疗后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小于14d,平均7.7d;重症病例组5例,其中肺部呈支气管肺炎样表现2例,多叶多段肺实变3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小于14d,平均9.4d;危重症组2例,1例双肺磨玻璃样变,右下肺实变并双侧胸腔积液,1例胸部CR及CT均未见明显异常,均行呼吸机通气,对症支持治疗后20~26d出院;轻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仅表现为肺纹理增重或无明显异常;重症、危重型甲型H1N1流感肺部感染影像学以渗出性病变为主,影像表现出现早,呈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片状影,多叶多段肺实变影,双肺磨玻璃样阴影,可并有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临床症状改善早于肺部影像学表现变化,与临床症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对经省职业病劳工组鉴定确诊的41例矽肺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是探讨矽肺的CT表现。结果41例矽肺主要CT表现为,小圆形、小结节症状矽结节37例,大结节阴影直径1-2cm者17例;直径大于2.0cm者4例;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21例;胸膜班形成8例;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23例;肺气肿者30例,可见肺大泡20例,其中多发肺大泡者11例;单纯表现为网格状阴影2例;矽肺并发结核3例。结论是CT对矽肺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汪鲲  郭小玲  柳生成  孙竹简  王建云 《甘肃科技》2020,(23):135-136+146
研究CD4+T细胞计数在不同分层下TB/AIDS的CT影像特征改变规律。回顾性分析160例TB/AIDS的肺部影像学表现,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TB/AIDS在不同CD4+T细胞计数分层下,以下影像改变,结核典型分布、局灶毛玻璃影(GGO)、弥漫GGO、实变、树芽征、结节、肿块、空洞、支气管扩张、淋巴结肿大、胸膜炎、肺外结核有显著差异,粟粒影无显著性差异。TB/AIDS的多种影像学改变在不同CD4+T细胞计数分层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可利用HRCT联合CD4+T细胞计数分层为精确影像诊断提供统计依据。  相似文献   

15.
窗口条件对共生纹理在磨玻璃影自动识别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肺部高分辨率CT(HRCT)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常用的宽窄两种肺部CT窗口对共生纹理参数在磨玻璃影(GGO)自动识别中的影响.通过改变共生矩阵生成参数和窗口设置形成不同的初始特征集,用逐步判别法分别从中选出判别能力较强的若干特征,再由这些特征变量设计线性分类器,并用回代法和刀切法评估各分类器的性能.经比较发现,如果初始特征集只包含常用的6种共生纹理特征时,在窄窗条件下设计出的分类器对GGO的识别效果要优于宽窗条件下的;如果增加初始特征集维数,使其包含所有14个共生纹理参数时,窗口条件对分类器性能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6.
旨在分析在关闭离汉通道这类强有力的切断传染途径的干预措施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南京地区代表性定点医院的流行病学、临床、影像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并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简称诊疗指南)进行对照.发现:COVID-19在医院/家庭环境中的人际传播在关闭离汉通道后的武汉以外的地区依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定点收治医院的患者存在区域病患数目下降的趋势;无论是否有流行病学病史,影像学上均呈现肺外周带为主的多发磨玻璃样病变或者结节状病变.利用胸部CT特征性表现来诊断COVID-19的价值较高,可以发挥快速和准确诊断的重要作用,与现行的诊疗指南中将其作为重要诊断证据的指导意见相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旨在为COVID-19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省中医院和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观察证候分型,临床治愈率,转重率,退热时间,核酸转阴时间,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肺部CT影像改善情况.结果:105例患者中确诊病例88例(83.81%),临床诊断病例17例(16.19%).包括普通型82例(78.10%),重型23例(21.90%).其中湿热袭肺证13例(12.38%),邪犯少阳、湿热壅肺证72例(68.57%),痰热壅肺证20例(19.05%).全部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总体临床治愈率为95.24%;普通型向重型及危重型转化2例(2.44%).平均退热时间为2~5 d,平均3 d.乏力、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主要症状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胸闷、纳差、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发生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舌红或绛,苔黄、厚腻的发生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苔色白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5~12 d,平均8 d.95例(90.48%)患者的肺部CT明显好转,主要表现在影像学病灶面积减小、变薄变淡.本组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未见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结论:COVID-19患者初期表现为湿热袭肺证,中期表现为邪犯少阳、湿热壅肺证或痰热壅肺证.中医辨证论治COVID-19临床疗效确切,能够阻断普通型向重型及危重型转化,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快速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临床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采取CT与MRI联合诊断的价值分析。选取本院收治的108例疑似妇科盆腔肿瘤患者,依据临床诊断方法的不同随机分组,CT组36例患者行单纯CT检查,MRI组36例患者行单纯MRI检查,CT联合MRI组36例采取CT联合MRI检查,统计3组影像学检查结果,统计完成后将上述结果与实际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联合MRI组子宫肌瘤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P0.05),CT联合MRI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MRI组(P0.05)。联合CT与MRI进行妇科盆腔肿瘤诊断,对获得更加确切的诊断结果方面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朱宏  魏铭 《甘肃科技》2013,(21):134-135,95
分析了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排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对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MSCT图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增强.16例均为胸腔内单发肿块,大小不等,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最大19cm×17cm×11.5cm,最小直径2.3cm,12例较大肿块密度不均匀,多数内见囊变及坏死,4例内见钙化,4例小肿块密度均匀,平扫CT值21-37HU,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持续强化,CT值43-85 HU,4例呈“地图样”强化,5例肿瘤内见血管影.7例位于右侧,9例位于左侧,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后处理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SCT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对SFTP的诊断有重要价值,SFTP的MSCT有一定的特征,但最终需病理学确诊.  相似文献   

20.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比分析2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3例甲状腺癌的CT影像特征.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钙化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在发病数目,囊变、平扫晕环征、增强后实性部分的密度、结节边缘情况、甲状腺包膜及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平扫及增强对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