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武陵源区3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依托型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兴趣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了民宿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民宿空间分布为集聚模式,与随机分布模式差异显著,且集聚程度不一;民宿空间分布为等级集聚模式,呈现多中心分布的空间形态;民宿主要集聚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和村内主干道附近;旅游资源、交通条件、产品定位和政策支持是乡村民宿选址与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境内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及种类众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近几年当地旅游业带动的民宿发展也成为了平江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使用Python网络爬取平江县民宿房间价格数据,运用ARCGIS10.2软件进行莫兰指数、核密度、经验贝叶斯克里金等分析法对平江县区域内民宿进行价格空间特征分析,得出平江县民宿价格密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分布呈现多核心聚集状态,且价格空间分布南至中部向东北方向呈逐层递减趋势.针对不同价格区域提出不同的民宿发展优化建议,高价格区域应利用高价格优势促进民宿高质量发展;中价格区域应大力开发中部旅游资源,扩大民宿规模;低价格区域应大力增加民宿文化附加值,打造区域多业态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市615个休闲旅游点为例,按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将其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和专项休闲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总体呈主城区密集周边城区稀疏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4类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2)全市休闲旅游资源整体呈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康娱游憩类主要沿传统商圈布局,文化休闲类在空间上分布较为稀疏,自然游憩类总体集聚度不高,专项休闲类具有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3)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依赖性,且各类休闲旅游资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格局不同;(4)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空间集聚等因素对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西南地区13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网格维模型、地理联系率、地理探测器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重点村呈聚集分布态势,主要以“省会城市—交通干线”为依托,集中连片聚集分布;(2)重点村空间分布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旅游资源对其解释力最大;(3)重点村聚集在A级景区5 km范围内、距城市5~50 km处和中海拔地区,且沿交通干线分布,并与地区经济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特征;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区域尺度上集中连片聚集分布;省级层面上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复杂.2) 乡村旅游重点村随着海拔升高而数目递减,具有明显的沿河流、海滨分布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北农业文化地区、黄土高原等文化副区.3)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共同驱动其布局发展;另外,交通走廊串起乡村旅游“经济链”,推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902项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宏观上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微观上具有邻近城市分布和邻近铁路、公路分布的特点,其中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进程、文化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非遗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数理统计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影响机制,为优化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促进全省旅游景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发现: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趋于聚集型,且主要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具有极核状和带状空间分布态势;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均是影响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其中可达性的驱动作用相对较强.在此基础上提出:首先福建省要注意优化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促进全省旅游协同发展;其次要着重通过提高可达性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最后要结合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分布特点,开发旅游廊道和发展全域旅游,提高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越来越重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载体,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婺源,作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县,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极富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入开发婺源的文化旅游资源、探究婺源的文化旅游内涵、大力发展婺源的文化旅游产业、对进一步提升婺源的旅游形象,全面提高婺源的旅游发展水平,促进婺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因素分析主要是依托Arc GIS软件,从空间类型、密度、关联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主要有:(1)集聚分布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2)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等三个市/州行政驻地周边,并且其空间分布与该省的交通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3)A级旅游景区整体发展状态较为活跃,并且其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由点状到带状再到点状;(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深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其数量与人均GDP、人口分布等人文要素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交通条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安徽省546处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样本,运用W函数、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冷热点分析,定量化地分析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空间自相关效应,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其冷热点分布,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加权法,探究旅游密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安徽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现均匀分布状态,而3A以下景区空间上表现为聚集状态,市域间差异较大;②安徽省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密度呈正的空间自相关性,旅游密度总体上表现为南热北冷的分布特点,与安徽省旅游资源南多北少实情一致;③旅游地区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等因素影响着旅游密度的空间分布,市域间旅游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最邻近距离、规模度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山西省阳泉市45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阳泉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特征;其受自然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向阳性,主要分布在高程较高的山地丘陵地区,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和水系分布.基于此,本文提出人口推动型、交通驱动型、产业依托型、"原生自然"、文化依托型等五种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为阳泉市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较小区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大量高质量旅游资源点位数据,利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可达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14类共计1 538处高质量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格局,揭示该区域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优化资源配置、明确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属"凝聚型"分布类型,具有"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形成"f型"核密度分布结构,且核密度聚集区呈现出由行政驻地中心城区向外围城郊地区扩散的多中心等级圈层体系特征;旅游资源布局与交通线路关系密切,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可达性较好,85.7%的旅游资源均在1h可达性范围内;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均在3h城市圈以内,成为交通网络密集且旅游资源点分布呈现聚合性的区位;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布局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分别成为其内在动力与外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不平衡指数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弱集聚状态,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2)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分布“东北多,西南少”,形成1个高密度地区—长沙,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呈“圈层”式扩散;3) 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冷点区分布面积大于热点区,整体布局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布特征;4) 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高级别景区、客源市场需求与消费特征等是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南省传统村落是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整体分布上呈"边缘集聚,中间分散"的凝聚状...  相似文献   

15.
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10. 2空间工具,对江西省1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呈现"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赣州、上饶、抚州和吉安4市;平原、丘陵和经济落后地区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区域;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区域环境、深厚的地域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分布格局等因素,是影响江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揭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促进传统村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温泉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及演化发展. 结果显示,广东省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群分布态势,集中程度较高,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珠三角和粤北山区分布密度高. 其演化发展经历了室内温泉、露天温泉、主题温泉和度假温泉等4个发展阶段,主要受资源禀赋条件、客源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变革以及旅游市场消费变化等因素的驱动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极具潜力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前沿,乡村旅游资源也逐渐进入游客和学者的视野.为有效保护和开发湖南省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以衡阳市268个乡村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在县域尺度上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南岳区;各县(市、区)之间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差异较大,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公路指向性及河流指向性;优势的旅游资源带动、强有力的旅游政策扶持、便利的景区交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是影响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差异,总结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西安市和其他地区餐饮业的发展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调查西安市各类餐饮业的基础上,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运用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餐饮业的空间特征。结果从餐馆的密度、级别和菜系的空间分布的分析,明确了餐饮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不平衡,并根据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旅游发展及城市拓展的状况来分析西安餐饮业的发展趋势。结论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平衡,表现出"带核片"的空间格局,呈由中心区向四周递减的趋势,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呈串珠状分布。餐饮业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文化传统、旅游活动以及城市发展格局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区域经济条件对餐饮业的档次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餐饮业的种类与数量,但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强势文化的浸入,这一影响因素会相对淡化;人口密度对中档餐饮的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旅游活动对本土餐饮的发展与分布表现出强势影响;而城市发展格局则直接影响了餐饮业的空间特征并制约着餐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合肥都市圈为研究区,以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集相关自然环境及人文社会经济相关要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研究景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县(区)尺度下形成旅游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目前合肥都市圈旅游发展呈"多核心"的格局,高级别景区有一定辐射效应,芜湖市区旅游发展水平高于其它区域;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影响都市圈旅游发展水平的因素较多,其中平均海拔、植被覆盖率、交通运输支出、人口密度、高级宾馆数量与其关联紧密。  相似文献   

20.
采取厦门市民宿POI数据,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法,研究厦门市民宿的总体集聚区、集聚中心与发展方向,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思明区是厦门市民宿集聚区域,其次是集美区及湖里区;曾厝垵是民宿集聚中心,鼓浪屿、黄厝、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厦门北站、集美大学城等为次级中心;2008年~2017年厦门市民宿分布大致经历了北→南→北→西北的回旋式演变,最终呈现出西北—东南方向的延伸,并逐步向岛外扩展.并分析了旅游资源、市场需求、区位条件、交通通达性、配套设施、政策条件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