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4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轻症患者临床症状、不同发病阶段的实验室及胸部CT特征性改变,为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457例经核酸确诊的COVID-19轻症患者,通过采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入院前、住院期间及出院前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胸部CT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发病早、中、后期3阶段的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特征.结果:本研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8±11)岁,男女比为1∶1.52,退休人员发病比例最高,达135例(29.5%),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190例(41.6%),与COVID-19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144例(31.5%),合并高血压病史29例(6.3%)、2型糖尿病10例(2.2%).临床表现发热312例(68.3%),高热组发热持续天数大于低热组(P0.001);干咳373例(81.6%),咳痰138例(30.2%),痰中带血10例(2.2%);气促102例(22.3%);胸闷26例(5.7%);乏力167例(36.5%);肌肉酸痛24例(5.3%);腹泻57例(12.5%);食欲减退31例(6.8%),睡眠差91例(19.9%).发病早期高热组、低热组与体温正常组比较,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下降(P0.05),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01);高热组与低热组相比,WBC、中性粒细胞(NEUT)、LYM水平降低(P0.05),hs-CRP水平升高(P0.001).与发病早期相比,发病中期、后期的WBC、NEUT、LYM、单核细胞(MONO)及PLT水平升高(P0.05),hs-CRP水平下降(P0.001).胸部CT检查在发病早期无影像学改变11例(2.4%),单侧病变93例(20.4%),双侧病变353例(77.2%),早期病变性质常见磨玻璃影334例(74.9%)、斑片高密度影95例(21.3%);中期主要表现磨玻璃影279例(64.1%)、斑片高密度影71例(16.3%)、实变影74例(17.0%)、网格影77例(17.7%)、纤维条索影50例(11.5%);后期主要表现磨玻璃影182例(41.7%)、斑片高密度影52例(11.9%)、实变影41例(9.4%)、网格影152例(34.9%)、纤维条索影147例(33.7%)、实性结节影12例(2.8%),从发病早期至发病中期、再到后期,磨玻璃影、斑片高密度影、纵隔淋巴结增大例数逐渐减少,而实变影、网格影、纤维条索影、胸膜增厚例数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患者少见的CT影像学改变为胸腔积液2例(0.4%)、气胸1例(0.2%).结论:COVID-19轻症患者大多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以发热、干咳、咳痰、气促、乏力为常见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发热峰值较高,WBC、LYM、PLT下降显著,在发病中期及后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胸部CT在发病早期到中期表现炎性渗出增多,病灶扩大进展,后期病灶缩小,纤维增生明显为恢复期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 GGO)特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不同阶段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的102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49例疑似患者的影像资料,比较GGO影像特征在症状发生3 d内与3 d后的诊断价值.结果:当症状出现到首次CT间隔≤3 d时,与疑似患者比较,COVID-19患者的GGO常见累及双肺、多叶,位于胸膜下、长径与胸膜平行,边缘模糊,单纯磨玻璃密度或部分实变,合并小叶内间隔增厚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等特性,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GGO是否融合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31).当症状出现至首次CT间隔3 d时,单纯磨玻璃密度或部分实变、小叶内间隔的增厚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仍是诊断COVID-19的主要CT特征(P0.01),而其他的GGO特性对于区分COVID-19患者与疑似患者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CT单纯磨玻璃密度或部分实变、合并小叶内间隔增厚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GGO特征对不同阶段的COVID-19患者具有非常可靠、稳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旨在为COVID-19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省中医院和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观察证候分型,临床治愈率,转重率,退热时间,核酸转阴时间,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肺部CT影像改善情况.结果:105例患者中确诊病例88例(83.81%),临床诊断病例17例(16.19%).包括普通型82例(78.10%),重型23例(21.90%).其中湿热袭肺证13例(12.38%),邪犯少阳、湿热壅肺证72例(68.57%),痰热壅肺证20例(19.05%).全部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总体临床治愈率为95.24%;普通型向重型及危重型转化2例(2.44%).平均退热时间为2~5 d,平均3 d.乏力、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主要症状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胸闷、纳差、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发生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舌红或绛,苔黄、厚腻的发生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苔色白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5~12 d,平均8 d.95例(90.48%)患者的肺部CT明显好转,主要表现在影像学病灶面积减小、变薄变淡.本组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未见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结论:COVID-19患者初期表现为湿热袭肺证,中期表现为邪犯少阳、湿热壅肺证或痰热壅肺证.中医辨证论治COVID-19临床疗效确切,能够阻断普通型向重型及危重型转化,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快速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与其他肺炎的鉴别.方法:回顾性总结支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的60名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全组年龄处于18~35岁占75%,表现为高热占55%.实验室检查:8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6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98%C反应蛋白(CRP)增高.CT影像表现:病变累及单个肺叶占73%,累及右肺下叶占47%;小叶中心分布占90%;呈团片状占62%,呈磨玻璃影占80%,肺实变占38%;病灶边缘欠清占68%,75%见树芽征,85%支气管壁增厚,38%见支气管气象;2%见胸腔积液,未见合并空洞.结论:成人支原体肺炎大多数见于青年人,临床表现以高热常见;常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RP增高且不伴有WBC增高.CT以右肺下叶受累为主,常见小叶中心分布的团片状、边缘欠清的磨玻璃样影,伴或不伴肺实变,罕见胸腔积液及肺空洞,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多见,支气管气象相对少见;不同于常见细菌性肺炎的以实变为主并伴支气管气象;虽然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同样多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但支原体肺炎以小叶中心分布为主,伴有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麻疹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及其远期并发症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91例患者均行胸部CT扫描,总结其CT及高分辨率CT(HRCT)资料,分析该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胸部CT表现:肺间质损害91例;片絮影57例,其中受累肺叶数≥3者32例;肺实变34例,累及肺叶数≥3者18例;磨玻璃影54例,胸膜增厚24例;纵隔气肿5例,气胸2例.63例患者存在小气道病变,其中,细支气管壁增厚52例,马赛克灌注征26例,小叶中心结节影22例,树芽征9例.17例重症麻疹肺炎患者在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胸部HRCT一直显示有小气道病变.结论:儿童麻疹肺炎以肺间质损害合并双肺多灶性斑片影为主要改变,常常伴有磨玻璃影、胸膜病变;合并小气道病变常见,如出现小气道改变,尤其是重症患者,应进行临床及胸部HRCT随访除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6.
胸部X线平片及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X线平片、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24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2例,叶外型2例(包括膈下1例).所有病例都有胸部正侧位平片及CT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DSA)检查.结果:患者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19例),囊性病变(5例).CT表现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20例),病变周围见肺气肿(4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为75%.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螺旋CT,尤其是增强螺旋CT加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和曲面重建技术(CPR)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其它检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0年4月武汉火神山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根据患者的临床分型,分为轻症组(普通型患者)、重症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比较两组间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分析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65.2岁.普通型25例,重型37例,危重型18例.好转出院61例,死亡19例.胸部CT检查,感染明显者54例(67.50%).实验室检查:血白蛋白降低、空腹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淋巴细胞数减少、D-二聚体升高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6.25%、81.25%、67.50%、55.00%、53.75%.轻症组(25例)与重症组(55例)比较,在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白细胞数、血小板数、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尿素氮、白蛋白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3.431,95%CI为1.134~10.38,P=0.029)、血小板数减少(OR=0.990,95%CI为0.984~0.997,P=0.004)是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中重症比例高、预后差;合并高血压和血小板数减少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周围型肺癌影像(X线/CT)表现的诊断价值. 回顾分析了28例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资料及病理学/细胞学结果. 周围型肺癌典型影像表现为:1)结节及小片块状影;2)球型病灶或肿块,边缘可有毛刺征、分叶征、侧缘线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泡征;3)肿瘤血管或血管集束征;4)增强前后CT值变化明显( 30Hu).  相似文献   

9.
评估高分辨CT(HRCT)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早期的诊断价值.26例IPF患者分为早期组和非早期组,分别行HRCT扫描.两组IPF患者和22名正常对照组进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IPF早期组HR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肺小叶内间质增厚;非早期组主要表现为肺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异常、胸膜下弧线影、蜂窝肺.运动心肺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对照组、IPF早期组、IPF非早期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HRCT与运动心肺功能试验联合检查能显著提高IPF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不典型肺脓肿的CT影像诊断及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典型肺脓肿的CT特点.方法重点分析28例不典型肺脓肿的CT影像表现.结果不典型肺脓肿可分为孤立团块型和不规则浸润型,且具有以下共同CT特点:局限融解或小空洞、局部充血征、边缘粗长索条影、周围局限浸润片影和邻近胸膜增厚粘连.结论明确脓腔的存在和病灶周围的炎性改变是确定诊断和鉴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旨在为认识COVID-19病程进展及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集中收治的COVID-19患者83例,将患者分为轻症组(轻型/普通型)、重症组(重型/危重型)两组,对两组病例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CT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轻症组67例(81%),重症组16例(19%),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年龄、最高体温、发热、气促、食欲差、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合并糖尿病、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轻、重症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7.5±14.3)岁、(64.2±16.0)岁,轻、重症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情况分别为4例(6.0%)、5例(31.3%);同一时期(分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恢复期共4期),两组病例1~4期累及肺段数:轻症组分别为(6.4±5.9)、(6.9±5.6)、(7.8±6.1)、(7.3±5.9),重症组分别为(12.4±5.4)、(15.7±3.0)、(14.8±3.3)、(15.9±2.8);两组病例1~4期肺部炎症指数:轻症组分别为(17.8±17.3)%、(20.5±17.9)%、(21.7±18.8)%、(20.7±19.6)%;重症组分别为(33.9±16.6)%、(53.1±15.2)%、(48.0±14.1)%、(50.5±13.3)%,同一时期两组病例累及肺段数、肺部炎症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分组病例不同时期累及肺段数、肺部炎症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最高体温、累及肺段数是COVID-19重症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组COVID-19患者主要以轻型、普通型为主,高龄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COVID-19;同一时期重症组较轻症组病变累及肺段数更多、肺部炎症指数更大;同一组病例不同时期累及肺段数、肺部炎症指数差别不大;年龄、最高体温、累及肺段数是COVID-19重症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简称"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检查的结果.方法:将290例核磁共振影像(MRI)或CT证实有脑梗死的患者,分别进行MRA、颈部血管彩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A、颈部血管彩超结果的差异性.结果:颈部血管彩超与MRA在腔隙性脑梗死组符合率差别不大(分别为97.18%,99.30%),而在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大面积脑梗死组符合率中两者可出现明显差异(分别为81.73%vs 91.35%;88.89%vs 92.86%),总体符合率MRA高于颈部血管彩超(分别为93.62%,87.07%).结论:MR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检查准确率优于颈部血管彩超,当患者颈部血管病变越严重时两者差异越大,且两种检查方法均与DSA有一定的差距,应仔细斟酌两者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尘肺病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临床床诊为尘肺的患者17例进行CT检查后,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尘肺的CT表现主要为:①肺内小结节;②块状纤维化;③肺间质纤维化;(胸膜改变;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改变;⑥肺气肿.结论:多发肺内小结节及块状纤维化对于尘肺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MRI与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MRI和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5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术前均进行了MRI和CT检查;比较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MBI除了对肿瘤内钙化的显示率低于CT外,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形态学的观察普遍优于或等于CT,尤其对叶间胸膜及横膈膜增厚的显示、肿块侵犯胸壁或膈肌以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构的显示优于CT。恶性胸膜间皮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而在T2WI及增强T1WI上绝大部分呈高信号。结论:与CT比较,MRI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TNM分期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肠道准备方法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患者152例,根据肠道准备方法分为两组,76例患者先行肥皂水清洁灌肠后口服泛影葡胺充盈肠道为对照组,76例患者口服甘露醇和泛影葡胺混合水溶液充盈肠道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检查舒适度、肠道充盈效果、造影图像质量、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检查舒适度、肠道充盈效果的有效性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造影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和泛影葡胺混合水溶液充盈肠道是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有效肠道准备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检查舒适度,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充盈效果和造影图像质量,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操作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9例颅内黑色素瘤的CT、MRI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CT、MR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以来收治的9例颅内黑色素瘤的CT、MR影像特点.结果:原发性黑色素瘤3例,转移性黑色素瘤6例.6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影5例,类圆形低密度影1例,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增强.7例行MRI检查,6例MRIT1 WI肿瘤表现为高信号,1例为不均匀低信号;6例T2 WI低信号,1例低高信号.T1 WI增强扫描6例明显增强.结论:颅内黑色素性黑色素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病理检查是确诊黑色素瘤的最后手段.在手术基础上进行包括伽玛刀治疗、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有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3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方法:对32例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发生已确诊或临床诊断的肺部并发症22例次:真菌性肺炎13例次,主要表现为结节和(或)团块状影,部分出现空洞,空洞内可见分隔征及空洞周围见晕征;巨细胞病毒性肺炎3例次,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气腔实变及网织状改变;细菌性肺炎3例次,主要表现为气腔实变及结节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次,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白血病肺部浸润1例次,表现为左上肺单发结节,伴晕征;肺结节病1例次,表现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右上肺大片状气腔实变并双肺弥漫性粟粒结节。32例患者中,铺路石征3例,发生率为9.4%,该3例病人均在胸部CT检查发现铺路石征后40 d内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本组32例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多种多样,其中空洞伴分隔征或晕征高度提示真菌性肺炎,出现铺路石征可能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张帆  达瑛 《甘肃科技纵横》2014,43(10):98-99
目的:探讨不典型肺脓肿的CT征象,以期进一步认识其CT影像表现特点,提高对不典型肺脓肿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采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20例不典型肺脓肿的CT影像征象。结果:不典型肺脓肿可分为肿块型和肺炎型,且具有以下CT征象:单一或多发小空洞、边缘粗长条索影、周围渗出性病变和邻近胸膜增厚、黏连。结论:脓腔的存在和病变周围的渗出性改变是其诊断和鉴别的主要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在遵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加用口服D-核糖复方制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的恢复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设计,纳入76例COVID-19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D-核糖复方制剂,以观察其对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纳入的76例COVID-19患者中,常规治疗的8例为对照组,常规治疗联合D-核糖复方制剂的68例为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7天后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疲乏程度和睡眠质量等基本指标改善情况,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后,治疗组患者疲乏程度及睡眠质量较对照组发生显著改善(p<0.05)。结论:采用D-核糖复方制剂联合常规治疗对COVID-19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表现在其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疲乏程度、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达到使患者提前出院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尘肺病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临床床诊为尘肺的患者17例进行CT检查后,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尘肺的CT表现主要为:①肺内小结节;②块状纤维化;③肺间质纤维化;④胸膜改变;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改变;⑥肺气肿。结论:多发肺内小结节及块状纤维化对于尘肺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