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震灾后不同群体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几乎能使每个人都产生弥漫性的痛苦,并产生一系列的情绪、生理、认知、行为异常等应激反应。严重者还会罹患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同的群体在震灾中所承受的心理创伤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群体有措施的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并配合药物治疗,可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促进灾后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2.
王静鑫  刘文 《科技资讯》2010,(3):228-229
四川汶川县地震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有关对口支援的方案,辽宁省对口支援安县。本文阐述辽宁省在支援安县中小学校心理重建的方案,主要人员由辽宁省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的师生组成,帮助安县的教师学会诊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程度。协助各个学校建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提高教师的心理咨询技能,同时建立家长学校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最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心理重建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惨境、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感人情景等短片的视觉暴露,中间以"仪式"和放松活动联结,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O-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176名被试进行前后测评发现,除开回避因子和焦虑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症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患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的人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分值与各暴露情况等呈正相关(P〈0.01或P〈0.05);财产因素基本上不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抑郁症产生的重要成因.因此暴露疗法结合其它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缓解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5.12汶川地震中参与救援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情况,采用事件影响量表(IES-R)对5.12汶川地震中550名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重度PTSD症状表现的救援者为9.0%;地震后部分救援者感到内疚、无助、压抑、无信心和生命无意义,救援者成为PTSD症状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5.
亲身经历过重大灾祸之后, 有些人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目前对这种心理病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倾诉疗法和心理干预疗法两种。但与亲友们的安慰比起来,它们真的更有效果吗?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面临来自学业、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由于社会经历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若得不到妥善处理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因此如何疗愈大学生的心理创伤,使其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显得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创伤现状,汇总了大学生心理创伤的应激源及其常见表现,进而提出运用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疗愈大学生的心理创伤,以便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取汶川地震后半年四川绵阳地区某高校344名大学生,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多伦多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进行施测。结果发现PTSD检出率为15.1%;述情障碍在神经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1.2%;述情障碍在内外向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震后心理危机的表现与干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军弟 《科技信息》2009,(33):I0022-I0023
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是震后。理援助的重要内容。震后心理危机的表现包括急性应激反应适应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各种神经症以及精神病反应等方面。震后。理危机干预模式主要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理转换模式等。目前危机干预策略主要从情绪和认知方面进行,同时在必要条件下配合药物使用。危机干预中重视青少年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随着国家和弘会各界的关注,危机干预中越来越注意建立危机干预的机构和网络,从而更积极开展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9.
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亲朋伤亡、伤残痛苦、财产损失、生活艰难等会影响每一个亲历灾难的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相对较少,巨大灾难造成的生活变故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及情绪损害。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的报告指出,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自去年12月25日印度洋发生海啸灾害以后,我国近2万公民从海啸中得以顺利逃生.然而,这些人身体虽然摆脱了海啸,但是心中的"海啸"一直难以平息.这些遭受海啸灾难的幸存者多数出现了怕黑、怕水、内疚、失眠、不断地哭泣等症状.泰国卫生部长素达拉·革育拉攀对此表示:"灾难后,人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心理上的问题."专家指出,这种恐惧可能是获救者一生永远难以驱散的噩梦.其实,在幸存者的种种心理问题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最主要和典型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面对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探讨地震后不同类型灾民身心应激症状的影响度,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灾民进行心理救助,减轻灾害影响,提高灾害救援效果。本文将地震后灾民身心应激症状分解为4个指标,即生理症状、认知症状、情绪症状和行为症状。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地震灾害后灾民身心应激症状突变模型,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做实证研究,对不同类型受灾人群身心应激症状影响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人群身心应激症状所受影响程度不同,女性、中老年组以及重灾区人群身心应激症状最严重。即使同一类人群,在面对同样灾害时,其在生理症状、认知症状、情绪症状和行为症状4个方面所受影响程度也不同。本文采用突变模型对地震灾害后灾民身心应激症状进行研究,所得结论与既往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表明模型的评价结果可靠、有效,为灾后减灾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应激反应症状与生活事件、行为问题、自我效能、家庭父母因素关系。方法:应用事件影响量表(IE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等量表整群抽取广州某中学580名学生进行现况调查。结果:所有调查学生应激反应临床症状检查率为38.7%;在年级、教养方式上分布差异明显的有:应激反应临床症状检查率、闯入亚症状群、IES总分、发生频率前7位主要事件应激量均值、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平均应激量及总应激量。应激反应症状与生活事件典型相关分析,创伤应激反应症状的闪入症状群主要与人际关系、健康与适应方面有关;回避症状群主要与学习压力、健康与适应方面有关。各量表因子分数的EARSON相关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激反应症状的发生与个体心理行为特征和家庭父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天有不测风云,在生活中有可能会碰到地震、山洪暴发、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死伤者甚众,同时也可能伴随有建筑物被摧毁等灾难性的场面。不仅如此,对于失去了至亲的死者家属以及在现场进行救助和搜索活动的其他人员来说,我们不难想象他们的心理创伤有多么严重。当经过一段时间,心理创伤依旧无法治愈的时候,人们就有可能患上一种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警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群,承担着依法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的责任。他们既是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救援者、处理者,同时也成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的经历者和二级受害者。各种灾难突发性事件都可能作为创伤性事件,引起警察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关键在于如何预防警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国内、国际灾乱频发。在抢救生命的同时,还必须对应激心理障碍进行及时地干预、治疗。本文针对儿童这一心理发展关键期进行讨论,分析影响儿童心理创伤治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便于在实际救助过程中把握症状、对症下药,以达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治愈效果。  相似文献   

16.
“波士顿创伤中心”有一所规模很大的试验室,梵·德尔·克尔克教授和同事们借助最尖端的设备,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人体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末,梵·德尔·克尔克接触从越南战场归来的士兵,发现后者都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症的症状。他为此付出不少努力,成为精神学领域的权威,著有上百篇论文。这位神经心理学家曾视“心身医学技术”为荒诞,后来却努力证明它们行之有效,并着手进行深入研究。他宣称,练习瑜伽或气功比任何一种建立在言语基础上的疗法都有效。从此以后,温和的心身医学在大西洋彼岸深入人心,以至于美国国家卫生学院每年为其投入2000万美元的评估费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糖原分解与合成、糖异生、糖酵解、糖摄取等环节综述创伤应激后的糖代谢特点。创伤应激后,机体原有糖代谢平衡紊乱,糖原分解加快,糖原合成减少,糖异生加强,无氧酵解增多,糖利用抑制。创伤早期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糖原分解所致,也可能与糖异生有关;当机体进入代谢起涨期后,糖原分解殆尽,糖原合成不足,此时血糖升高主要来自源于糖异生,糖摄取利用障碍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成丽琴 《科技信息》2014,(10):181-182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异乎寻常的打击之后延迟出现的持续性精神障碍。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地震后PTSD发生率、影响因素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地震后PTS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在恐惧记忆发生过程中DNA甲基化可能的作用机制,指出了中枢神经系统DNA甲基化的改变可以调控基因转录和海马神经发生,甚至通过精子DNA甲基化水平的改变传递给后代,从而参与恐惧记忆的表观遗传修饰.临床研究表明:人类确实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代际遗传现象,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有望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诊治上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李慧芳 《甘肃科技》2012,28(19):86-88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儿童和少年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它与儿童和少年心身健康发展,人口素质提高密切相关。儿童和少年情绪障碍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和强迫等症状,起病多有诱因和心理冲突,伴有相应的生物学症状,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行为障碍,核心症状为焦虑和抑郁情绪。儿童和少年情绪障碍的病因复杂,除生物学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不容忽视。主要从家庭环境、认知倾向和个性心理等3方面因素来探讨其与儿童和少年情绪障碍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