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元勳 《科学通报》1979,24(13):606-606
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考虑到波的有限群速度,以及星系激波的耗散,需要解决密度波的长期维持。不少工作采用线性密度波的不稳定模式来补偿波能的耗散,线性波还存在共转奇异性,有必要分析密度波的非线性增长。另一方面,数值试验都发现,在适当物理条件下的螺旋密度波是不稳定的。人们还讨论了非线性星  相似文献   

2.
秦元勋 《科学通报》1979,24(16):746-746
星系密度波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螺旋结构的缠卷困难。为了克服有限群速度引起的维持困难,人们研究了各种线性波的不稳定增长模式解。线性波的不稳定性分析只能适用于短的时间发展,所以应该进一步讨论非线性密度波的稳定性。徐遐生等用星系激波方程计算恒星的非线性密度波时发现,解极敏感地依赖于初值的选择,可能在物理上不稳定。许多数  相似文献   

3.
电荷密度波(CDW)是广泛存在于固体中的一种基本的有序形态.近年来,随着在高温超导体和锰氧化物等一系列复杂体系中一些奇异的电荷有序现象的发现,探寻电荷有序的形成机理正逐渐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中高能重离子碰撞可以形成大于饱和密度的核物质状态.高密核物质中奇异粒子成分影响核物质状态方程.重离子碰撞是产生丰中子超核的唯一途径.本文评述了中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奇异粒子研究最新进展,讨论了在我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上开展核物质状态方程和丰中子超核研究的可行性.基于兰州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以反应系统~(58)Ni+~(58)Ni和~(197)Au+~(197)Au为例,分析了阈能附近奇异粒子产生动力学和高密核物质状态方程;系统研究了Λ超核形成动力学机制并给出了超核的质量、电荷、动能分布和动能谱;讨论了核物质状态方程和碰撞中心度对奇异粒子产生和超核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介子在高动能部分产额可以提取高重子密度下核物质状态方程;Λ超子与核子相互作用势会影响超核的形成,如吸引的相互作用势有利于超核的形成;重离子碰撞有利于形成轻质量区超核并且碰撞中心度对超核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探测小奇块     
《自然杂志》2010,32(4)
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描述了6种夸克(quark),然而,我们周围的物质只包含有组成质子和中子的上、下两种夸克.物理学家们曾长时间地从理论上探讨奇异物质,认为这样的物质应含有奇异夸克(strange quark),奇异物质比普通物质量重、密度也大,因为奇异夸克的质量大约是上或下夸克的10倍.  相似文献   

6.
徐启旺在进行生物波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在波动生长系统中发生简单自发波动的模型.将奇异变形杆菌点种于波动生长系统中培养8h后,细菌菌落开始周期性地以同心环的形式向外扩展,每3h向外波出一环,直到波满整个平板,表现出精确的时空变  相似文献   

7.
密度分层流体中不同长径比拖曳潜体激发内波特性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具有连续密度跃层的分层流体中,针对3种不同长径比拖曳潜体激发内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系列实验.从拖曳潜体产生扰动密度场的动态时间序列测量结果入手,表明体积效应激发内波属于一种相对于拖曳潜体定常的多模态Lee波结构,而尾迹效应激发主控内波为相对于拖曳潜体非定常的拟Lee波结构,这是一类由湍流尾迹中大尺度相干结构作为移动源激发的内波结构.研究表明,在Lee波与拟Lee波之间存在一个与长径比近似为线性关系的临界转捩Froude数Frc,而且转捩后拟Lee波相关速度相应Froude数近似为一个常数0.8.研究进一步表明,存在一个与长径比近似为线性关系的Froude数Frp,当FrFrc时,拟Lee波为主控内波,无因次内波峰-峰幅值随Fr增大近似线性增大,而且长径比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中Fr为拖曳潜体特征直径Froude数.  相似文献   

8.
王明新 《科学通报》1991,36(10):796-797
本文讨论一类退化-奇异抛物型方程的波前解的存在性与正则性。假设  相似文献   

9.
夏蒙棼 《科学通报》1983,28(10):590-590
近来,在低杂波驱动托卡马克电流的实验中,发现当等离子体密度超过某个临界值时波驱动的电流突然降到很低的值。对这种现象尚无比较肯定的解释,研究波驱动电流的目的是要建立稳态托卡马克反应堆,当然希望能在较高密度下运行,临界密度的存在对这种方案  相似文献   

10.
黄鸿慈 《科学通报》1980,25(18):862-862
设矩阵A∈C~(m×n),非奇异.把A看作C~n中的线性算子时,对应于C~n中任何一种范数‖x‖矩阵A都有相应的算子范数  相似文献   

11.
夏季极区中层顶光化诱发重力波不稳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寄遥 《科学通报》1999,44(13):1440-1444
探讨了中、高层大气中光化加热及冷却产生的非绝热过程对重力波传播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非绝热过程线性重力波模式,计算了重力波不稳定区域以及波的增长率,并与纯动力学绝热重力波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计算在中层顶附近,光化过程造成重力波存在不稳定区而且不稳定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增强,经的温度、高度特征与观测结果比较一大致,因而光化诱恨重力波不稳定有可能是夏季中层顶附近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岷山北部大熊猫主食竹天然更新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箭竹(Fargesia spp.)天然更新与生态因子的关系,2010和2011年在岷山北部四川包座和贡杠岭2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设置样方对开花后枯死竹林的更新状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大样方183个,小样方717个.共记录可能影响箭竹天然更新的生态因子变量12个(地形及林分因子:海拔、坡向、坡度、坡位、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微生境因子:上层植被盖度、草本盖度、苔藓盖度、苔藓厚度、枯枝落叶盖度和枯立竹密度).以箭竹幼苗密度作为衡量天然更新的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负二项回归分析幼苗密度与地形及林分因子、微生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坡向、坡度、坡位和灌木盖度对箭竹幼苗密度的影响不显著,仅海拔高度和乔木郁闭度对箭竹幼苗密度影响显著,幼苗密度随着海拔高度和乔木郁闭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在微生境上苔藓厚度、苔藓盖度和枯立竹密度3个因子对幼苗密度影响显著.苔藓在地面的存在,对更新具有促进作用,随着苔藓盖度和苔藓厚度的增大,幼苗密度增大;而环境中存在的枯立竹则不利于箭竹的更新,随着枯立竹密度增大,箭竹幼苗密度减小,因此极早地去除枯立竹可能会有利于竹类的天然更新.同时,由于该区域存在较大强度的放牧活动,放牧强度大时会对地表的苔藓造成破坏,并使幼苗受到践踏而死,因此在竹类恢复更新区域应最大限度地减小放牧强度,以利于竹类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3.
张作义 《科学通报》1990,35(2):146-146
气液两相流密度波不稳定性的出现对水冷反应堆、锅炉、蒸气发生器及化工设备的安全和运行均有不利影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研究方法是直接求解动力学微分方程的时域法和频域法,它们的稳定性判据均属“隐式”,不利于研究不稳定性的产生机理,寻找克服不稳定性的途  相似文献   

14.
王水 《科学通报》1981,26(8):477-477
在文献[1]中,我们提出了关于行星际磁场扇形结构起源的一种新理论,即它们可能是由赤道面上的大尺度涡旋波引起的。按照这种理论,扇形结构不是一种物质流,而是“密度”波;这样,不仅将太阳偶极子基本磁场与行星际磁场扇形结构较好地联系了起来,同时自然地解释了扇形结构随同太阳刚性共旋的观测事实。但是,在文献[1,2]中,我们选用了简化的太阳风一流模式,且未考虑粘滞性、热传导、Alfvén涨落及非球面膨胀的影响。然而空间探测结果表明,行星际空间中的等离子体并不是等温的,热传导的影响必需考虑,即应当采用包含较为严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的数值模拟近岸波浪的动谱平衡方程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述波浪数值推算的几种模型,对动谱密度平衡方程模型的源项、数值造波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源项中不仅包括非线性四相波相互作用,还引进非线性三相波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波浪在近岸运动机理。与Boussinesq方程和缓坡方程进行了分析比较;数值计算了海安湾有效波高及平均波周期场分布,在非定常情形下以数值试验模拟了计算域内流速和水位变化对风浪要素的影响。讨论了模型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HAADF-STEM),不仅可以分辨晶体结构的空间原子分布,还可以直接显示晶体内原子种类的分布和缺陷结构;针对强关联材料,可以明确区别电荷密度波、空位序、离子序调制,对理解微观结构缺陷、局域对称性破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稀土碲化物LaTe_(2-δ)体系结构调制进行了系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指出LaTe_(2-δ)中,除了q=(1/2)a*的公度电荷密度波调制,受缺陷掺杂调节的系列调制波矢为q=(1/2-α)a*的非公度电荷密度波调制,还存在调制波矢q_2=1/5(3a*+b*CDW)的超结构.高精度原子分辨HAADF-STEM实空间直接观察澄清,q_(CDW)和电荷密度波元激发伴随的单层Te原子层晶格畸变密切相关,q2调制结构的形成归结为单层Te原子层中的Te空位有序.HRTEM结果分析表明,LaTe_(2-δ)中,空位序的形成完全抑制了该体系的电荷密度波转变,两种调制结构以相分离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7.
冯诗齐 《自然杂志》2007,29(5):264-264,272
密度波通常以形如螺线状、棒状和环状的高密度区域出现在星系之中,而处于这些特定区域内、外的绕轨星体和气体流,极象陷入了交通阻塞之中的车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星系中的密度波一直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们研究的活跃领域。位于星系盘不同区域的密度波常常表现为错综复杂的模式片段的嵌套(如棒中嵌入棒,或螺线中嵌入棒等),每个片段严格地以固定的模式速度旋转。新方法用近红外光作为大密度示踪物,可以通过计算由不同嵌套密度波模式所产生的重力位场,来确定它们的模式速度。与此同时,Zhang和Buta还进一步证实了他们早先提出的名为“长期动…  相似文献   

18.
表辛矩阵为辛平延之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长安 《科学通报》1980,25(4):145-145
一、引言设K为一域,F为K上的一个n×n非奇异交错矩阵。从F的非奇异性可知n=2m为一偶数。K上的n×n矩阵P称为关于F的一个辛矩阵,如果PFP′=F成立。关于F的所有辛矩阵组成一个群,称为域K上由F定义的n级辛群,记作S_(p_(zm))(K,F)。设T为K(上的一个n×  相似文献   

19.
纵向岭谷区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GIS手段和统计方法相结合,选择地貌因子和气候因子,研究各类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强度和函数形式,并通过人口分布影响因子法模拟西南纵向岭谷区的人口密度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各类自然地理要素对纵向岭谷区人口的空间格局均具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影响形式存在差异.地貌因子和交通网密度对人口分布影响较为强烈,而温度和降水因子对研究区人口分布影响甚微;人口分布与海拔和交通网密度分别呈现负线性和正线性相关趋势,水网密度和坡度对人口分布分别表现为指数和对数的函数关系;(2)受自然条件影响,人口在纵向岭谷区的分布不均匀,具有整体零散,局部集中的特点,在纵向岭谷区中部形成人口高密度分布带,在东南部形成人口高密度片区;(3)西南纵向岭谷区的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人为活动指数(HAI)具有很好的线性回归关系,人口密度可以反映人为活动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4)人口密度提高导致植被指数NDVI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主要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了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内孤立波的结构特征,内孤立波的类型是第一模态下沉型,最大振幅有85.5 m.内孤立波自最大振幅所处深度向下,其振幅大体呈线性减小趋势,振幅随深度的减小率为0.2左右.海底对内孤立波的波形会产生一些影响,一方面海底可能会"切割"内孤立波底部,使之出现间断,另一方面海底的"摩擦"会导致近海底的内孤立波处会发育有较多次一级尺度的波动.横向上看,由地震剖面所得到的内孤立波视宽度,需经过一定的校正才能获得真实宽度,本文所研究的两个内孤立波视宽度分别是4.52和3.36 km,校正后的宽度为0.5~3 km.另外内孤立波处存在的垂向噪音反映出内孤立波具有很强的垂向剪切力.内孤立波水平波数谱与GM模型谱的对比研究表明,其能量在低波数段比GM谱大两个数量级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