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宗水 《科技导报(北京)》1991,(2):59-62
制约三峡工程效益的主要矛盾是水沙问题,因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应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峡工程论证中完全忽视森林植被对改善长江水沙状况的功能。据此作者提出了防护林建设中需要澄清和处理好的几个问题;30年来由于上游植被破坏,长江泥沙量在逐年增加;防护林建设应与耕作方法改变紧密结合;水土保持措施要依靠农民的积极性。作者还提出了当前应当着重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琪 《科技导报(北京)》1996,(2):58-59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几个重要问题EffectoftheThreeGorgesProjectonEcologicalEnvironment¥//徐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南京210008)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工程目标在于防洪、发电与改善航... 相似文献
3.
周建军 《科技导报(北京)》2006,24(6):32-35
全面解决长江中游防洪问题,稳定长江中游河势,需要更多的措施和途径以及全面的研究。在前文提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在河道冲淤、防洪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系列初步的对策和建议。结合三峡工程的防洪优势,认真研究、处理好长江中游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工程和优化调度,长江中游防洪等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王儒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4):289-293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湿地是“地球之肾”,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是陆地天然蓄水库,在抵御洪水、削减径流、蓄洪防旱、降减污染、调节气候诸多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江流域湿地主要集中在中游平原湖区,三峡建库后可调蓄长江上游洪水,调控中游下泄流量及水文情势,有利于中游平原湖区防汛抗旱、防涝排渍工作,促进湿地保护,防止土壤潜育化与沼泽化.三峡工程已于1993年开工,2003年6月水库蓄水,船闸通航,7月第一批机组发电;目前已进入三期工程施工,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三峡工程建设将促进我国能源和经济建设,有利于长江中游湿地保护,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
郑守仁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10):4-7
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并有利于改善环境与生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三峡工程投运后,改变了长江的水沙条件,引起库尾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清水下泄对中下游河道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导致洞庭湖的冲淤变化及江湖关系的调整,对中下游的河势控导和堤防护岸等工程的防洪安全以及航运带来新的问题,需列专项进行研究,加强观测和进行加固处理。应研究发挥三峡工程在保持和改善环境与生态中的作用,并采取措施将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到最低程度;要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长江流域水环境;应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快长江开发与保护的步伐,使长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袁国林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10):17-21
回顾了三峡工程的历史沿革和不同时期的功能定位。具体分析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即以防洪为三峡工程的第一目标去理解,它是一项重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同时也分析了其不利影响,认为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是隐性的、滞后的。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最大和最复杂的影响是库尾淤积和坝下游冲刷问题,应该继续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和观测。此外,还对其它负面影响,如地质环境、水环境、移民环境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特大型多目标的水利枢纽工程,规模宏大,工程技术问题难度很大。经过近70年的规划、论证、决策以及10年的工程建设实践,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论证和决策的结论基本准确,有些问题如泥沙问题、环境问题和移民问题尚待在以后的运行中经受考验。文章论述了三峡工程的科学决策及实践。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环境流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流是为保障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河流生态功能得以恢复的一种水文情势过程.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改变了长江的天然水文情势,也直接或间接影响该流域重要生物资源,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等,从而对长江中下游一定范围内的生态与环境带来深远影响.基于IHA分析法,研究三峡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环境流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4个水文站的环境流组成在三峡蓄水前后呈不同程度的变化;环境流组成也逐渐趋于单一化,各水文站的流量事件以枯水流量事件和高脉冲流量事件为主;三峡蓄水对大、小洪水事件和特枯流量事件的影响较为显著;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中下游生态水文指标和环境流指标的影响,整体上表现出随着离三峡大坝距离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减弱的趋势;沿程汉江支流的汇入,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对长江干流水文情势的调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峡蓄水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应该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周建军 《科技导报(北京)》2006,24(5):49-54
三峡工程在2008年基本建成后,将为长江中游带来重大的防洪效益;但是,水库大量拦沙将使荆江河段泥沙出现严重不平衡泥沙冲刷将会对长江中游带来深刻的影响和一系列问题。此外,三峡水库的有效防洪能力相对较小,尽管近年来城陵矶附近的防洪形势严峻,但是,单靠三峡工程并不能解决城陵矶附近防洪的问题。从最危险的角度,提出了如果荆江发生严重冲刷和三峡承担城陵矶调度任务等将产生的问题,以便供有关的研究和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建军 《科技导报(北京)》2010,28(22):60-68
三峡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保证荆江防洪安全。几十年来长江中游河道泄洪和湖泊调蓄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关键控制点城陵矶洪水位抬高,使得洞庭湖和城陵矶附近防洪形势更加严峻,对三峡水库控制下的下荆江也构成较大威胁。本文依据三峡梯级和长江上游水库群数学模型、长江中游河网水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了当前条件下的1998、1954年全流域洪水。结果表明,1954年全流域洪水长江中游需要分洪量显著增加,当前建设和规划建设的分蓄洪区规模偏小,城陵矶高洪水位壅高下荆江水位、监利等地洪水位超出堤防设计水位,三峡水库全面拦洪条件下的长江中游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下荆江在1954年洪水条件下存在较大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周建军 《科技导报(北京)》2010,28(23):46-55
针对第I部分提出的三峡建成后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和问题,用相同模型研究了多种代表性措施的防洪效果,提出了应对长江中游防洪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研究显示,牌洲裁弯、提高城陵矶设计洪水位和南北分洪等工程和调度措施单独使用,在三峡水库提供和《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条件下都难以保证长江中游再现1954年洪水的安全。按防御1954年洪水和保障荆江安全目标,本文通过大量方案计算比较,提出基于牌洲裁弯与南北分洪组合,以适当提高城陵矶设计洪水位为调度余地的综合方案。该方案在调度和运用条件等方面有较大的安全余地,可以更好适应三峡水库等影响下长江中游的河流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三峡调蓄对长江河口土壤水盐动态和土壤盐渍化演变的影响情况,进行多年数据监测、土样采集和分析,通过对三峡运行前后河口土壤水盐动态变化的对比分析和对该区不同水文年土壤盐渍化状况和特点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三峡工程对河口土壤水盐平衡影响的权重及规律.结果表明:三峡运行后的河口枯水年份北支江水位月均降幅20cm左右,咸潮入侵加剧,雨季地下水和土壤积盐加剧危及作物生产;三峡运行后的枯水年汛末秋季河口土壤盐渍化加剧,土壤呈Na质盐碱化趋势,土壤剖面盐分以表聚为主,丰水年份土壤盐渍化明显改善,土壤剖面盐分以底聚淋洗主;三峡调蓄后河口不同水文年土壤盐渍化演变的较大差异性表明该区土壤水盐平衡的影响因素中气候因素更显著,三峡10~12月蓄水易增加河口枯水年份秋冬季咸潮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风险,应采取合理的农耕灌排措施和Na质盐碱土改良措施防控河口枯水年份夏秋季土壤盐渍化风险. 相似文献
13.
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中有一部分与泥沙有关。为了便于进一步讨论,现据我们的浅薄认识,对若干与泥沙有关的问题提出看法如下。一、三峡水库可以长期保留调节库容有人说水库总是有寿命的。如果这句话指的是水库在一定时间内都会因泥沙在水库内淤积而使水库完全丧失其调节库容,则对规划中的三峡水库是不适用的。三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川江的水沙特点和库区地貌使三峡水库可以长期保留大部分调节库容。 相似文献
14.
长江安徽段是鱼类的重要洄游通道,是我国淡水豚类的主要索饵场和栖息地.水质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安徽段的水质基本上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和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其中个别站点的油类略超过渔业水质标准,说明个别江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油污染.从生物学评价结果来看,目前长江安徽段的水质属于β中污带. 相似文献
15.
罗伦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4):467-471
根据长江三峡库区范围已发现的28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资料,应用系统分析法,对其形成时代反复论证后,通过性质比较,确认该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性质为热带-亚热带森林为主的东洋界大熊猫动物群,其演替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其演替原因是环境的变化,主导因素是造貌运动和气候变化,但到中晚全新世则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6.
王儒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5):1-6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抗旱、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它的建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能有效地控制洪水、防涝抗旱、提供清洁能源、改善长江航运;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形成库区淹没和大量移民.三峡工程建设要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可行性论证、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性评估、后评估和后续工作,使不利影响得到减免.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我国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三峡工程已于1993年12月开工,1997年11月大江截流,2003年6月水库蓄水、永久船闸通航,7月第一批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三峡工程将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三峡工程是一项可持续发展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有明显的水文影响,因而三峡建坝,对洞庭湖鱼类资源影响深远,必须采取保护,增殖洞庭湖鱼类资源的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8.
游吉寿 《科技导报(北京)》1989,(6):30-34
关于长江三峡工程,本刊于1986~1988年先后发表了十余篇文章,海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所涉及的技术、经济、效益等问题作了学术性的探讨,并提出了各种建议和意见。现据了解,从1986年开始的对三峡工程可行性重新论证已于今年初基本结束。十四个专家组提出了各自的最后论证报告,在此基础上重新编写了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报告。我们特约请三峡工程论证综合经济评价组组长游吉寿同志撰文,就目前争论最多的几个问题,综合介绍经专家们论证得出的结论。同时,为了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情况,特将专家组中部分专家的不同意见摘录于后。当然,三峡工程是早上,还是缓上,还是不上,还有待决策者根据国家现实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不同意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审慎作出最终决策。这一期里还刊载了本刊美方编委谢定裕教授《50年内不造三峡高坝》一文,反映了海外部分学者、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的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长江下游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整体高于长江中游和上游.根据长江沿江36个城市生态环境各指标的差异,借助PCA排序对其进行分类,将36个城市大致分为六大类型.最后,利用相关分析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等指标的关联性,了解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呈现指数曲线变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间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和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真理 《科技导报(北京)》2004,(12):26-30
三峡工程改变长江水文情势等导致生态环境改变的诱因,对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环境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监测研究网络,内容包括水文水质、局地气候、土壤、陆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山地灾害、人群健康、河口生态系统等。介绍了监测系统的主要任务、内容、组建、总体结构和特色以及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所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