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微喉镜下钬激光治疗喉癌前病变36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显微支撑喉镜下应用钬激光治疗喉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喉癌前病变患者36例,均在全麻下行显微支撑喉镜下钬激光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半.结果:发音改善满意无复发者29例(85.29%),复发5例(14.71%),2例失访.复发者均重行钬激光手术,术后无复发.结论:对喉癌前病变患者(尤其是局限于声带的病变)行显徼支撑喉镜下钬激光声带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减少复发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分析人性化护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选取临夏州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7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对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7.44%,对照组总满意度76.92%,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性化护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有利影响,是较常规护理更加优秀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长期输入为人体治疗用量20倍的争光霉素,没有引起大鼠正常的食管上皮细胞的形态改变,但对甲基苄基亚硝胺引起的增生及癌前病变(乳头状瘤)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争光霉素对癌的发生也有阻断作用。争光霉素引起的食管异常上皮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核周空晕、核旁空泡、核碎裂等细胞的渐进性坏死和死亡。同时还看到上皮的液化灶与灶性的增生抑制区。重要的内脏器官除发现肾变性之外,其他未见异常。争光霉素对食管上皮的增生和癌前病变选择性的抑制与破坏作用,也为食管癌的予防性治疗提供一项有用的药物。争光霉素是我国自己生产的,与博莱霉素(Bleomycin)相类似的抗菌素,在临床上已证明对鳞状上皮癌,如皮肤癌与食管癌等有疗效。为了探索争光霉素能否阻断亚硝胺诱发食管鳞状上皮的癌变,特别是对增生与癌前病变有无抑制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的试验。  相似文献   

4.
宋丹 《青年科学》2010,(6):64-65
在祖国灿烂的医学史册上,镌刻着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第一临床学院辛彦教授的名字。经过近30年来的探索。她牵头的项目组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分子病理学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病理生物学行为领域的研究和㈤末病理诊断提供了系统的分子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站自2006年1月~2007年1月,对宫颈糜烂患者432例采用溃疡散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32例,年龄21~46岁。治疗前均行白带常规检查及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排除霉菌、滴虫感染及宫颈癌和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游伟程研究小组历经10年研究证实,清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0%。这是目前世界上针对胃癌癌前病变开展的干预试验中样本量最大、时间最长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原创性,在国内外肿瘤研究中尚属首次,为胃癌的预防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研究小组采用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方法.在山东临朐县胃癌高发区对3400名成人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能有效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性增生等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生。与安慰剂组比较。清除幽门螺杆菌组发生上述癌前病变和胃癌的危险度下降40%。研究还证实血清高水平VC能阻止癌前病变的进展,是降低胃癌危险性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手段,利用人体组织固有荧光进行癌前病变检查得到重视。利用该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妇科检查仪器,用于进行妇女的宫颈癌前病变检查,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对25例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在确定病变范围及浸润深度后行黏膜下剥离术。先超声内镜判断浸润深度及利用Lugol液染色确定病灶范围,后采用术中标记、粘膜下注射、边缘粘膜切开、剥离及创面处理等方法。结果显示,病灶完整切除,术中无穿孔、出血;术后3、6、12月常规随访,均无复发。1例术后3个月出现食管狭窄,给予扩张后狭窄缓解。结果表明,对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安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马琴 《甘肃科技》2010,26(7):147-148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多发于30~45岁和60~69岁年龄段,现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但由于宫颈癌有较长癌前病变阶段,因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辛彦等2002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危害最大的侵袭和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深入进行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病理诊断及病理生物学行为研究,提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病理学诊断标准并阐明其分子病理学机制,为胃癌前病变潜在恶性的评估监测和胃癌及其重要脏器亚临床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该项目在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等项目资助下,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生物学行为特点及其分子病理学机制进行了长期综合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最…  相似文献   

11.
固有荧光光谱分析法用于癌前病变检测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作为一种科学严谨的检测手段,其已投入临床试验。利用现代数字光谱仪和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此法的癌前病变检测系统,可以精确定位病灶并有效诊断癌变程度,为宫颈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可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胃癌的诊断率,探讨胃液、血清、胃组织中Ⅳ型胶原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121例临床病例被分为3组,即胃癌组50例、胃癌前病变组41例和浅表性胃炎组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Ⅳ型胶原在各组中的表达。胃癌组胃液中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胃癌组Ⅳ型胶原的连续性表达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1),胃癌组血清Ⅳ型胶原含量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Ⅳ型胶原的测定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熙渊 《甘肃科技》2022,(21):113-115
对比分析单一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HPV联合TCT检查3种方式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实际效用和应用价值。选取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妇科门诊接诊筛查的宫颈病患者124例,经行HPV检查,同时做TCT检测,对双阳性病例再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将3种方式检查结果对比并确诊。TCT和HPV单独检查结果呈阳性者及HPV+TCT联合检查显示双阳性者73例,经组织病理学最后确诊宫颈癌前病变者62例,占84.93%(62/73)。其中,HPV+TCT联合检查出阳性病例55例,占最终确诊为癌前病变病例的88.71%(55/62),而且其诊断的特异度为47.56%、灵敏度为95.16%,相比单一检查方式结果都要高。HPV联合TCT检测在临床宫颈疾病筛查,尤其是宫颈癌前病变诊断方面准确率高,无创且效果理想,可作为早期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祁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对患者进行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有效率。结果:祁天花粉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0%,治疗组和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祁天花粉在消渴症的治疗方面有价格便宜、易得、效果明显,可以在临床应用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总结分析1 247例HPV分型检测联合TCT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病例中的检测结果,研究HPV分型检测联合TCT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策略。选取医院行健康体检及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患者1 24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HPV分型检测及TCT细胞学检查,将高风险病例转诊阴道镜,进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将活检结果分别与单独TCT细胞学检查结果、HPV分型检测结果,HPV与TCT联合检测结果对比分析。HPV分型检测与TCT细胞学检查联合检测更能够准确筛查出宫颈癌前病变的高风险病例,其结果与阴道镜下取宫颈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较高。HPV分型检测联合TCT细胞学检查方案在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此联合筛查方案有效提高了宫颈癌前期病变筛查的准确性,并能有效降低阴道镜的转诊率和宫颈癌前病变的过诊过治率,值得在农村妇女宫颈癌预防筛查工作及市县级医院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胸腔镜手术在治疗自发性气胸方面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同时收集我院去年同期收治的自发性气胸行开胸手术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安全性方面,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胸腔镜手术在治疗自发性气胸方面,安全有效,可大大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痛苦小,易接受,应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运用判别分析方法对肝癌及癌前病变形态进行定量研究方面作了初步尝试,给出了具体的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对原48个样品进行回报,其准确率达到81%以上.  相似文献   

18.
消咳喘片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消咳喘片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对130例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治疗组100例.用消咳喘片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用复方川贝精片进行治疗。对咳嗽、咯痰、喘息及哮鸣音单项征状改善疗效、急性发作期疗效、慢性迁延期(喘息型)疗效及体温改善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在单项征状改善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73.3%,两者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消咳喘片疗效优于复方川贝精片;在急性发作期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和83.3%,两者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消咳喘片疗效优于复方川贝精片;在慢性迁延期(喘息型)疗效及体温改善方面,两者均有疗效,但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消咳喘片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等方面的变化。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香丹等抗炎保肝支持及防治并发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和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改善等方面与对照组比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药联用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缩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防治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0.
维按酸(R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的Ⅰ类新药。多中心临床观察证明,其对口腔白斑,胃和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外阴白色病损等癌前疾病具较好治疗作用。临床前研究证实维胺酸能明显抑制多种致癌物诱发的突变和减轻染色体损伤,可以阻遏TPA类物质对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的诱导,降低蛋白激酶C(PKC)活性,具有明显抗致突变、抗促癌作用。在一组由亚硝胺、DMBA诱发的动物口腔、胃、皮肤及膀胱癌及癌前病变的实验中,显示出它有明显抗化学致癌作用。RⅡ可以影响多种肿瘤细胞增殖,显示分化诱导作用。电镜组化、细胞周期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