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构建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度河南省2000—2010年的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发展水平,并进行相关和协同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公共服务水平增速较缓,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有待提升.提出了调整公共支出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持续、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响生态脆弱性的主要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引入模糊数学方法,按照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提出了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协调层次不高,协调等级较好的市县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北部、南部和闵中地区,协调等级较差的市县主要分布在闽西北和沿海中部的部分市县;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能较好地反映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构建福建省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测度模型,对福建省各市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以G IS软件为平台制作空间分异图谱。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类型分为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和濒临失调5类。(2)福建省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协调发展,但协调层次不高,而且地区差异较大。(3)协调度较好的县(市)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的中部以及闽中的县级市地区,其中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处于良好协调发展,尤其厦门协调度最高,而协调度较差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南部和闽西北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4.
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经济的协调性是指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在各自内部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并且形成决定这种状态和过程的内在的、稳定的运行机制.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是区域科技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科技全球化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的协调性赋予了新的内涵:如科技与经济的同步性、互动性、匹配性、历史延续性以及不同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联动性等.根据这些内涵.遵循可操作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等原则,设计了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上海市及其各区县科技与经济的协调性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5.
从定量角度综合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的11项指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11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累计贡献率≥85%提取主成分,根据综合得分值大小,将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大体上呈现出中北部高、西南部次之、东南部低的地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运用2005和2010年的截面数据,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两大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等级差来衡量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研究表明:2010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得到加强,但总体上看属于低水平的协调,不协调地区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江苏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基于2000-2007年的相关数据计算了江苏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得分,进行排序、等级差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科技与经济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协调性,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经济支撑。江苏要继续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层次,促进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学》2017,(4):628-633
基于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协调度函数法,通过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在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方面,郑州市在基础设施规模化投资水平、开发利用以及综合管理等方面都达到了全省最高水平.周口市的综合效率值最低.全省除郑州市规模收益不变外,其他17个城市的规模收益均呈递增态势;在基础设施投入要素冗余量方面,济源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燃气普及率都有较大的冗余量;在协调度方面,三门峡、洛阳、漯河3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河南省的中部、西北部、西部地区各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协调度指数均较大.  相似文献   

9.
赵倩 《创新科技》2015,(6):27-28
河南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发展阶段、能源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积极处理,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我省低碳经济的发展,降低对高碳资源的依赖,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低碳经济概况、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当前关于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存在争论。通过对河南省的定量研究,探讨了现阶段知识产权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的积极作用,基于该结论,对河南省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为河南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知识经济对河南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论述了面向知识经济的河南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别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寻求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的动力和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国内外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梳理了河南城乡经济发展现状,实证分析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机制,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概念与内涵构建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河南省18个市的2011年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得分和协调度,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出现局部"低洼",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存在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征,土地城镇化在东北和中西部偏低;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总体较高,相互之间差距大,空间上存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格局.最后基于18个市所属的协调度类型提出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杰  贾涛  吕迎 《河南科学》2011,29(2):231-234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发展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河南省是新兴工业大省和资源消费大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利用2000-20...  相似文献   

15.
文春波  孟超 《河南科学》2011,29(3):374-378
运用BPEIR模刑及特尔菲法,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河南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资源产出、资源再利用、减量化、产业发展4个类指标共19个单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1999-2008年河南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发军 《河南科学》2011,29(8):993-998
基于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及资源消费大省的现状,阐明了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产业集聚与耦合度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技术支撑能力弱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突出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5):108-114
旅游经济系统和交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选取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为样本区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4—2018年河南省的旅游经济系统和交通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经济系统与交通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近年来逐步提升,两系统间互动明显,耦合度不断加深,耦合协调度也逐年提升,整体态势较好.总体上,河南省旅游经济系统发展速度优于交通系统,但其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都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交通发展的短板效应也对二者的耦合协调起一定制约作用.河南省应加快入境业务开发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完善空中交通网的布局,推动提升两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8.
以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为主要测度方法对2007—2014年河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显露出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绝对差异逐年倍增、相对差异放缓但伴随着较小的波动性等特性;2007—2014年地带间差异T_(br)独特的波动性成就了市际差异T_p略微扁平化的"驼峰"状姿态,而居高不下的地带内差异T_(wr)则成为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偏高的首因;2007—2014年河南省G值和Z值的均值分别为5%、8%,除了22%的"贵族"城市和11%的"新秀"城市之外,河南省过半的城市属于"平民"城市。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在空间层面上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山东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占仓  蔡建霞 《河南科学》2009,27(11):1457-1461
通过现场调查与综合分析,从形成原因角度,初步识别出河南省已经形成"文化导向型"、"资源导向型"、"能人引发型"、"营销创业型""、技术扩散型"和"产业迁移型"产业集群等6种发展模式.其中,"文化导向型"和"能人引发型"是过去没有人提出过的新模式.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类型丰富,主要与传统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总量比较大,现代经济体系又比较复杂的实际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