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0周年(续三)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在学校阅览室第一次看到了《自然辩证法通讯》这本杂志。出于对理性思维的崇尚,我开始阅读起来,由于学识的浅薄,开始阅读时感到新奇、难懂、吃力。尽管当时是一知半解,我...  相似文献   

2.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有着不解之缘。还在念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就把《通讯》介绍给了我们。从那以后,我就成了《通讯》的一名忠实读者,每拿到一期,都要认真阅读。时间长了,经过和其他杂志的比较,我发觉《通讯》确实有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堪称一流的学术水准,不愧是国家的一级学术刊物。就拿科学技术史专栏来说,目前国内发表科技史论文的杂志不多,《通讯》是其中引人注目者之一。《通讯》刊出的科技史文章,以思想性和理论性强而著称,其中不乏观点新颖、富有创见之作,对繁荣我国的科技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和导向作  相似文献   

3.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0周年(续一)20年前,我是一位初进大学校门的学生,《通讯》是我的课外读物,她引导我从更高深的层次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和思维方式。那时,全国正处在拨乱反正时期,有些人以为文革把一切都搞乱了,...  相似文献   

4.
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大学时期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图书馆百无聊赖的我无意间瞥见一本学究气十足的杂志——《自然辩证法通讯》,随意地翻阅几页便被其中深奥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弄迷糊了,便放下不再理会,可曾想到,科技哲学后来竟然成为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而《通讯》也成了我每期必看的读物。对我来说,《通讯》最大的特点是追求自由,而她也已经成为我生活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已经历了 2 5个逐步繁荣的岁月 ,形成了鲜明的办刊风格 ,成为自然辩证法界重要的学术阵地。不只是重要的学术阵地 ,也是自然辩证法课教学的有力助手。自然辩证法课是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必修的学位课 ,包括自然辩证法原理 (概论 )和自然辩证法原著两部分。自然辩证法原理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概括、分析当代科技成果而得出的一般性原理。科技是不断发展的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概括 ,是自然辩证法界的学术任务。《通讯》作为自然辩证法界权威杂志 ,当然体现了这种先进性和权威性 ,成为教学参考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我是《自然辩证法通讯》一名忠实的读者,长期阅读《通讯》终于使我成了她的一名作者。十几年前在中学教书时,我就开始订阅《通讯》,每篇文章我都认真阅读,深为她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深造的思想、新颖的观点和广泛的领域所吸引,特别是科学技术史和人物评传两个栏目我尤为喜欢。《通讯》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引导我走上了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之路。考取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后,《通讯》成了我学习和研究时的必备资料,我将创刊以来的《通讯》通读了一遍,这不仅大大充实和丰富了我的知识,使我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然辩证…  相似文献   

7.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0周年[编者的话]亲爱的读者,当你收到本期《自然辩证法通讯》时,《通讯》已姗姗步入她的20华诞了。20岁的妙龄少女毕竟涉世未深,不免显得天真稚嫩;但是,20岁的学术刊物《通讯》却在经磨历劫和艰难跋...  相似文献   

8.
春风柳绿江南雨,秋去黄满北国风。《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经历了30个春秋,30年来她为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0年来“尽管其间几多风雨、几多坎坷,但她像在烈火的灰烬中再生的凤凰,以其厚重的学术底蕴和新颖的思想张力,在中国众多的理论期刊中脱颖而出,且节节飞升。”  相似文献   

9.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0周年(续二)伴随着中国科学哲学运动的复兴、崛起、扩张和深入的发展。《自然辩证法通讯》走过了她二十年的奋斗与光辉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激流和风暴,她都一如既往地以她高昂的姿态和宽容...  相似文献   

10.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0周年(续四)我未上过大学。《自然辩证法通讯》就是我的大学。这里的老师有前辈学者、学界中坚和后起之秀。教材不是陈陈相因的教科书,而是业师的厚积薄发之作,撩人深思,让人含英咀华,受益无穷。设置的课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访谈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自然辩证法通讯》的创刊背景、杂志社的成立及创刊初期的工作,展现了《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前后的历史画面。论文最后对《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这一事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自然辩证法通讯》于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立,为此在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首任社长为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首任主编由著名哲学家于光远担任。1979年1月,《自然辩证法通讯》正式出版第一期"创刊号",当年为季刊;1980年,经过一年的成功运行之后,《自然辩证法通讯》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继于光远之后,先后担任主编的有李宝恒、范岱年、李醒民和胡新和,现任主编为胡志强。《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一、二、三届编委会由范岱年担任主任委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一直是我喜爱和敬重的杂志之一。但《通讯》也和其它自然辩证法类杂志一样,处在“大口袋”的困惑之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杂志的副标题上,例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有副标题:“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副标题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通讯》的副标题则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我是《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的忠实读者。在贵刊迎来30周年华诞之际,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在这里把自己多年来研读《通讯》的感受和心得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然辩证法通讯》百期寄语扈丁细心的读者在未看本文前,也许就已发现,手头的这一期是《自然辩证法通讯》的第100期。确实,《通讯》从1979年创刊至今,已整整出版17卷共100期了!届满100期之时,毕竟是一个值得庆贺、值得缅怀的...  相似文献   

16.
期刊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娱乐功能、经济功能等强大的社会功能。《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是一份30年来始终如一地立足中国现实,放眼世界潮流,满怀批判激情,培植学术良知的期刊。中国改革开放乘风破浪的三十载,亦是《通讯》勇立潮头,激浊扬清的三十载。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5):F0004-F0004
《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于中国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关于她的历史沿革和概况,请参见本刊2002年第2期,第93-94页),在举国欢庆北京奥运会的2008年,也将荣幸地迎来她的30周岁!《自然辩证法通讯》具有光荣的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她为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的学术交流、思想引进和学科奠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她在中国的学术创新、学科建设和学风整饬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担了神圣的学术使命和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30年的辛勤耕耘和艰苦跋涉,30年的特立…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自然辩证法”这个概念,而今却对它怀有浓厚兴趣,并作为自己的奋斗事业,究其原因,《自然辩证法通讯》无疑起了启蒙作用。记得上大学时,课余之暇,对《红楼梦》中动植物进行了考证、整理,并妄想通过对《诗经》、《水浒》、《西游记》等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动植物考察,搞一门所谓“生物文学”。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偶尔看到了《自然辩证法通讯》,发现里面刊登的文章正是我平时热衷考虑的问题,特别是科  相似文献   

19.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一本好刊物,可以陪伴人一生的成长。《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就是这样一本使人终生受益无穷的好刊物。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今年已进入她的第15个年头了!眼下,我国正在迈向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我们衷心地赞成和支持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抚今追昔话沦桑,“不思量,自难忘”。记得15年前,在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在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之时,《通讯》经过认真、紧张的筹备,终于在1979年正式问世。特定的历史环境,铸就了她别具一格的精神气质。15年来,尽管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内各种潮流此起彼伏,但是《通讯》没有随风逐流,哗众取宠。她安之若素,苦心孤诣,始终把繁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使中国学术步入世界学术之林作为自己的志向和旨趣。她只知道默默地耕耘,从不问及“收获”;然而,她在一定程度上却促进了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诸学科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支持了一代青年学子,为众多的自然辩证法爱好者提供了必要的精神食粮。读者、作者们对我们热情鼓励,也使我们感到不安与惭愧,因为《通讯》仍有不少缺点和不足。她能否继续进步和成长,还有待历史的考验。目前,一些“纯学术”刊物的出版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坐在冷板凳上编赔钱的杂志,心里也不是纹丝不动的。但是,我们想到: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并非必然要以降低理论思维水平和国民精神素质为代价;发展市场经济不仅求要引入新的市场机制,而且要求在文化精神领域和道德取向方面大力改造个人;现代化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而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人的现代化;何况顾亭林早就有言在先:“文不可绝于天地间”。于是,我们便甘于淡泊、耐得寂寞、不畏其苦、“不改其乐”地默默耕耘了。感谢读者踊跃来信,给予我们以极大的信任和善意的批评,使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得到心灵的慰藉。“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我们在鸡年愿与读者以此共勉,为繁荣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事业稍尽绵薄之力。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