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地膜全覆盖垄沟栽培技术改变了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为垄沟种植。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该项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主要优点是:一是通过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玉米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10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播种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早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玉米正常出苗。二是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相似文献   

2.
《甘肃科技》2008,24(18)
本刊讯9月14至15日,甘肃省科技厅与省农牧厅共同组织召开了由甘肃省农业科技工作者自主研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现场观摩及旱作农业学术研讨会,旨在进一步研究探讨相关旱作农业技术机理,在我国北方旱作区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由甘肃省多机构农  相似文献   

3.
刘新民 《甘肃科技》2006,22(8):226-227
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同时也丰富了集雨节灌农业的内容,是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实用技术,施肥起垄机的研制成功,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4.
全膜双垄沟播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兰 《甘肃科技》2011,27(19):183-185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栽培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显著缩短了旱区玉米生育前期,延长了生育中后期,整个生育期较对照缩短21d;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不覆膜平播显著提高玉米平均干物重53.23%;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显著增大了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生物性状各指标、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耗水量,较不覆膜平播分别提高收后土壤水分88.83%、玉米产量29.24%和水分利用效率77.83%。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是干旱和半干旱山区发展玉米抗旱节水高产的有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种植技术及其推广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多商 《甘肃科技》2005,21(6):171-172
地膜玉米双垄沟是在地膜玉米穴播基础上改进的又一新型种植技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较常规地膜穴播抗旱性明显增强,增产效益十分显著。因此,该项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把这一种植技术作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变穷困面貌的一项有效措施来抓。以促进旱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定西科技》2009,(2):18-19
为了弘扬科技人员创新精神.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根据《定西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政府决定,授予:“通渭县旱作农业玉米秋覆全膜垄沟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4项科技成果定西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各奖励10000元;“甘肃黄芪新品系94—01选育及研究”等7项科技成果定西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奖励5000元;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庄浪县主要的粮饲兼用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53万hm2左右.由于现阶段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人工单粒播种费时费工、缺苗严重,补种后植株生长不一致,易出现弱苗,整齐度差,影响玉米产量的整体提高.在保证玉米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为了研究高产高效协同的玉米播种技术,在庄浪县旱地梯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以每穴保苗1株为...  相似文献   

8.
苗承君  张恒嘉  张富钧 《甘肃科技》2011,27(21):169-171
以马铃薯“新大平”品种为试材,于2009年在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推广中心进行大田试验。微集雨技术共含3个不同处理方式,包括A:平地种植,B:垄沟半膜覆盖种植,C:垄沟全膜覆盖种植。分别测定了各处理组的出苗率、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产量4个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垄沟全膜和半膜覆盖种植组的出苗率、叶面积指数、产量都显著高于平地种植。本试验为提高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地区马铃薯产量以及适宜的栽种模式提出了相关的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旱作玉米双垄面集雨全地面覆膜沟播抗旱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张雷  牛建彪  赵凡 《甘肃科技》2004,20(11):174-175
通过对旱作玉米不同覆膜栽培模式整个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监测、生育时期观测、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证明,旱作玉米双垄面集雨全地面覆膜沟播技术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又能充分接纳和利用天然降水,使降水效率大大提高,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增产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情况 通渭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2007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获得成功,全县推广全膜玉米1.73万亩。在遭受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冰雹灾害的情况下,平均亩产625公斤,被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2008年,全县推广全膜玉米14.49万亩,总产达9.22万吨,这意味着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收获了过去全县粮食总产最高年份60%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蒋永仲 《遵义科技》2008,36(2):48-50
3+4旱作中耕作物管理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新疆生产兵团研究成功在旱地作物(主要是棉花、玉米1栽培管理的一项现代化农业管理和栽培措施,至今仍在贯彻应用,而且产生越来越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2年后,我们将这项生产技术措施引入遵义地区一些单位推广应用。通过在湄潭县对辣椒、茶叶等作物的试验,同样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的统计,  相似文献   

12.
双垄沟播喷灌技术是集中旱作农业区垄作沟播技术和灌溉农业区喷灌技术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新型节水耕作栽培技术。本文在分析该技术本身及配套基础设施可行性的基础上,从节水、增产、抑制蒸发、提高地温、抑盐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认为该技术可在降水量小于250mm,平均风速小于3.4m/s,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大垄沟的技术是一项以改善田间光、热、水、气条件,创造良好土壤环境为主要特征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其技术又便于使地膜覆盖、间作套种及耕作施肥合理密植、良种应用等技术有机结合。榆林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此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4.
《甘肃科技》2011,(15):185-I0001
甘肃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即使应用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顶凌覆膜等技术,春夏连旱也常常导致玉米、马铃薯、瓜类等春播作物生长中前期严重受旱或出现“卡脖子”旱。为此,甘肃省新研发出了注水补灌新技术,有效解决了春夏干旱对春播作物生长中前期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甘肃科技》2012,(22):3-I0001
源于甘肃的“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再次强势地彰显创新的力量。11月12日,来自甘肃省农牧厅的消息,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省粮食产量实现“九连丰”,全年粮食增产首次突破1100万吨。11月9日,总投资2.9亿元的兰州重离子治疗肿瘤示范中心配套医院在武威拔地而起,离子束安全连锁系统工艺实验和小型专用装置样机配件开始现场测试。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雨水资源的利用和集水暖棚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雨水资源及其利用概况,给出了干旱区雨水资源作为家庭用水和农业用水水源的评价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一种高效率利用干旱区雨水资源的新型集流装置-干旱区集水暖棚,认为是集水节水,改土保暖,实现高效种植和解决人畜饮水的理想装置。  相似文献   

17.
旱稻膜上点播膜下滴灌是旱稻栽培史上突破性新技术,是抗旱、节水增产的一项新措施。节水效果显著,这对于水资源匮乏,处于干旱地带的新疆地区意义重大。2009年,142团从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和丹东农科院稻作所引种32个旱稻品种(系)试种,经第一年的试种,从32个品种(系)选出适合我区栽培的旱403品种2010年进行了小面积栽培种植试验。  相似文献   

18.
在旱作区开展不同时期灌水量试验研究,确定合理的灌水时期与灌水量,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供新的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旱作玉米采取膜下滴灌,拔节期灌水,以亩灌水7m^3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达12.86%;喇叭口期灌水,以亩灌水7m^3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达15,83%,亩灌水5m^3次之,增产率达11.22%。  相似文献   

19.
发展半旱地农业,促进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农业用水管理采取的是分离做法,要不就是旱地农业,要不就是灌溉农业,实际上它们是互通的,应当把旱地和灌溉地看作是一个连续系统,它们都应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基础,都用单位水量形成多少产量来评价,因而在两者之间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这就为推行农业节水扩展了更大空间,而能否发展第三种农业用水类型——半旱地农业的问题也由此提出.可以将半旱地农业理解为在运用旱作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补充少量灌溉水的农业.其目标可归结为:在缺水灌区保持农田高产的同时,做到大量节约灌溉用水;在旱作山区通过雨水集流等措施对部分农田实施少量补充供水,以达到显著增产.推行半旱地农业首先是为了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压力,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本身的需求.2008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水大会公报中指出:农业用水占到全球供水量的2/3强,今天的水浇地明天将会怎样,至今没有答案.不过一些专家认为,未来将逐步做到以土壤水资源替代灌溉用水,农业中用更少量的灌溉水正在变得可以实现.我国研究者曾提出对水稻、小麦等作物实行半旱作栽培的主张,近年又多次出现"灌溉农业和旱作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应淡化灌溉农业与雨养农业人为划分"的呼声.  相似文献   

20.
《辽宁科技参考》2007,(5):F0004-F0004
通过种子繁育基地、种子加工基地、仓储等配套工程建设,丹东农业科学院先后掌握了该系列品种在适宜地区的高产栽培及相关配套技术以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新技术10余项,示范推广新品种15个,获得国家植物品种权9项,解决关键技术8项。通过试验示范,建立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的产业化链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