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只有具备出色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在进入相关企业后迅速适应环境,为就职单位创造效益并实现自我价值.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平台构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开放化建设,提出了模块化实践课程与层次化实践项目建设,强化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从而达到更好地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工程实践与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掌握BIM技术初级应用层面的人才缺口较大,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急迫和大量的。目前高职校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师资能力不足、不适应"1+X"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要求、专业特色不明显和不满足培养BIM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问题。在对建筑产业BIM人才需求和"1+X"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标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主导,多证并取拓展专业发展方向,基于"1+X"证书制度优化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专业融合重构实训课程体系,并以"微订单"模式提高就业对口率。  相似文献   

3.
专科管理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实践体系教学”的教学改革总思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及质量评价标准,都应以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能力为导向确定。实践性教学应按照培养学生管理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形成以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项管理应用能力与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技能有机结合、系统集成的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实践体系教学”应有一个完善的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BIM教学体系改革是解决BIM复合型人才匮乏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当前三类BIM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BIM基础课程的设置、BIM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BIM和工程技术结合的专项训练及BIM的工程应用等四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高校BIM教学体系的改革内容,进而探讨了基于BIM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表明:提出的改革方案能有效地把BIM课程教学和BIM工程应用结合在一起,对培养同时具备BIM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需求量增加。阐述了在建筑设计机电工程中各专业对BIM技术的应用,通过协调优化建筑、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管理工程各专业,建立数字化的建筑模型和更合适的方案。应用BIM协同设计,可减少失误,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普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分专业方向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加强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的改进方案,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为培养出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培养方法。从专业知识能力、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出发,采用熵权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数据下各单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看重。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开展应用型实践、设计型实训、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融合工程教育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行教育主体向学生转移,实现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培养大数据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就业能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BIM技术的工程应用是建筑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给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如何引入BIM技术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借助BIM平台进行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创新的方案,让学生了解并运用BIM技术完成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推动知识体系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工科对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分析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以及面临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从学科基本技能、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4个层次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从教学目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个方面进行教学实施。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探索,着力提高了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为目标,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知识的现场应用能力,突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合于企业的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立足地区发展需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目标,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设计,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MBOK)为导向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崔彩云  柳锋  何燕 《科技信息》2012,(33):21+35-21,35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实践课程开设和监管不足、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具体途径包括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过程的监管、教师实践能力地提高、组织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建筑信息模型(BIM)正逐步取代CAD成为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其在建筑行业取得的良好效果,使矿建凿井等传统领域BIM的应用愈发迫切。通过调研近年来国内外BIM研究趋势、规范标准及技术工具,评价了中国现阶段的BIM应用特点和水平;根据冻结法凿井工程特点,制定了特色的项目级BIM应用流程,阐述了冻结工程应用的内容与障碍。依托真实工况,建立了冻结工程特色族库,完成了立井冻结工程3D模型。并进一步地在参数化建模布置,钻孔轨迹纠偏、进度控制管理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效果良好,提高了工程效率,为相关工程推广应用BIM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将CDIO高等工程教育思想贯穿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能力训练体系建立、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监控等方面,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汽车行业高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以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分析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以及目前该专业实习实训的现状,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及相应对策,使得专业实训基地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工程能力是粮油食品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探讨以工程能力为核心,构建粮油食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本文重点介绍了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程度,以及初步实践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遥感课程教学实习中存在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以培养掌握理论知识与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相关调查与分析,分析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遥感教学实习中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念、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着重培养掌握并运用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一体的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学是当前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该工程管理专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研究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基于此,该文在分析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产教结合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产教结合模式,以期为我国培育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本为本、以生为本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传统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成果导向背景下,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和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人才培养策略.实践表明,成果导向背景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学习主动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BIM技术因其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等特点成为了有效的历史建筑建模和建筑信息集成工具.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了BIM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影响因素,问卷调研了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和BIM相关领域的工程人员,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BIM技术在我国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中所面临的5个主要影响因素,即软件自身因素、人才因素、观念因素、环境因素的经济因素,并以此为据,从软件功能的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传统观念的转变、有利环境的营造、经济效益的论证等5个方面BIM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中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