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河南省72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分别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依照“推荐条件-文献梳理-模拟探测-定量分析”的思路,运用缓冲区分析、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654,呈现集聚分布特征;豫北和豫南地区为“多核心”集聚分布,豫中和豫西地区为“链状”集聚分布;空间分布上具有“依山、傍水、沿路、环城、近景”的特点.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经济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最强,自然环境次之,区位交通最弱;影响因素两两交互结果均为增强关系,其中海拔高度与旅游收入的交互影响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以乡镇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徐州地区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借助ArcGIS软件为支撑平台,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乡村性比较高的区域所占比重较大;乡村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乡村性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于徐州市区周边及县级行政所驻地附近,其它地区乡村性较高.研究区的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局部表现出“冷点区”和“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冷点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徐州市区附近及邳州市和新沂市县城附近;“热点区”主要位于沛县的西部及睢宁县和邳州市北部.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特征;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区域尺度上集中连片聚集分布;省级层面上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复杂.2) 乡村旅游重点村随着海拔升高而数目递减,具有明显的沿河流、海滨分布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北农业文化地区、黄土高原等文化副区.3)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共同驱动其布局发展;另外,交通走廊串起乡村旅游“经济链”,推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契机,该文通过分析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特点.该文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的314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法等方法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显著,总体结构呈“南北均衡和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2)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特定区域空间上呈数量规模集聚,空间密度呈“双核中心,次级中心零星分布”态势,冷热分区与集聚核心中心高度吻合.3)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点集系统空间分形结构特征明显,空间分布无显著的标度区,分形结构较为简单.4) 影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研究结果印证了314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培育重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以环城游憩带及都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概述河北省唐山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唐山乡村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布局进行划分,利用回转半径法进一步分析唐山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情况,进而揭示唐山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699个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空间分析、网格维数模型 和地理探测器探讨了湖北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地理环境特征,以期为湖北省 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湖北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空 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2)湖北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分形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分形结 构较为复杂;(3)总体呈现“一带单核多中心”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呈现组团状和带状分布的特 征;(4)所在地区经济体量与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密度的相关性最强,“就低”“趋水”“近路”是湖北 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地理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2009年北京市旅游局出台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本文对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机会谱与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区县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总体发展不平衡;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实际空间分布和预想的重点打造地区一致性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强化行业监管职能,适度利用资金奖励,以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规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下文简称“广西”)378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系统研究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旅游地类型、等级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2)广西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核密度差异较大,呈现多核心集聚分布格局,乡村旅游地发展冷热点区域分布失衡,表现为“两翼冷,中间热”特征。(3)广西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结果,旅游水平、资源禀赋作为核心拉力,宏观政策、经济水平作为核心推力,影响较大;自然环境作为次要拉力,市场潜力作为次要推力,交通可达性作为阻力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政策空间选择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进产生重要影响。从政策空间选择的视角,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①在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9年),政策空间集中在旅游节点,通过纵向垂直干预政策,促进了安徽省点状旅游空间结构的生成。②在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2000—2005年),政策空间拓展到旅游优势区域,政策转向单一尺度的横向水平干预,推动了单一板块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③在横向协调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政策空间拓展到全省范围,多板块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不同时期的政策空间选择加速了旅游空间结构的生成,推进了旅游空间递进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研究有助于丰富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体系,有利于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密度及均衡性等方面对海南岛1284 个乡村旅游资源点 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上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空 间均衡度较低,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多中心圈层分布格局,且各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 呈现出“环水”“沿路”“绕城”等空间分布格局;(2)乡村旅游资源点发展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 异明显,以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为主;(3)空间格局受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湖泊水系、交通条件、经济 发展、政策支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地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载体,研究其空间分布格局有利于优化乡村旅游供给,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以广东省259个文旅特色村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广东省文旅特色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广东省文旅特色村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在市域范围内分布不均衡;(2)广东省文旅特色村呈多核心集聚发展态势,可分为珠三角双核心区与粤东单核心区,3大集聚区均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珠三角双核心区已形成连绵发展态势;(3)在地形、水文、交通、人口密度等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下,广东省文旅特色村呈现出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省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辽宁省旅游资源类型以及旅游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辽宁省旅游地系统确定旅游区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优化辽宁省旅游区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墒权灰色关联模型对2003-2013年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借此分析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发现: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空间格局总体变动不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西高—东南低"的特点;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大,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影响在逐步减小,城乡统筹子系统则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4.
辽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资源整合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对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考察辽宁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及空间结构、分析辽宁省旅游资源整合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将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作为改变辽宁海陆不均衡发展问题的突破口.认为高铁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感知,拓展了游客出行的区域范围,是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助推器,并以高铁开通前辽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中、南、东、西4个圈演化为高铁开通后的"剪刀状"空间结构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空间结构演进理论,在凝练各圈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差异式多彩整合开发方向、西部特色渗透开发策略和东部全面全线精品、参与性游乐和差异式错位开发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森林覆盖下的林场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或农村社区的“表露于外”而“备受关注”,随着林场禁伐和国营林场的转制改革,林场社区原本在事业单位建制下的“身份优越”和“工资丰厚”越发与现实相悖,也越发坠入贫困的“深渊”.基于为期2年的跟踪调查,在梳理薄刀峰林场旅游和社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旅游驱动下的社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薄刀峰林场社区空间形态及其空间组织的演进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当前,旅游已成为薄刀峰林场社区经济发展,尤其是精准扶贫的主要依靠.但由于长期依赖于“打工经济”,外出务工依然是薄刀峰林场目前最主要的就业形式; 2)1995年~2015年,薄刀峰林场社区在空间形态上经历了由“分而居”向“聚而居+混而居”的转变过程,相应的在空间组织上也经历着由“三镇独立”向“一核三区”的演进过程,而导致林场社区空间形态和空间组织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发展下的交通区位变迁.  相似文献   

16.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 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 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相似文献   

17.
针对陕西省安康市旅游业发展及城乡统筹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基于旅游环境优化的安康城乡统筹发展模式:①以自然村庄为基准的构建休闲农业观光园的"村镇化"统筹模式;②以旅游景区为平台的构建服务体系的"小城化"统筹模式.  相似文献   

18.
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论文以武汉市城郊368个休闲农业点作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句法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空间句法模型和空间关联性网络模型,从全局通达性、局部关联性两个方面对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以揭示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布局特征与空间关联性.结果发现: 1) 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整体密度核心分布较为分散,空间呈现群聚式非均匀分布在武汉市绕城高速周边,形成了绕城高速休闲农业点分布带; 2) 从路网全局通达性来看,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多分布在2级可达性道路300 m缓冲区范围内,且此道路等级缓冲区范围内的农庄经济型休闲农业点可进入性较好,对外通达性一般; 3) 从路网局部关联性来看,区域间休闲农业点内部联系“西密东疏”,东西湖区与黄陂区、蔡甸区休闲农业点联系较为密切;区域内休闲农业点内部关联性差异明显,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区域的休闲农业点关联性普遍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