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长风《从地方性知识到生态文明——青藏边缘文化与生态的人类学调查》一书,是一部探讨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各族民众面对日益加剧的生态压力和生态环境问题时,如何借助地方性组织、运用地方性知识来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的民族志.该书的出版对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游牧民族在长期的迁徙流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生态观念,这种观念以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为核心。充分表现在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思想、习俗与风俗中,特别是游牧生态观中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现代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需要国家发挥高地生态宏观调控机制,从全局上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提供战略性、全局性和宏观性的指导和引导,实现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高地宏观调控机制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立法的必然选择,我国现行《宪法》为其提供了正当性依据。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应明确高地生态宏观调控的权力主体、央地事权划分标准,制定由中央发挥高地生态宏观调控机制的事权清单,规范宏观调控工具,并注重差别性和特殊性的制度选择,以实现中央发挥高位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其在青藏高原高地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宏观调控角色,整合各方资源突破行政区域划分造成的高地生态治理分割化,实现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如何实现经济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高原发展面临的难题,而发展生态经济,则能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不仅是保持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维系整个江河源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藏山羊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生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调查及生态地理比较法等方法研究表明,藏山羊主产区约分布在北纬26度-36度之间的生态地理区,以我国青藏高原为分布中心,藏山羊有两个生态类型,即高原型和山谷型,二者其分布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羊的体格、毛被特征、解剖特征、血液生理指标及生化遗传标记等方面均有差异,可按不同的生态类型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中如何有效利用藏族生态文化,关系到该地区生态保护的成败。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既要强调国家的作用,也要对该地区民族生态文化传统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在该地区生态环保立法中首先应当确立服务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相结合的模式,对藏族生态文化进行有效引领;其次,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还应当确立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对藏族生态文化从立法上予以充分吸收,并为其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发挥积极作用从制度上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的使命,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必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主要因素。从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对象等方面实施生态教育,是培养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要实现“草、畜、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草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草原生态伦理文化,至今仍然植根于蒙古族的价值取向中,这就为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提供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支持。草原生态文化所孕育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大力弘扬草原生态文化,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经济发展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舆论环境,对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又是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把握“生态”的本真内涵,而“生态”概念表达着生命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平等主体,体现出平等的价值内涵。这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尊重自然观念的树立,而应是保障有力的制度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和实现人民福祉目标建设的统一体,是一伟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切实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面临的特有问题和突出问题,作出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的顶层规划,确立了生态保护第一,系统保护、协同保护、特殊保护,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保护优先、预防先行、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在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该法与其他国家立法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当代与子孙后代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公共管理部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制定施行,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三个基本观念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中几乎都可以找到思想的萌芽,然而本文对二者的比较中发现,只因它们同以整体有机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契合之处,二者在理论上内涵上有巨大反差,认识这一点,对于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存在是生态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有自己独特的涵义、特点和构成要素,生态存在和生态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术界存在着脱离生态存在而单纯研究生态意识的倾向,必须加以批判。不是人们的生态意识决定人们的生态存在,相反地.是人们的生态存在决定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生态存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秦柯  吴岩 《科技资讯》2008,(30):225-225
所谓的“生态设计”和“生态理念”的根本就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本质要求,绝非什么新的观念,本文结合中国现状提出了当代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应该遵循的“生态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4.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同时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超越。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倡导与实施,对于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观念、行为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从人学的视角来看待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5.
夏胜 《果洛科技》2005,(2):9-16
青藏高原被称为仅次于南北极的世界第三极,其特殊的地理条件蕴育了独特的高寒干旱环境.以草地生态为主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系统.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青海乃至全国的气候环境。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的生态特点,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但青海西南部又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长江及其澜沧江的发源地,黄河干流在省域内流长达1959公里,  相似文献   

16.
就业生态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待、高等教育的培养预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所构成的相互矛盾或协调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的生态圈,即观念生态圈、行为生态圈、社会生态圈。观念生态圈的失衡、行为生态圈的错位、社会生态圈的失范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生态原因。解决的办法,就是不断优化就业生态,改变观念生态圈的失衡;实行政策倾向,修正行为生态圈的错位;加快文化制度建设,扭转社会生态圈的失范。  相似文献   

17.
岷江上游干温河谷成因及生态恢复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岷江上游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峡谷区,山高坡陡,降水稀少,气候温凉干爆,土壤贫瘠,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河谷地带性植被大量破坏,形成典型的干温河谷,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当地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当务之急应发展耐旱的灌丛和草类,增加地表覆盖度,稳固表土后再进行人工造林。生态恢复中应重点做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建立流域补偿机制等工作;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旅游、中药材种植和水电事业,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相关法律和法规,使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既有经济基础又有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吴蓉 《科技信息》2009,(2):191-191
本文主要讨论服饰包装的生态性和文化性。很多服装企业在服饰包装过程中缺乏生态包装观念,包装中文化层次挖掘浅,致使附加值不高。面对此现状,就很有必要了解服装的生态包装思想、内容以及原则,进而找出解决办法推动中国服饰包装向生态设计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风水的含义及其哲学思想出发,分析了风水在传统村落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营造等方面所包含的科学生态观念,通过发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思想和手法,为发展、运用并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城市下,城市环境和人们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要求。因此生态城市交通规划需从理论和观念上进行更新,其变革的方向理应与城市发展的方向一致。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交通规划中的思路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