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中医和道教理论为主干组成的中国传统气论是现代人体系统论的“近亲”。它把人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活结构”,在整体观、联系观、恒动观等多方面与现代系统论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论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气论是崭新的,它可以为现代科学、哲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它又是古老的,由于本身的历史局限,使它没有走上以准确、精确为基本要求的科学殿堂。  相似文献   

2.
基于系统论视域,从整体上探究事物本质之研究,无论在中国或西方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有机论自然观在西方近代经过机械论的过渡,从机械论出发迈向新形态,在自然法则的独立性、实在界的理论研究方面不存在论证上的困难。而有机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呈现为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它最大的特色是从根底上认同人间法则与自然法则的一致和交互作用。这种自然观虽然充分认同人的存在价值,但却与现代理念和制度难以交融,未能催发客观独立的科学研究的效应。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现代转型,在自然哲学与科学思想方面,是传统有机论自然观经过近代机械论的洗礼,逐步迈向现代科学有机论与机械论的融合,也即表现为科学秩序和道德秩序的重新整合。因而,中国的有机论与西方的有机论的"有机地"结合,应当走一条批判—沟通—重建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古代系统思想看现代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占毅 《系统科学学报》2004,12(4):102-105
我国古代先哲们提出的朴素系统思想 ,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现代系统论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来的 ,二者的契合点就是系统的整体观、协同观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科学向后现代科学观的两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宏 《系统科学学报》2002,10(3):68-71,87
17世纪经启蒙运动而产生的现代科学以机构论和还原论为特征,其实质是外在联系观在科学上的表现,但在20世纪,由于对内在联系的强调,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开端的现代科学,历经混沌运动和生物学革命,逐步凸现代科学观的两个转变,即从机械论转向有机论,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以此为契机,后现代科学具有了从观念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由来已久,至今仍莫衷一是。就中国史学论之,在由传统面向现代的转型中,其作为科学的特征愈见明朗,已有学者提出历史学已经或正在科学化。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论如何影响中国历史研究的角度对这一过程作了历时性考察,要之,系统论方法即系统论所要求的整体性、多学科综合研究、结构性研究等使中国传统史学通过科学化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分析了目的论、原子论、系统论三种哲学视野下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7.
现代生态学之父E P奥德姆,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杰出环保主义者。他创建的生态系统生态学以整体论为指导,借助系统论方法,通过"能流"主线,将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融为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并将其作为生态学研究对象,从而引发生态学由传统向现代的巨大转向。奥德姆的生态系统生态学代表作《生态学基础》,作为世界上第一本成功的生态学教科书,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知识,同时还因其对现行的人类自然观、技术观及货币资本等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而蕴含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些生态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系统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系统科学论现代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对 2 1世纪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结合应用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控制论、生克论、协同论和泛系方法论 ,宏微兼顾、多层网络、跨域一体、辩证综合地研究现代管理。对管理的定义、结构、功能和管理意识 ,提出了些有别于常理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9.
何凯文 《系统科学学报》2010,18(3):27-30,36
科学史研究"新的综合"不仅是内史研究与外史研究的综合,也是科学与人文、认知与价值的综合。内涵价值的系统生成论可以为解决当前科学史研究探索的"新的综合"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三个连续的系统化过程,将柔性的传统中医学知识予以整合,再将其与系统学领域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突变论、分形与混沌学要旨相互诠释,最终建构成具有现代中医学与现代系统学双重属性的中医系统学框架。它的基本特征是可实证与量化,其功能有二:推进中医现代化,同时促进系统学发展。这个框架包括中医学与系统学通约的认识论,科学原理与技术体系。三者对应于系统科学领域常用的系统论、系统学与系统工程,是一个完整的以中医学素材建构而成的系统学模型,一方面可以推广至其它系统的机制说明,另一方面,可以反过来帮助中医学自身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匀速论"是一切系统客观存在的共同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纳揆 《系统科学学报》2006,14(4):54-59,69
“匀速论”简而言之是系统匀速进化发展论。作为一个新概念,有其内涵和相应的结论。“匀速论”的提出有其理论依据——世界及其平衡理论、现代系统论原理、优秀传统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和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理论;有其实践依据——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展观大反省和对我国经验教训的反思。“匀速论”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这种意义将在实践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试图以“匀速论”概括可持续发展观暨科学发展观,或以此为其基本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以信息哲学的视角来重释张载哲学思想。分别通过气一元论、以气论为基础的张载性论以及展现出其价值论的"民胞物与"思想,三个各具特色的方面来揭示其中丰富的信息哲学理论和其优秀的信息思维方式,以期能够发掘出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信息哲学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工程系统论的一些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工程系统论产生的必要性,全面讨论了其基本观点,包括工程系统论的若干概念和规律,工程系统论的分析和设计观,并给出了评价观.工程系统论的产生为一般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架起了一座桥梁.工程系统论为系统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系统工程则是在其指导下产生的工程技术的完整集合.工程系统论对于解决复杂系统有着旺盛的生机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论看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红  黄斌 《系统科学学报》2007,15(2):40-42,56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是现代软件设计主流思想,其蕴涵着系统论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思想。它的最基本元素也是系统论最小、最简单的子系统。在认知上,面向对象设计和系统论都是对事物的模型化、抽象化。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辩证论到系统和谐论——乌杰系统哲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杰的系统哲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创新和综合理论创新;其观点主要集中在"系统辨证论"和"系统和谐论",具体包括物质系统论、"系统开放律"论、系统范畴论、整体反映论、系统方法论、系统价值论、系统范式论、整体管理论、系统改革论和系统和谐论等方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乌杰研究系统哲学所表现出的严谨豁达的精神和风格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6.
从经典系统论到现代系统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典系统论和现代系统论是一般系统论发展的两个阶段,经典系统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系统的整体性问题,其数学工具主要是微积分,与其相关的学科也大都处在经典阶段,其适用性也有一定限制。而现代系统论则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来说明系统,其数学工具是现代数学,并吸收了还原论的积极成果,与其相关的学科也大都发展到了现代阶段。钱学森为现代系统论的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系统论还是还原论,都是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作为客观基础的,都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在方法论上的反映。还原论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性,系统论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对立性,还原论和系统论都只有局部真理性,应该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创立现代系统论,使其更好地为科学认识服务。  相似文献   

18.
系统生成论体系与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图从生成论的自然观出发,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从系统论到混沌学,直至复杂网络研究的这一系统科学之学科群,重新梳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建构生成论的系统科学体系。文章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复杂系统生成的基本机制,并由此推出生成性系统的重要特征。试图突破西方传统的还原论,提出系统生成论的方法论原则——“复元论”或“探源论”,为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研究方向寻找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意识与物质的争论由来已久,马克思主义给予了科学的解答;当前,随着系统科学的"统性事物"的提出,着重阐述"意识是‘人系统'的统性事物",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的意识观.并指出,"系统意识观"是马克思哲学意识观在系统科学条件下的继承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系统整合观的多式联运系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正在对多式联运的运输服务和多种方式的运输基础设施产生更多的需求。多式联运系统是基于系统整合观和供应链思想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模式与趋势。多式联运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系统特征,相对于传统的运输模式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物质运输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