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机电设备制造业在辽宁的产业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该产业经济贡献率的测算,阐述产业的重要性,分析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借鉴.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了机电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确定了该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测算了机电设备制造业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就业、投资的贡献率,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产业对辽宁的经济贡献率逐年增长,效率不断提高,但投资不均衡.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兴战略顺利实施。在分析医药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和特性的基础上运用哈肯模型构建了医药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和提出了研究假设,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医药制造业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人力投入强度是医药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序参量,创新人力投入强度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协同关系;创新经费投入强度促进产品创新收益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收益能力促进创新人力投入强度;而创新经费投入强度抑制创新人力投入强度,产品创新收益能力抑制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揭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构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1995—2003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研发情况。同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研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空间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回顾投入产出理论与产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以产业强关联关系为纽带的开发区产业关联强度模型,以产业载体间联系视角综合分析了吉林省产业网络格局.结果表明:吉林省三大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且省内三大经济区产业发展各...  相似文献   

5.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重庆高技术产业创新三阶段指标体系和三阶段链式网络DEA模型,使用重庆2009—2016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四个高技术行业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对重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效率与总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变趋势。研究结论:重庆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投入冗余,不注重资源配置结构;高技术产业过度重视企业短期收益,忽略了长期技术积累;四大高技术行业之间创新效率不均衡,行业间缺乏创新合作。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促进重庆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提升,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董瑜  邢颖  张薇 《科学观察》2011,(2):16-24
该研究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建立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态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5个行业,以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资企业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产业规模能力、国际贸易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等现实竞争力的角度,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中国医药制造业在规模上有一定的优势,并且中国医药市场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变结构控制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建立投资倾向与产业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把投资倾向和产业产出动态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最后,依据计算结果分析了投资倾向在我国三次产业产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利用投资倾向调控我国产业结构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9.
史文崇  耿香利 《甘肃科技》2024,(2):50-55+61
利用投入产出法,基于2005年以来的多个投入产出表对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进行动态关联分析。通过测算相关指标及其变化情况,认为:仪器仪表产业是重要产业,其产业影响力很高,而受其他产业影响较小;其最主要的后向关联产业是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产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其最主要的前向关联产业是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产品等。而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关联产业是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此为依据,构建产业联盟,加强上下游产业互动,对发展仪器仪表产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依据我国1997年(124部门)、2002年(122部门)和2007年(135部门)的投入产出基本表,先比较分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总产出增长趋势,再分析信息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并通过乘数效应分析了各产业、各主要行业以及信息产业内部的感应度和带动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计算机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与国外的发展趋势相似;政府应该继续制定积极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并且在总量上已成为继德国之后世界第四大制造业国家,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然而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文章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以期能够对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法国先进制造业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态势,指出法国独特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侯强 《山西科技》2014,(5):16-17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型产业,要想促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做好制造业和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阐述了我国现代物流系统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制造业和物流系统在进行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现代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电子商务对现代制造业产生的影响,对现代制造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DEA模型和LINDO规划法结合的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我国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包括绩效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非有效程度低于中、西部地区,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是产出的不足和投入的过剩共同存在的结果,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各投入指标对产出指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金萍  杨振武  孙久文 《河南科学》2014,(11):2337-2342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沿海重要的城市群,未来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近年来,在各级力量的推动和引导下,京津冀区域在多个产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合作的强度和范围正在不断加强.在简要分析合作现状,系统剖析面临的挑战,理性审视合作潜力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未来,三地将在第二产业的电子信息、医药制造、钢铁、石油化工等领域以及第三产业的金融保险、商业服务和旅游等领域展开更深更广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CAD/CAM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制约着我们机械设计行业的发展。针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了CAD/CAM技术的应用情况,并且探讨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理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发动机再制造业的理念及其优势,阐述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大修中存在的误区,对发动机再制造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指出国家有关高层管理部门对汽车制造业与维修业联手发展我国的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国大陆东部、中西和西部三大经济区2008—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Johanson面板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与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均未建立起来,三大经济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发展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在东西部经济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是服务业发展的长期原因,但在中部经济区,服务业发展则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升级的长期原因。从整体来看,虽然中国是一个体育用品制造和出口大国,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全球竞争力较弱,国际话语权仍非常有限,与国内服务业发展相比,三大经济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最后,从互补性视角提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德国为实施新一轮的制造业创新与改革,巩固德国在世界上制造强国的地位,提出“工业4.0”的战略。2015年,我国为实现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该战略指出要将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引向高端制造业。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后,我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企业该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同看法。基于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指导策略的目的,文章通过在中国知网搜索的相关文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可视化工具Gephi和文本挖掘对文献进行相关分析,总结出目前众多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及研究结论,为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