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章详细描述了龙门山双石推覆构造两个主要单元──双石断层和双石推覆体。根据它们的变形特征,探讨了双石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认为该推覆构造是由不同级别、不同期次逐次发育的台阶式推覆构造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据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茂汶─耿达推覆构造带、映秀—大宝山推覆构造带、彭灌推覆构造带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并对各级推覆构造带主滑面特征、推覆体内部构造特征、显微构造特征及变形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在变形性质上依次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变形强度由强至弱,变形层次从深到浅,均经历了多次构造叠加复合作用。主要推覆期为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推覆构造由主滑脱面、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推覆体带和后缘挤压-伸展带4种构造成分组成。中央推覆体带划分为7个推覆体。各推覆体在平面上呈鳞片状越覆,在剖面上呈送冲叠覆,构成鳞片叠覆的几何模式。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与前陆盆地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带可划分为四个亚带:陇东褶皱推覆构造带、宝兴冲断推覆构造带、中林-双石薄皮推覆构造带、前陆褶皱构造带。依据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及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论述了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和前陆盆地的同步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巨型滑覆型飞来峰体系与龙门山构造活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泛分布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前缘的飞来蜂群构成规模巨大的飞来蜂体系,其平面展布和构造线方向与龙门山推覆构造一致,但构造倒向与龙门山推覆构造相反.其明显构造特征表明为滑覆作用形成,并且与龙门山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龙门山收缩变形的继续发展对飞来峰产生叠加变形,中央断裂可截覆飞来蜂,反映了龙门山构造带具有很强的新构造活动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层关系、构造变形分析及有限应变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位于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前缘的唐王寨向斜主体,为大型外来岩块。它与龙门山中段彭灌飞来峰群一样,是随龙门山推覆隆起而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覆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以王庄煤矿为例子,分析认为闽西南地区存在的推覆构造;并浅析了本地区推覆构造赋煤的几个有利条件;最后结合区域资料,列举了闽西南目前可能存在推覆构造及其找煤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原有的构造窗概念作了补充,从而将构造窗分为推覆构造窗与剥离构造窗两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咸水泉构造中3井在打穿70 m的N12地层后钻遇基岩,而位于该井南侧华岩山高点上的中9井、中6井,钻达千米尚在N1上部地层中,基岩高程相差极大.研究认为,咸水泉构造石油沟高点中3井附近,存在着NW方向推挤而来的推覆体,这种推覆体属于原地推覆,是沿阿尔金山前一系列断层,包括F9,F8及山前断裂带形成的叠瓦状推覆构造,其前缘位于石油沟高点的中3井附近,依据重磁资料所得出的基底埋深和断层倾角分析,推覆距离约为9 km,成型于N1晚期.正是该推覆体为中9井上新统上段边缘相沉积提供了物源.该推覆构造已得到平衡剖面结果的验证.推覆构造观念的提出,对该区构造给出了合理解释,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型推覆构造通常由若干推覆体组成,它们最常见的阵列是:在平面上呈鳞片状,在剖面上呈叠瓦或非叠片式,从而构成鳞瓦叠覆结构。该文在简述推覆构造阵列主要类型的基础上,介绍了新疆北山地区鳞片叠覆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彭县地区飞来峰根据其内部构造特征和力学成因可分为两类──推覆体和滑覆体。推覆体是挤压环境下的产物,它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滑覆体是拉张环境下重力滑动的产物,它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期。推覆体是滑覆体的“母体”。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构造类型上具有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之分,在形成方式上具有推覆和滑覆两大类型,在形成序次上具有前展式和后叠式的扩张方式,在组合形态或结构上具有推覆滑覆叠加样式,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推覆构造的普遍特征之一。在形成机制上与扬子地台、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是我国陆内造山带的典型推覆构造带。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南北地区,可以划分出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分别称为柴北缘推覆构造带和东昆仑推覆构造带。其间的柴达木盆地形成一个相对的应变减弱区(低应变带)。两大推覆构造带在相同力源作用下统一构成了青海省北部的基本构造格局,成为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带,是华北板块与南华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的浅部构造变形的产物,也是南北板块拼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把龙门山推覆构造划分为4个推覆体和3个滑覆体。分别叙述了它们各自的变形特征。计算了造山带的地壳缩短率为42~63%。最后确认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推覆模式是推覆滑覆叠加模式,其发展方向为由北西向东南,扩展方式为背驮式(或前展式)。  相似文献   

15.
原来的宝兴杂岩及宝兴复背斜实际上是由许多个冲断构造岩片所组成的无根外来岩块,属推覆体性质。其根带是康定杂岩原来的顶部成分。在推覆作用过程中由西北向东南运移而来,其位移距离在40km以上。位移时期在印支期,侵位和暴露于喜马拉雅期。康定杂岩北部地区同时被金汤弧形推覆体所覆盖。  相似文献   

16.
该文建立了变形反演与相应的二维偏微分方程组,并研制了反演的软件,为适合任何地区进行变形剖面复原的数值化方法,既适用于平衡的地区又适用于不平衡的地区。以此方法得出武当山推覆体滑移缩短量为162.87km。  相似文献   

17.
论彭灌飞来峰群形成方式和时代及根带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灌飞来峰群为龙门山飞来峰群之一部,外来系统地层包括D、C、P、T1,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原地系统有T3、J,岩性主要为含煤碎屑岩、泥岩。原地系统大构造简单,小构造复杂,外来系统各种构造极发育,结构面倾向北西,辗掩滑动面倾向南东,前人认为飞来峰群是印支运动或印支、喜马拉雅两期地壳运动水平挤压、推覆产物,根带来自龙门山以西。笔者据沉积岩碎屑粒经、成分,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古地形、古气候和古水系,认为飞来峰群是新第三纪龙门山东坡上岩块发生蠕动的产物,根带来自龙门山顶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