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丹齐 《科技信息》2011,(29):I0133-I0133,I0213
《失乐园》是17世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杰出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式作品,全诗由12部诗篇组成长诗,取材于《旧约.创世纪》,主要叙述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魔鬼撒旦的诱惑下,违背了上帝的戒规,偷吃了智慧之树上的果子,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作者通过对圣经故事的改编反映了其在王政复辟后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始终不渝的态度,文体雄伟庄严。长诗通篇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在长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反抗权威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  相似文献   

2.
由于《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的复杂性,人们一直以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传统观点大多把撒旦视为反抗专制和暴政的革命英雄,而这违背了弥尔顿的创作本意。本文通过审视撒旦的堕落过程,指出其作为罪恶化身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宋文玲 《科技信息》2011,(4):163-163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的代表诗作,被视为西方世界少数不可企及的伟大史诗。诗人对撒旦的形象描绘最为生动。撒旦是革命者的象征,表现为敢于向最高权威要求平等的反叛精神,从而使他成为一个英雄和自由斗士。撒旦这一形象的塑造,与诗人弥尔顿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当时的英国,宗教纷争极为激烈,清教徒屡遭迫害,而诗人本人就是一位坚决彻底的清教徒。人们在这部史诗中看到了清教徒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对最终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撒旦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他来源于《圣经》,是”恶”的化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这一人物身上发掘出了更多的内涵。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对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一书中,撒旦虽不是上帝,但行使的正是上帝的职能,而不是给人间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5.
自从《简·爱》于1874年出版后,很快成为大众爱不释手的畅销书。其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在简·爱女性意识光芒的阴影下长期被人们忽视,文评寥寥无几。本文将罗与弥尔顿笔下《失乐园》中的撒旦从内在性格及悲剧色彩两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罗切斯特是一位撒旦式英雄。  相似文献   

6.
弥尔顿心中的上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17世纪伟大的的诗人弥尔顿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但他同时又是上帝的一个忠实信徒,《圣经》是他生活的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命的支柱,创作的源泉;但他又是一个学为己用的人,经他创作加工过的《圣经》故事和人物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为他所终身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服务,在他的作品中,“上帝”时而是一个最高道德的创导者,时而是一个令人憎恶的暴君,时而是一个心胸狭窄,贪婪的主,时而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诗人的神学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矛盾使他在不同的作品中把“上帝”这个被基督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的偶像塑造成了各种不同的矛盾人物。  相似文献   

7.
马爽欣  韦红茹 《科技信息》2007,(23):114-115
伟大史诗《失乐园》是英国著名的桂冠诗人、政治家、教育家弥尔顿的钟爱之作。弥尔顿生活在英国社会纷繁复杂,各种新旧势力不断更迭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未取得成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迫害,身为革命者的弥尔顿也被捕入狱。《失乐园》正是在这样一种艰难时世下写成的。  相似文献   

8.
《圣经》的约伯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伊凡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追究好人为什么落难以及上帝是怎么回事一类问题。从约伯、伊凡两个人 ,我们看到《圣经》基督教对无辜者受难的态度、对上帝的态度 ,还在这种态度背后发现《圣经》基督教传统中人与上帝之间的意味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从《圣经·创世篇》谈到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英雄主义,也从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盘古、女娲、燧人、神农,谈到他们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思想。神话与现实的区别只是时间——这句话也许就是说,我们儿时所听到的故事,不管是西方的《圣经》还是中国的神话,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西方的《圣经》与中国的神话我曾在一篇文章里,从《圣经·创世篇》谈到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英雄主义,也从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盘古、女娲、燧人、神农,谈到他们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思想。神话与现实的区别只是时间——这句话也许就是说,我们儿时所听到的故事,不管是西方的《圣经》还是中国的神话,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曹敏 《科技信息》2008,(10):154-154
中国与西方文化迥异,但经常也存在有趣的相似。“上帝”一词多让人联想到《圣经》,但其实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上帝”早已多次出现。本文就《圣经》中的上帝、中国上古文献中古人对上帝的崇拜进行阐释,并对中西文化中的“上帝”概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圣经关于巴别塔的故事暗示,巴别塔具有同一与差异的悖反性,悖反的原因是上帝的干预,上帝变乱人的语言,使人类从同一走向差异。卡夫卡在对这个故事重新诠释时承继了对巴别塔悖反结构的认同,但却指明悖反的原因是人的物欲权能。实际上,卡夫卡的诠释与古老的圣经故事是暗合的,二者都潜藏着对人疏离自身本质,专注于权力欲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和亚当不同,生就是一根肋骨的夏娃,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就注定被一缕曼妙的旋律所包围着,她没有料到的是,这股旋律不仅导致她千万年的颠沛流离,同时也送她飞上了云霄。夏娃最终禁不起撒旦化身——那条邪恶的蛇的引诱,智慧树上的果实,从而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上帝知道后大怒,驱逐人类始祖离开了伊甸园。上帝说:你们从此失去了我的庇佑,你,要遭受劳作之苦,你,要遭受生育之痛,这就是失乐园。于是人类开始了带有原罪的流浪之旅。  相似文献   

14.
圣经关于巴别塔的故事暗示,巴别塔具有同一与差异的悖反性,悖反的原因是上帝的干预,上帝变乱人的语言,使人类从同一走向差异。卡夫卡在对这个故事重新诠释时承继了对巴别塔悖反结构的认同,但却指明悖反的原因是人的物欲权能。实际上,卡夫卡的诠释与古老的圣经故事是暗合的,二者都潜藏着对人疏离自身本质,专注于权力欲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16.
《愤怒的葡萄》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借鉴了《圣经·出埃及记》故事的构思轮廓。本文拟通过分析俄克拉荷马逃荒移民的苦难旅程和"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的大迁徙之间的联系,挖掘小说从表层到深层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徐志摩的诗中,常会有《圣经》中的语汇出现,诸如:上帝,耶稣,天使等。此外还有直接以《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为其创作题材的作品,和诗中弥漫着的基督精神,这一切使我们不禁要问徐志摩与基督教的“情缘”究竟何在?其实,作为理想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徐志摩,他所认同的并非是基督教神奇迷离的宗教传说和枯燥乏味的教义。他所关注更多的是耶稣那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并为他的社会理想寻找依托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18.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人们常把犹太教与《圣经》连在一起,以为《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一些学者还进而认为:《圣经·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其实.《圣经》或《圣经·旧约》均不是犹太教的经典。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亦随之而入,而且很快有了中译本。至今仍在使用的“国语和合译本”《新旧约全书》是1919年出版发行的。中国人通过《圣经》了解到距今三千多年前有一个群体,先称希伯来人,后称以色列人、犹太人,在西亚,主要在迦南地(今巴勒斯坦)生活的情况。《圣经》记载了这群人的生活轨迹,他们对上帝和宇宙的信仰。他们的伦理道德,他们的礼仪、节期和习俗,他们那包括一整套清规  相似文献   

20.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圣经》在西方文化史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圣经》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