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N ida说过:"翻译就是交际",这种交际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顺应原作者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语境,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事实上,译者很难做到让原文与译文的内容完全对等,当译者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原文意思完全对等的词语时,创造性叛逆就帮助译者作出了成功的顺应.本文对新近提出的两个翻译理论"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和"语言顺应理论(Theory of L ingu istic Adaptation)"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例中,通过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两篇中文译本,作者得出翻译是译者创造性地选择与顺应的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译者要结合原文语境、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两方面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3.
双关是语言结构中的特殊修辞手段,目的是在视觉或听觉上取得特殊的效果,以加强文字的表意功能。要准确理解及翻译双关语,必须依靠语境。语境在双关语的翻译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译者和读者理解双关的依据。翻译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原文语境的分析,摸清原文脉络,把握原文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措词准确,达意传神。  相似文献   

4.
王广俊 《科技信息》2007,(32):156-157
文本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而也只有将自己置于同样的条件和环境下,在语境中理解原文,在语境中揣摩作者的思想和感悟,译者才有可能排除各种可能产生的歧义及存在的模糊,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译出最佳文章。本文通过正反两反面的对比,指出深入语境是理解原文,表达译文的必要手段,是诊治翻译失误的灵丹妙药,总结语境在翻译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联—顺应语用翻译模式,是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的翻译过程。该语用翻译范式指导下的苗族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通过恰当的语言编码形式重现原语文本的文化因子,确保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苗族文化认知达到共享与体验的可能。调查研究表明:关联—顺应翻译模式的解释力,在于译者获取足够语境效果的基础上选择顺应于读者的语言来实现交际,而这种选择的可接受性取决于翻译策略的调整与择取。  相似文献   

6.
王禹奇  林淑华 《科技信息》2009,(33):245-245,251
语境是人们理解和解释话语意义的依据,因此,在语境中理解原文,在语境中揣摸作者的思想和感悟,译者才有可能排除各种可能产生歧义及存在的模糊,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风采,译出好的译文。本文从语境功能出发,剖析语境因素与翻译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语境因素在成功的翻译实践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它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对象。译者在翻译原作过程中,需反复分析原文作者的意图,注重不同语境,以达到改善译文质量,使读者与原文作者能产生共鸣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依据语境把两种语言进行转换的交际活动,涉及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三个方面,语境在词义选择、理解原文和译文表达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王海芸 《科技信息》2010,(20):131-131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境是语义的决定性因素,是译者正确理解原语、获得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本文用大量的例证说明,对语境的分析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准确翻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潘妍 《科技信息》2011,(26):124-124
关联理论视翻译为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要求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达成认知上的共鸣。在此过程中,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达成与译语读者的最佳关联便成为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文化沟通以及译者的能动参与,因此译者需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并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本文以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指导,通过典型英文翻译案例探讨关联理论对汉译英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公文汉译英为研究对象,以顺应论为依据,结合公文的翻译和顺应论研究,从词汇层级、句法层次、语境层次考察公文的特点;以V erschueren的顺应论和认知一致原则为基础,从交际语境和语言结构差异的角度对影响公文翻译的各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语境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差异比较,说明译者为促成认知一致,在公文翻译过程中应如何顺应这些语境因素(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顺应受众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以及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现实。  相似文献   

13.
对翻译过程中误读的研究使视点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译者及译文读者上。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和目的论为研究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误读特点,误读可以分为:译者为实现译文特殊的政治、道德、话语权利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有意误读以及译文读者处于二级交际情景下对译文的无意误读。  相似文献   

14.
武会芳 《黑河科技》2003,(4):131-132
翻译本身是译者对原文的再创造过程,受译者对原文语言社会背景,作者及其创造目的了解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受译者本身所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及目标读者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将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翻译过程出发来分析翻译作品的历时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翻译理论与具体实例论述了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指出这种制约既包括直接的上下文的制约,也包括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作者的思想观点等间接的附加语境因素的制约。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据语境提供的信息,正确理解原文中字词的确切含义,使译语更忠实贴切,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过程。由于语言是文化表这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每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体现某种民族文化的特征,而作为用另一种语言对一种语言来阐释的话动—翻译,就不可能完全脱离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因为语言的使用离不开文化语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传达源语语境下的原文,而且符合目标语的语境?本文将从文化语境方面来探讨翻译的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考虑到语篇的语境和风格才能再现原文风貌。在人称代词的翻译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注意这一点。以《赫兹列散文精选》(潘文国译)为例从语篇语境与风格的角度分析英汉人称代词的差异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杨芳芳 《科技信息》2010,(34):I0172-I0173
副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汉英翻译中如何正确翻译和巧妙使用副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为例,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包括断句分译、合句整译、转换词性、正反译法等),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从了通顺原则、清晰化原则、语境原则及神似原则,而这些原则又都能在译文中副词的处理和使用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9.
穆志韬  金平 《科技信息》2007,(17):139-140
英汉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色彩词语表达形式及词义的选择,对翻译的影响也有目共睹。本文从文化语境所包含的诸多因素出发,分析阐述了如何进行色彩词语的英汉翻译。从而得出结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色彩词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充分理解色彩词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语言学顺应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探索一个描述性分析模式,从五个方面即情景思维、双关语隐含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称呼语、中国传统民族性格来考察社会文化语境下译者主观能动性在翻译时的发挥。研究结果表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了翻译过程的始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语言手段去顺应相关因素,以实现预设的交际目的。而且,受原文不可摆脱的限制时,译者往往会从全文的整体出发,有意识地采取变通的办法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