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性叛逆”作为译介学引进的一个命题,实际上是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对于学作品的跨时空、跨地理接受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唐诗《黄鹤楼》的两个不同英译本的剖析,从而对该命题进行较深入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廖杨佳 《科技信息》2013,(24):188-188,190
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用典是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和常见手法。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自身的翻译理念与翻译目的。本文将译者的翻译取向归于忠实向,功能向和美学向三大类,并尝试对各类意向指导下的具体译例分别展开讨论,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典故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以探讨古诗词中典故英译的各种策略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英译中国唐诗目的是实现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诗化翻译法,做到文化语境顺应。具体来讲。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修辞、风格,准确表达文化词。  相似文献   

4.
唐诗英译是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客观要求。英汉两种语言音韵表达手段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唐诗英译充满挑战性。意境是诗歌翻译中传达的灵魂;音韵是使其完美再现的载体。因此,唐诗英译主要是在准确传达意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传递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5.
唐诗英译是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客观要求。英汉两种语言音韵表达手段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唐诗英译充满挑战性。意境是诗歌翻译中传达的灵魂;音韵是使其完美再现的载体。因此,唐诗英译主要是在准确传达意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传递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6.
唐诗英译是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客观要求.英汉两种语言音韵表达手段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唐诗英译充满挑战性.意境是诗歌翻译中传达的灵魂;音韵是使其完美再现的载体.因此,唐诗英译主要是在准确传达意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传递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7.
谈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实例说明传统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缺省现象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空白美是唐诗的一大特色,从认知的角度看,这些空白是诗人与读者共享的缺省信息,要明白空白的含义,需要激活读者脑海里的认知结构并调用默认值、隐含的脚本序列、隐含的目标域、隐含的次域或主域等认知成分填补空位。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缺省往往成为阅读的障碍,译者应该根据语境,采用填补缺省空位和保留缺省空位的方法翻译,以保障诗人与译入语读者的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9.
郑丽华 《科技信息》2010,(32):166-166
语境是我们进行意义识解过程中的限制因素之一。意义与其结构关系不是在词典中列举出来的,而是在使用的实际场景中在线构建出来的。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语境化理解视角,通过对唐诗莫译本的分析来检验语境化理解的解释力如何。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中的典故赋予唐诗一定的文化意蕴,但也加大了唐诗翻译的难度。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唐诗典故翻译中运用了文化转基因的手法。译者借用目的语优质文化基因恰当地传递了源语文本典故的文化涵义,从而将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充分地展现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11.
唐诗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独特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生活状况的观照。选取一些涉及日常生活场景和事物的唐诗为例,从文化视阈进行分析,可以管窥唐诗中所反映出的与精神消费以及物质消费领域相关的事物与时尚。  相似文献   

12.
谈到翻译,往往想到的是两种语言的翻译,即语际翻译,好像事不关及语内翻译.在国内,一提到语内翻译也囿于古文今译.那么,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存在不存在界面研究?以界面研究为方法论,通过两首唐诗的英译文本,探讨分析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的界面研究.语内翻译无论在语际翻译的理解阶段和表达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语际翻译借助语内翻译构建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的协调和对话.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在处理文化缺省问题上为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应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采用不同的策略,获得语言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实现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再现原文的美学特质,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巅峰,其代表作唐诗不仅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剑文化也是古代习武之人的精粹,并在唐诗中得到集中而广泛的表现。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装饰品、舞剑器、赠将士送友人、借剑言志。  相似文献   

15.
典故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浩如烟海,而英语典故成语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在翻译时,应尽最大可能保留源语文化信息,译出源语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避免文化缺省,使读者能够较好地领悟原作者的意图,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文化缺省现象对诗歌翻译所造成的影响,旨在寻求如何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诗歌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得以补偿,从而使翻译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从文体学角度出发,通过从语音手段等方面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及四种不同的英译文进行探讨,运用相关的文体学理论分析汉诗英译现象,以期给近体诗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翻译界悄然兴起了文化研究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本文拟结合汉英翻译中的一些例子,探讨文化缺省现象以及其相关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化缺省是在交际过程中对交际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由于不同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内涵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其成因,提出了译者在处理文化个性时应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及在外宣翻译上的三个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20.
灞桥是连接灞水两岸以及供往来行人出入京城的一座桥梁,同时也是连接蒲关道、函谷道和武关道等三个干道的关中交通要冲。唐代的灞桥分绝长安内外,亲人朋友在此依依惜别,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一个文学胜地,承载了许多人的离愁别绪。在交通视野下梳理灞桥的历史发展,有利于探讨唐诗中灞桥的交通功能与文学意义,以及在唐代特有的政治与文学环境下灞桥诗歌的具体情感指向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