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本文在统计华南登陆台风暴雨的基础上,着重对8107号台风登陆后的强度变化及其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登陆台风及其降水的强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汽输送条件的变化,Q_1、Q_2的变化则表明,积云对流及其潜热加热的反馈作用是登陆台风及其暴雨维持和加强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1998年月26—28日9810号台风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台风虽然没有登陆福建,同样能对福建造成重大影响。产生我市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是强大的台风外围环境流场,东路适当的冷空气入侵,中层明显的台风倒槽,另外,台风环流北侧的高压坝也是使台风产生局部强降水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动力分析及其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以扼要介绍工作[2]为中心,简要叙述了诊断分析的意义、起源和它的正确含义。强调指出,现代的诊断分析是一种狭义的动力分析,它的计算是以准确的观测和天气学分析为基础,计算结果也需要较准确的天气学、动力学的分析与判断。总之,它是广义动力分析的组成部分和基础。 [2]主要是利用较完全的ω方程,对于与7503号台风密切相关的“75.8”河南特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计算结果指出潜热释放是导致上升运动的最重要的物理过程。根据计算的ω和观测到的水平风场,分析了包括7503号台风和河南暴雨区在内的大范围三维流场及其变化。指出:由于北方弱冷空气和登陆的7503号台风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河南特大暴雨过程;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下,7503号台风的路径强度和结构相应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特大暴雨多由台风造成.7503号台风造成的林庄、上蔡暴雨,6007号台风造成的潮桥暴雨,不但雨量特大而且分别降落在流域西部山区、中部丘陵平原区和东部滨海区,为暴雨移置提供了便利.用暴雨移置法编制的淮河流域24小时点PMP等值线图,以西部山区最大(1300毫米),南部大别山区和东部滨海区次之(1200、1100毫米),中部丘陵平原区最小(900毫米),与实测暴雨分布及全国PMP等值线图一致.流域及其周围的历史特大暴雨是推求可能最大暴雨的最重要依据,暴雨移置是简捷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华南西部登陆台风的大尺度条件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每6 h一次的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对9615号和0103号两个典型台风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高层出现"北槽南涡"的环流形势场有利于登陆台风的维持; 源于南海南部和孟加拉湾的热带低空急流汇成的台风南侧的西南风急流是台风登陆后得以维持和引发暴雨增幅的重要系统.进一步分析表明,主要影响系统的差异导致了两个台风在垂直风切变和涡度的垂直分布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较弱的垂直风切变及较强的涡旋环流是0103台风比9615号台风在登陆后维持得更长的最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0414号台风"云娜"的基本特征与强降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在概述0414号台风“云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天气动力学方法,结合气象物理场诊断、气象卫星云图分析、多卜勒雷达回波和数值预报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台风影响过程中强降水的主要成因,所提出的一些预报思路与线索对浙江台风暴雨的分析与预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ECWMF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地面及高低空常规观测资料,对2022年第3号台风“暹芭”登陆期间在宁德市引起的远距离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远距离暴雨由台风“暹芭”外围环流与副高之间形成的低层东风急流共同作用形成,暴雨持续时出现东风波,为此过程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条件。此次远距离暴雨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在福鼎、霞浦、柘荣交汇处,另一个在蕉城和福安沿海一带。此过程CMA-MESO模式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其余模式的量级预报均偏小。  相似文献   

8.
以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为例,构建了不同的台风灾害链模式,根据灾害链外部环境的输入、灾害链系统的内部状态及灾害链的对外表现行为,讨论断链减灾模式.我国的台风灾害链主要有台风-大风灾害链、台风-风暴潮灾害链和台风-暴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链,由于台风灾害链中的致灾事件不可控,需要通过改善灾害链所处的孕灾环境和改变链内传递状态来减少台风灾害的消极影响.据此提出海岸和山地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台风灾害减灾措施,为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许尔金  覃毅宝 《甘肃科技》2007,23(12):83-84,137
介绍了2005年7月19日至20日5号台风"海棠"在泽雅水库坝址以上流域发生的暴雨、洪水过程和洪水调度情况,并与1999年的"9.4"暴雨、洪水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台风Wipha云微物理特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非静力中尺度模式ARPS,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全球逐6h最终分析资料(FNL)与中国气象局MICAPS系统地面资料和探空资料进行四维同化作为初始场和侧边界,每6h利用实测雨带反插调整模式初始水汽场,进行三重嵌套细网格模拟,利用模式结果研究0713号台风Wipha不同阶段暴雨云微物理过程水平和垂直特征,对了解台风暴雨不同发展阶段云结构和强降水形成机制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0209号台风在华北地区造成的降水分布及其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因素.结果表明台风减弱低压以及台风所带来的暖湿空气是此次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台风所带来的水汽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持续的上升运动以及不稳定能量则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浙江沿海地区汛期经常发生台风暴雨侵袭而导致早龄期混凝土很容易开裂的问题,以某水库工程混凝土重力坝4号岸坡坝段为例,采用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程序模拟了该坝段在施工期多次遭遇典型台风暴雨时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发展过程.计算表明,台风和暴雨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散热系数很大,早龄期混凝土内外温差剧增,表面产生的拉应力极易超过抗拉强度,导致裂缝产生,危害混凝土结构安全.当施加了适当的防雨和保温措施后,可以避免这种危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天气实况与气象数值模式资料,对201818号台风"温比亚"和201814号台风"摩谒"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及数值模式预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在200 hPa风场与副热带高压西侧气流共同引导下",温比亚"深入河南中部,并在河南滞留近40 h,造成河南大暴雨和局部特大暴雨";摩谒"在安徽折向,中心经河南商丘进入山东,仅对河南商丘造成部分暴雨和局部大暴雨;200 hPa风场风向的转变与台风低压折向时间有较好的对应,200 hPa风场风力减弱,与台风移速减缓对应;"温比亚"过程湿层明显较"摩谒"深厚,低层水汽通量是"摩谒"过程的2倍";温比亚"过程以持续稳定性降水为主,充沛的水汽由东风、东南风和南风急流持续向雨区输送";摩谒"过程降水主要为不稳定性降水,并仅有一条东南风急流水汽输送通道";温比亚"过程大气可降水量达到78 mm,极端降水特征明显;数值模式预报检验中,EC、T639模式对"温比亚"在河南长时间滞留都做出较好的预报,其降水预报与实况较为接近";摩谒"过程中,EC与T639模式路径预测较实况明显偏西,系统偏强,指导性较差;日本数值模式对两次台风路径预测都较实况略偏东,但相对稳定,台风中心风力与降雨强度都偏弱,在未来参考时可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以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侧边界,对0713号台风韦帕登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很好的模拟处理台风路径和暴雨落区,并进行相对螺旋度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螺旋度对降雨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衡量分类变量关联性的方法应用于台风暴雨过程的因子分析,进而对暴雨过程者预报。  相似文献   

16.
采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回波等,对2016年第17号台风"鲇鱼"登陆福建时造成闽东地区历史罕见洪涝灾害的大暴雨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不同阶段的暴雨物理量特征,并利用WRF数值模式对闽东地形和台湾岛地形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阶段地形对暴雨增幅作用的敏感性程度。结果发现,此次台风暴雨过程存在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台风系统深厚,为整层正涡度,较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垂直配置使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动力条件好;第二阶段深厚的台风系统开始减弱,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强度明显减弱;涡度场上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且结构倾斜,表明有冷空气入侵。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偏东风和偏南风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通道和能量通道,第一阶段宁德地区受台风北侧宽广的偏东风-东南风急流辐合影响,各层高能区达到强盛期,暴雨区域广、强度强;第二阶段偏东风急流和偏南风急流在宁德北部汇合,假相当位温的中心值有所减弱,高能区分散,使得宁德北部地区暴雨表现为较明显的局地性特征;闽东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0—2019年的台风历史资料和2010—2019年的区域自动站逐时雨量资料,分析影响福州地区的台风和台风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将登陆台风按照登陆地点分为7类,分析不同登陆地点的台风对福州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福州地区台风暴雨的年均发生频次、降水量、台风过程最大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台风暴雨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平均比例和最大比例都呈减少趋势。不同登陆地点的台风对福州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同,但大多数台风的过程雨量大值区和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均在福清市西部、闽侯县和永泰县交界处、晋安区中部、罗源县北部;另外,登陆莆田到泉州区域的台风对福州地区降水产生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登陆福州地区的台风。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温州市CINRAD-SA雷达站因其较好的地理位置,详细探测了在有效观测范围内云娜台风发展、演变、近海加强加速、登陆及西行衰亡的全部过程。利用其获取的强度场与速度场资料,结合台风定位资料及自动站雨量资料,分析了台风加强及特大暴雨时段的多普勒雷达强度场、速度场特征,发现多普勒雷达能捕捉到远距离台风的加强信息。这次台风造成了浙江省多场暴雨过程,多普勒速度场资料揭示了在台风这一暖心低压的背景下,高空西南急流的脉动、高空辐散的加强、台风北侧弱冷空气的触发与特大暴雨的良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杨珂玲  陈跃清  郑稻根 《科技信息》2009,(24):262-262,256
今年第一个影响漳州市的早台风“莲花”于6月21日登陆福建省晋江,造成我市南部沿海特大暴雨降水过程。本文针对此次台风影响特点,从物理量分析,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等方面对特大暴雨产生机制做全面剖析,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20.
同化QuikSCAT资料对台风Vongfong(2002)数值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四维同化技术和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相结合对南海台风Vongfong(2002)的登陆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同化Qu ikScat资料主要能使模拟的台风移动路径与实况更为接近。而台风的强度变化、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模拟与对流参数化方案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以Betts-M iller湿对流调整型方案最为合适。HFT试验模拟的台风路径、强度变化、暴雨分布和降水强度与实况一致。且试验结果较好地重现了Vongfong的一些异常特征,如路径突然折向北、移速先慢后快、近海强度加强、降雨量大、强暴雨中心落在台风西北侧等。利用非常规资料改善模式初始场,有逼真的物理过程,可以提高对台风登陆过程的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