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之窗     
地球臭氧空洞有修复趋势臭氧层就像是地球的太阳镜一样,保护着地球表面免受太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科学家在1980年发现人为的化学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各国曾一度陷入恐慌,为此,制定了《蒙特利尔协定》,限制氟氯化碳等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如今,南极上空仍然有很大的臭氧空洞,20  相似文献   

2.
《世界科学》2006,(6):47-47
臭氧层就像是地球的太阳镜一样,保护着地球表面免受太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科学家在1980年发现人为的化学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各国曾一度陷入恐慌,为此,制定了《蒙特利尔协定》,限制氟氯化碳等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如今,南极上空仍然有很大的臭氧空洞,2005年其面积相当于整个北美洲的面积。  相似文献   

3.
大气同温层中的臭氧在保护地球生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约3%的太阳输出以紫外线(UV)释放出来,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球表面。波长在240~290nm的紫外线C(UVC)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臭氧消除,只有一部分紫外线B(UVB)(290~320nm)穿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由于紫外线B与紫外线C不在DNA的吸收光谱内,所以臭氧对原始生命形式很关键,尤其对水中生态系统。对人类,臭氧能大大限制太阳辐射的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元旦到来之际,美国国家气象局在天气预报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项目——UV 指数预报,卵紫外线辐射指数预报。UV 指数预报,在每天晚间新闻时间播出,主要预告第二天11时30分至12时30分的紫外线辐射强度。为何要进行 UV 指数预报呢?原来,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吸收了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保护着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但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碳化物制冷剂,致使臭氧层遭到破坏,"无形杀手"紫外线  相似文献   

5.
陆龙骅 《科学》2008,60(2):15-18
南极臭氧洞,与全球变暖一样,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很多媒体上,也经常出现诸如"大气臭氧层耗竭"、"地球生命保护伞臭氧层出现漏洞"、"南极臭氧洞日益加大"等标题.  相似文献   

6.
天漏了!     
“我们已经忘记了怎样做一个好客人,怎样像其他生物一样轻柔地走路。”远古时期,人类对太阳顶礼膜拜,夸父因向往太阳光芒的伟大,逐日而去。但今天,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我们,却在讨论如何躲避那含有强烈紫外线的赤裸阳光。这一切,只因地球生物的防护面纱──臭氧层遭到了人类自己的破坏臭氧:地球生物的保护神臭氧是1839年首先在实验室被发现的,每个臭氧分子(03)含有三个氧原子。随后,人们从大气中发现了臭氧分子。臭氧分子在大气中非常稀少,每1000万个大气分子中只有3个。地球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地球上空16-32公里的平流层…  相似文献   

7.
20 0 0年是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年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又经受了数月的较频繁出现的耀斑高能辐射的考验 .在这一年 ,我们从各种一般性报刊上经常见到关于加强防护太阳紫外线的忠告和措施 ,但是却未见有人提出是否需要防护太阳X射线的问题 .实际上 ,当太阳上的大耀斑爆发时 ,不仅紫外线增强 ,X射线也大大增强 ,一般来说 ,紫外线强度可增加数倍 ,而X射线可增加数十倍或更高[1] .尽管地球大气对X射线和紫外线都有很好的阻挡作用 ,但是大气对于X射线的透明度并不比紫外线差 .既然众所周知紫外线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那么太阳X射线爆发 ,即X…  相似文献   

8.
化学污染正改变着地球大气的结构,并改变着气候,使人类遭到高剂量的紫外线辐射的威胁。涉及到的两个主要影响是“温室效应”和对臭氧层的毁坏。地球大气在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像暖房中的草一样,大气吸收由地球放出的某些长波辐射以及返回到地面的辐射能。如果大气不存在的话,地球温度将比目前低好多。  相似文献   

9.
正繁荣而多样的生物圈让地球成为茫茫宇宙中的一颗明珠。但在形成伊始,条件恶劣的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只是一些构造简单的厌氧化能异养生物。随着营养方式发生改变,一部分原始生命进化为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生活的原始藻类。这些原始藻类的出现从根本上推动了整个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和进化。原始藻类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使大气氧浓度增加,逐渐形成能够阻挡紫外线直接辐射的臭氧层,从而深刻改变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海洋中的原始  相似文献   

10.
臭氧是大气中非常稀薄的一种活性气体,每1000万个分子中只有3个臭氧分子,90%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上空10至50千米的平流层中,它可吸收99%来自太阳发出的强烈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灵。另外,臭氧还可使我们地球低层的大气冷热适度并减少温室效应,以便更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它是我们地球生物不可缺少的天然保护伞。  相似文献   

11.
自1974年提出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层中去的氯氟烷烃可以破坏大气臭氧层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科学团体和国际组织就大气臭氧层遭破坏的后果进行了评价。美国科学院1979年的报告指出,大气臭氧减少1%,到达地球表面的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80—320毫微米)将增加2%,皮肤癌将增加4%。这里说的皮肤癌是非黑色素肿瘤,与恶性黑色素瘤有别。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列举出六个方面说明皮肤癌与紫外线有关,这六个方面是:①皮肤癌与皮肤是否暴露在紫外线下有关;②皮肤呈暗色的人种,照射紫外线后患皮肤癌的比较少;③皮肤白哲的人,长时间在户外暴露在紫外线下,皮肤癌发病率会增高;④紫外线强度增大,皮肤癌发生率也增大,因为皮肤癌的发生率与纬度有关;⑤实  相似文献   

12.
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艾尔弗雷德·旺格建议用无线电波在平流层中产生负氯离子,从而能大大减少由于带电大气层而正在破坏臭氧层的比率。氯离子与其本身的中性对应物不同,不会破坏臭氧。科学家认为,在上层大气中,氯原子是破坏臭氧的主要原因,当太阳的紫外线击穿某些人造化合物,主要是氯碳氟化合物时,氯原子便产生。氯原子具有中性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球的夜空中,火星是一颗亮度比较大的暗红色星球,由于火星的表层含有丰富的铁,亿万年来受到太阳紫外线的照射,生成了棕红色氧化铁,由于长期的风化,大气中的微尘也含有棕红色的氧化物。火星的土壤、岩石和天空都有火红色彩,它自然就显现为红色的行星。由于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变化比  相似文献   

14.
吴玥 《科学》2006,58(1):43-43
据英国Nature,2005,437:179报道,地球保护伞臭氧层今年出现新变化:南极上空臭氧空洞持续扩大,空洞面积已超过欧洲面积;同时,其他区域臭氧层开始显现出逐步恢复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已经到了可以改变生物圈的地步,这个事实给发展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性环境变化的征象已趋明显,特别是在大气圈.在地球臭氧层里突然发现一个"洞"可能预示着会导致所有生命暴露于危险水平紫外辐射中的全球臭氧减少.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内迅速累积带来了地球变暖的威胁,从  相似文献   

16.
由于化学污染物和大气层上部气温极低,北极上空的臭氧层受到了破坏。这是今年春天通过卫星观测到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口廷亚说,今年春天在北极上空的臭氧层其破坏程度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只是没有严重到象南极那样真正形成臭氧空洞而已。臭氧层对地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它在同温层中形成一层散射层,可过滤太阳光的有害紫外线。但是,大气层中的氯氟烃和其它污染物对臭氧分子有破坏作用。这种破坏在气温最低的极地上空最严重。寒冷的条件引起的云雾颗粒会加重对臭氧的破坏。3月份,较温暖地区的天气活动一般会向极地渗透,使极…  相似文献   

17.
平流层中臭氧损耗的严重性又有新证据,据报道,由于南极水域紫外线的增多已经引起那里的生物损伤,北极和北部中纬度地区的生物也受到威胁。自国际上达成蒙特利尔协议之后,各国都在履行逐年减少往大气中排放氯氟烃的计划。如果由于臭氧损耗带来的灾难变得不堪容忍的话,人类有必要采取包括实施全球环境工程在内的更加积极的对策。关于实施全球环境工程已经提出了不少方案,其中多数是不切实际的和缺乏科学依据的。监测表明,南极臭氧层空洞问题正在变得十分严  相似文献   

18.
地球的"姊妹星" 地球有两个亲密的"姊妹",其中一个是金星,另一个是火星,它们分布在地球轨道的两侧,伴着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然而,这两个"姊妹"的"脾气"截然相反,金星"炽热如火",而火星则"冷若冰霜".只有地球是温和的,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因而成了人类和其他地球生命欣欣向荣的家园.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05,(5):58-58
到哪里去了?组成你身体的许多物质都是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物质。现在你身体中的碳原子早在数十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就已经存在了。同样,你环身的体内的水和氮也是在生态系统内循物质。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的任务就是分解有机物质,把氧、碳和氮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在每一个生态系统内,或者说在整个地球的范,它围是内永,远能量是不会消失也不会生产循环的。天空中的洞大气中的臭氧层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不受紫外线的伤害。1982年,在南极考察的科学家发现,南极大陆上空的臭氧层已经被侵蚀得很薄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由于环境中不断增加的氟氯…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与人》2012,(2):8-8
火星是否适宜居住?有多适宜?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长期激辩的焦点。和地球上南极洲干裂的山谷和燥热的阿塔卡马沙漠相比,火星稀薄的大气无法抵御太阳紫外线的入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