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竹片麻状花岗岩中重结晶锆石的形态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相 《科学通报》1992,37(20):1876-1876
地壳的起源和演化是当今地学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而花岗质岩石则是前寒武纪地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人们已经证实最早的花岗质岩石的年龄与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年龄是一致的.然而,由于经受了多次构造-变质-岩浆活动,绝大部分前寒武纪的花  相似文献   

2.
福建石狮白垩纪片麻状花岗岩的CHIME年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铃木和博 《科学通报》1997,42(12):1343-1344
中国东南沿海平潭-东山带内广泛出露片麻状花岗岩,其Rb-Sr的全岩和矿物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65±13)和120—90 Ma.我们用电子显微探针对福建石狮市南(样品92092201-2和92092202A)和东(91100203A)的片麻状花岗岩中的独居石、磷钇矿和锆石进行CHIME方法(Th-U-全Ph等时线定年,得到的结果见表1和图1.CHIME定年的年  相似文献   

3.
东秦岭吐雾山A型花岗岩的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卢欣祥 《科学通报》1999,44(9):975-978
东秦岭吐雾山花岗岩为一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时代为725Ma(锆石U-Pb),属晋宁晚期,代表了东秦岭自晋宁拼合之后的裂解时间,并把陡岭群自秦岭群中裂解出来,成为秦岭中又一个独立的古老块体。东秦岭晋宁晚期A型花岗岩的出现和时代的确定,对阐明东秦岭沿商丹主缝合带的构造演化,特别是晚元古代与早古生代构造体制的转换,具有很重要的地质意义,解决了长期困惑人们的一个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漠河县洛古河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另有少量的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花岗岩及碱长花岗岩, 属高钾钙碱性岩系, 分为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2个单元. 石英闪长岩单元SiO2含量介于54.79%~58.30%之间, Na2O/CaO为0.79~1.53, Shand指数介于0.77~0.82之间, 为准铝质岩石; 二长花岗岩单元SiO2含量介于65.29%~66.45%之间, Na2O/CaO为1.73~3.43, Shand指数多数<1.05, 为弱过铝质岩石. 稀土元素总量为180.18~344.32 mg/g, 具Eu负异常(0.33~0.82), 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N介于4.12~10.45), 稀土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富集型. 富集Rb, Th, U, K, La, Ce, Nd, Hf, Zr和Sm等元素, 而强烈亏损Ba, Nb, Ta, Sr, P和Ti等元素. 其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 洛古河岩体形成于挤压体制向拉张体制转换的构造环境, 属后碰撞花岗岩类. 石英闪长岩单元和二长花岗岩单元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517±9和504±8 Ma. 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早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 标志着萨拉伊尔运动结束于500 Ma左右, 表明位于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北支在早古生代期间已经封闭, 完成了古亚洲洋北洋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西华山花岗岩以富稀土元素为特征, 尤其是第二阶段花岗岩(G-b)和第三阶段花岗岩(G-c)中钇含量很高, 除了复杂的钇矿物组合外, 石榴子石具有特殊的钇环带构造, 中心部分既富钇, 又含有多相钇矿物显微包裹体, 而晶体的边部被称为“净边”, 即钇含量很低, 而且也不含任何矿物包裹体. 我们提出, 石榴子石中心部分富钇与岩浆分异作用造成的熔体富钇是一致的; 而石榴子石的“净边”现象则可能是岩浆中越来越富流体的直接结果, 流体环境不利于稀土元素进入石榴子石晶格.  相似文献   

6.
北秦岭早古生代大陆碰撞过程中的花岗岩浆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秦岭构造带早古生代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代学统计结果表明,早古生代期间存在500,450和420 Ma三个峰期的花岗岩浆活动,它们分别对应于该构造带500 Ma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450 Ma的中压麻粒岩相和420 Ma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代表了早古生代期间该构造带经历的一次大陆碰撞及两次与抬升过程有关的岩浆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三期花岗岩浆作用是早古生代期间秦岭微陆块向北俯冲消减过程中,在500 Ma与华北陆块对接挤压致使构造加积楔沉积物部分熔融,以及与碰撞后阶段450 Ma加厚地壳发生拆沉和420 Ma由挤压向伸展转换过程所对应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7.
豫北地区早古生代古地磁研究的初步结果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杨振宇 《科学通报》1997,42(4):401-406
从古生物-古地理研究分析,研究华北地块的古构造位置是分析早古生代全球古地理格局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有关华北地块早古生代的构造位置及其与邻近地块相对位置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花岗岩体系的失水熔融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强 《科学通报》1993,38(13):1211-1211
Q-Ab-Or-An-H_2O 系的相平衡关系表明,花岗岩体系的熔融作用遵循矿物相消失所制约的固-液相平衡规律.然而,天然花岗岩开放体系的熔融作用,其初熔液相成分、矿物相消失顺序、液相成分随熔融程度的变化以及残余固相的成分变化等,均与花岗岩封闭体系截然不同.天然花岗闪长岩块状样品的熔融实验表明,初熔液相并不相当于花岗闪长岩体系的低熔点成分,而是 SiO_2含量很低的玄武质液相.同时随着熔融程度的增加,液相成分向着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演化,残余固相趋向于超酸性.这一实验结果对岩浆起源以及地壳深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结构的研究可能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昆仑山北坡鸭子泉河阶地发育及其构造-气候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昆仑山北坡鸭子泉河流阶地系列是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地貌标志. 阶地地貌及沉积学研究证明其为构造成因阶地, 是青藏高原北部构造隆升过程中河流阶段性下切作用形成的. 通过粗颗粒石英(90~125 μm)的光释光单片再生法(SAR)及14C测年研究, 初步确定鸭子泉河各级阶地的形成年代分别约为57.5, 12.8和6.5 ka BP. 三级阶地特征及年代学研究揭示昆仑山北坡在全新世初期河流下切速率明显提高, 从12.8 ka BP开始下切速率平均值由0.43±0.08 mm/a突变为1.59±0.69 mm/a, 显然, 全新世之初昆仑山开始较为强烈地隆升. 青藏高原北部边界的阿尔金断裂构造运动也存在本次变化, 但其隆升速率明显大于昆仑山, 这种差异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有大于其内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诸广山南体是一个由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巨型复式岩体.但先前主要依据K-Ar年龄数据,认为复式岩体的绝大部分属燕山期.本文对位于诸广山南体东部的6个岩体(白云、乐洞、江南、龙华山、大窝子和寨地,除白云和江南岩体外,其余均被认为属燕山期)采用SHRIMP锆石U-Pb法进行精确定年,测定结果分别为239±4Ma(MSWD=3.2),239±5Ma(MSWD=2.5),239±2Ma(MSWD=1.7),236±2Ma(MSWD=1.3),231±2Ma(MSWD=0.81)和231±3Ma(MSWD=1.8),表明它们都是印支早期岩浆活动产物.根据这些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相邻地区研究成果,可以认为它们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因此,诸广山南体中的印支期花岗岩是在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碰撞结束后不久发生的加厚岩石圈构造垮塌过程中,由位于中-下地壳部位的古元古-中元古代地壳组分通过升温减压熔融而形成.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锡林浩特A型花岗岩的时代及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南约10 km处一面积约为45 km2的花岗岩体确定为晶洞A型花岗岩, 是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构造带内新发现的一种岩石类型. 该岩体具晶洞构造, 条纹、文象和蠕英结构, 主要组成矿物为条纹长石、石英和板柱状自形钠长石和钾长石, 晶洞矿物基本为石英.其化学成分显示高SiO2(76%~77%)、 高K和Na (Na2O + K2O = 7.75%~8.15%)、低Ca (CaO = 0.20%~0.22%)、贫Fe和Mg; 稀土配分显示强烈负铕异常(δEu介于0.24~0.28之间)的“海鸥型”特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其为A型花岗岩. 高精度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76 ± 2 Ma, 属造山后伸展事件的产物, 该年龄与相邻构造带的A型花岗岩侵位年龄基本一致. 其成因很可能与中亚造山带内俯冲板片的拆沉有关, 该结果指示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构造带在早二叠世可能已进入造山后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扬子地块北缘古元古代环斑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湖北省钟祥市华山观环斑花岗岩是在扬子地块上发现的第一例元古宙环斑花岗岩体.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研究表明,华山观岩体北部发育典型的环斑结构,钾长石核呈卵球形,且多数具斜长石环边,碱性长石和石英分为两期甚至多期.样品的主量元素富硅、碱(尤其富钾)和铁,贫钙、镁.微量元素富Th,U,La,Ga,Ce和Sm,贫Sr,Nb和Y;轻稀...  相似文献   

13.
再论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中国东南部南岭地区广泛出露的燕山早期(侏罗纪)花岗岩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这些花岗岩以弱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为主, 并和一些规模较小的含角闪石花岗岩和含白云母±石榴子石的浅色花岗岩在时-空上密切共生. 在以往的文献中, 这些黑云母花岗岩一般被认为是陆壳改造型(相当于S型)花岗岩, 是区域元古代变质沉积岩重熔的产物. 对南岭燕山早期一些代表性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和SiO2-P2O5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的SiO2-P2O5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表明南岭燕山早期的含角闪石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二(白)云母花岗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I型/分异I型花岗岩演化系列, 其源岩主要为元古代火成岩, 少量新生地壳和/或地幔分异物质很可能参与了花岗岩的形成. 同时, 这些I型/分异I型花岗岩在时空上和A型酸性、基性火山/侵入岩以及碱性岩密切共生, 构成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板内非造山火成岩组合, 反映了燕山早期南岭及邻区大陆岩石圈以伸展背景为主.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一套新型的声发射测量系统,研究了三轴压缩下两种花岗岩变形过程微破裂活动的时空分布,Inada花岗岩的声发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丛集现象不明显,因而根据微破裂难以准确推测主破裂的时间和位置,而Mayet花岗岩的声发射在时间上丛集出现,在空间上沿主破裂丛集分布,因此根据微破裂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主破裂的时间和位置,这种差异归因子岩石构造不同引起的变形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赣东北弋阳早古生代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于赣东北弋阳县南的麻粒岩是一个基性麻粒岩,具有石榴子石+斜长石+紫苏辉石+黑云母+磁铁矿的矿物组合,根据矿物成分变化和矿物的包含关系确定了峰前变质(M1)和峰期变质(M2).成岩格子和地质温压计计算限定了麻粒岩峰前变质的温压是830~870℃和~1.0 GPa,而峰期的变质条件是850~900℃和0.7~0.8 GPa,显示了一个近于等温降压的顺时针P-T-t轨迹.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436 Ma,而其原岩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结合已有的发现,本文指出华夏地块内发生的早古生代(加里东期)高级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带作用有关,很可能是扬子地块与东冈瓦纳大陆挤压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李献华 《科学通报》1989,34(3):206-206
华南陆壳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模式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从现有资料来看,华南陆壳的形成年龄小于20亿年。华南是否存在更古老的陆壳,这是地质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在对华南诸广山北体汤湖花岗岩的研究中,用颗粒锆石U-Pb方法,发现了其中的25亿年太古代残留锆石。  相似文献   

17.
刘贻灿  刘理湘  古晓锋  李曙光  刘佳  宋彪 《科学通报》2010,55(24):2391-2399
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薄片观察, 在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发现新元古代侵位的浅变质花岗岩. 对其中两个浅变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 结果表明, 这些浅变质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它们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26±6)和(758±12) Ma, 并且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结合前期发现的(635±5) Ma浅变质(橄榄)辉长岩, 证明北淮阳带至少存在两类新元古代侵入岩, 即726~758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 这些新元古代岩石出露于变质的奥陶纪岩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 二者之间为构造接触以及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并且它们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二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时代一致. 这进一步证明, 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俯冲的初始阶段最早被拆离、解耦的岩片, 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及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相似文献   

18.
张宏飞  N.Harris  R.Parrish  张利  赵志丹 《科学通报》2004,49(20):2090-2094
利用TIMS方法, 对产于北喜马拉雅萨迦穹窿中的苦堆和萨迦淡色花岗岩锆石、独居石和磷钇矿进行了U-Pb定年. 结果表明, 苦堆淡色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7.5±0.5 Ma, 而萨迦淡色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14.4±0.2 Ma, 因此将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形成的时间跨度从原有的15~10 Ma扩展到27.5~10 Ma, 并据此对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年代学制约, 指出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有着多样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骑田岭花岗岩体东南部的淘锡窝钙碱性花岗岩中, 通过精细的矿物学研究, 发现了一类重要的含锡矿物——榍石, 它通常与黑云母共生, 自形, 具典型“信封状”外形, 并且内部环带构造发育, 其中的SnO2平均含量0.43 wt%, 最高可达1.12 wt%. 分析表明, 这类榍石为岩浆阶段结晶的产物, 伴随着花岗岩结晶作用, 从岩浆中分异出的流体会交代早期矿物, 从而原生含锡榍石可部分或全部发生热液蚀变, 但仍然保留榍石特有的“信封状”外形, 在大多数情况下, 蚀变产物中可包含微粒锡石, 此外还包括钛铁矿 + 含锡金红石 + 萤石 + 石英矿物组合系列. 因此, 作为钙碱性花岗岩中的常见副矿物, 榍石是含锡矿物中的重要聚锡矿物之一, 反映了花岗岩岩浆中的初始锡富集特征, 而榍石的热液分解作用则体现了后期锡元素的迁移和聚集过程. 由此可见, 湖南骑田岭花岗岩中的原生含锡榍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含锡矿物, 而且对找矿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旺春  张宏飞  柳小明 《科学通报》2007,52(10):1174-1180
连山高级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至今尚未得到有效地限制. 利用激光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祁连山化隆群副片麻岩中的锆石及侵入于化隆群中弱片麻状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定年, 据此限定化隆群的形成时代. 结果表明, 化隆群副片麻岩中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成因类型, 其207Pb/206Pb年龄主要集中于880~900 Ma之间, 加权平均年龄为(891±9) Ma, 该年龄代表副片麻岩沉积物源区火成岩的岩浆结晶年龄, 同时代表了化隆群形成时代的下限; 弱片麻状花岗岩的自形岩浆锆石的207Pb/206Pb年加权平均年龄为(875±8) Ma, 代表了化隆群形成时代的上限. 因此, 将化隆群的形成时代限定在875~891 Ma之间. 上述2个样品中的锆石U-Pb年龄还显示有1000~1700 Ma的古老锆石, 同时还显示有早古生代变质事件的年龄信息. 锆石年龄结构反映了祁连山和柴达木北缘具有统一的地壳基底, 并且表明祁连山基底具有扬子型块体的构造属性. 结果还表明化隆群碎屑岩系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所导致的强烈造山作用, 地壳快速隆升与剥蚀, 并快速堆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