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动态     
中国西部大陆深俯冲作用的探究”取得重要进展近日 ,科技部组织专家组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大陆深俯冲作用”及其二级课题进行了中期评估。由我校牵头的“中国西部大陆深俯冲作用的探究”课题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大陆深俯冲作用”项目由 1 1个二级子课题组成 ,“中国西部大陆深俯冲作用的探究”是其中第 8个子课题。该课题由我校牵头与北京大学共同承担 ,课题负责人由我校孙勇教授和北京大学张立飞教授担任。该课题也是我校历史上承担的级别最高的“973计划”课题。经过课题组两年来的不懈努力 ,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首次在中国西部的阿尔金和西天山等地发现了不同类型的超高压变质岩石 ,确定了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存在 ,明确指出中国西部的阿尔金 -柴北缘和西南天山为继大别 -苏鲁之后又一个高压 -超高压变质地体。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指出阿尔金造山带的 3类超高压变质岩是大陆地壳深俯冲作用的产物 ,尤其是超高压中基性片麻岩的石榴石中单斜辉石和金红石出溶叶片的发现 ,表明大陆岩石俯冲到大于 1 50 km的地幔深度。建立了阿尔金 -柴北缘代表性超高压变质...  相似文献   

2.
大陆碰撞成矿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但是碰撞带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矿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目前主要的几种碰撞动力学机制包括大陆俯冲及俯冲相关的陆壳撕裂与回撤、大洋板片断离、上覆岩石圈去根,如对流减薄、拆沉等;而碰撞成矿系统还可以进一步概括总结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变质流体成矿系统和盆地流体成矿系统三类。在此基础上,通过地幔上涌、地壳缩短和地表隆升等各种壳幔响应,将深部动力学与成矿作用进行了成因关联。研究揭示,成矿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导致金属元素循环富集的过程。研究指出,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大陆碰撞成矿作用,有望将矿床学研究提高到新层次,还有望实现“碰撞加工厂”的找矿理想。  相似文献   

3.
以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张国伟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前景”项目合同签字仪式于2006年11月21日在我校举行。该项目的启动实施,将对中国石化“二次创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松辽盆地发育在大陆内部古生宙-元古宙基底之上,出现在中生代火山岩带的后缘,经历了晚侏罗世地幔上隆、陆壳坳陷,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上涌、引张裂陷、晚白垩世盆地挤压、构造反转和新生代较小幅度伸展断陷多阶段的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发生在松辽盆地的从岩石圈伸展减薄到挤压增厚再到拉伸的复杂动力学演化过程是中生代伊泽奈崎大洋岩石圈朝东亚陆缘俯冲-碰撞作用的结果,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洋壳运动方向、俯冲角度、俯冲速率的变化、俯冲带位置的迁移、大陆内部对洋壳消减了作用的响应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大陆深俯冲--地球科学前沿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评述超高压变质及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进展。方法文献阅读及专题研究。结果总结分析了超高压变质及大陆深俯冲作用的时空分布、俯冲深度极限、俯冲过程中流体的性状及作用,以及中国西部北秦岭、柴北缘和阿尔金超高压变质岩带的研究现状及特点。结论超高压变质岩石均形成于碰撞造山带中,时代以显生宙为主;大陆俯冲的深度有可能达到200 km以上的地幔深处;超高压变质过程中有流体的参与,但流体的活动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在原岩为大陆地壳的高级变质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这类超高压标志矿物,使人们认识到低密度大陆地壳曾经俯冲到大于80 km的地幔深部,是20世纪末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最大进展,因此革新了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碰撞和超高压变质研究已成为21世纪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前沿和核心课题.大别-苏鲁造山带出露有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构造单元,中国科学家以此为基地,在大陆碰撞和超高压变质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系列成果.这些包括大陆地壳俯冲的深度和规模、大陆深俯冲过程的时间序列、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流体活动、深俯冲陆壳的流变学特征等.本文评述了大陆地壳经历深俯冲的矿物学记录,概括了近年来大别-苏鲁造山带研究的突出进展,从四个方面对大陆碰撞和超高压变质研究进行了展望:①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变质演化,②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流体活动,③大陆碰撞带数值模型,④超高压变质矿物微区分析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交接部位,总是地形低的、密度大的大洋板块向地形高的、密度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古俯冲带或古地缝合线处,由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较年青的地槽褶皱带通常向较古老的褶皱带或古陆块之上逆冲。这种不相协调的地质构造现象,可以用大陆—大陆板块碰撞前后,由板块俯冲向仰冲转化,或者由于板块俯冲带后退,随着新俯冲带的发生和发展,老俯冲带发生仰冲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西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塔西南盆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通过区内蛇绿岩、与俯冲有关的岩浆岩及相关沉积等综合研究,对西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重建:震旦纪-寒武纪西昆仑从塔里木大陆分裂出去,并在它们之间形成“昆仑洋”;寒武纪-奥陶纪“昆仑洋”洋壳向南俯冲于西仑之下,形成库地俯冲带、库地弧前盆地、西昆仑早古生代火山弧及麻扎-黑卡弧后盆地;志留纪-早泥盆世,“昆仑洋”消失,西昆仑早古生代火山弧与塔里木大陆碰撞,并形成塔里木前陆冲断带和泥盆纪前陆盆地磨拉石及塔里木大陆内泥盆纪的“红层相”  相似文献   

9.
威尔逊旋回中板块俯冲起始是指一个板块边界下沉并挤入另一个板块底部形成新俯冲带的过程,是地球动力学演化和威尔逊旋回的一个关键点。目前对俯冲起始机制的认识一直是板块构造理论的薄弱环节,而争论主要集中在板块俯冲起始是自发,还是诱导。自发俯冲起始包括转换断层塌陷、被动陆缘塌陷和地幔柱头周缘垮塌,诱发俯冲起始包括俯冲传递和极性反转,这两类诱发俯冲起始过程主要与微陆块、岛弧、大洋高原等碰撞拼贴过程有关。俯冲极性反转通常发生洋内环境,而俯冲传递既可以发生在洋内,也可以在活动大陆边缘。通过实例分析发现碰撞诱发的俯冲极性反转和俯冲传递可能同时发生,比如在加勒比海地区。另外,翁通爪哇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俯冲起始在碰撞后10 Ma内启动,对于特提斯构造域,尽管存在多期次的俯冲传递过程,但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引起的新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变质沉积岩中柯石英的发现表明,低密度的大陆地壳物质可被俯冲到地幔深处,并由此引发对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研究热潮.大陆壳可被俯冲到300 km深处,还能更深吗?在超高压变质环境中有水介入,但其活动又受到限制,水在深部的活动形式与规模究竟怎样?在碰撞造山带中,100 km深度以下的超高压变质岩石是在何种动力学过程与机制主导下折返至地表的?这些新思维最终会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和完善新的地球观.  相似文献   

11.
学术动态     
我校获“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资助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入选项目名单。我校特聘教授高山申报的“激光等离子体质谱固体微区原位元素和同位素高角度分析及其对地下地壳再循环作用的示踪”项目荣获资助。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是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设立的一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围绕国家目标和学科前沿,发掘和培育有望争取“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资助的项目。重点资助依托国家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具有良好工作基础和较广泛国际合作基础的学术…  相似文献   

12.
长英质的大陆地壳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重要特征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大陆地壳的生长主要发生于俯冲增生型造山带,经典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大陆地壳的生长并不显著,主要以地壳的重熔改造为主。青藏高原是全球最经典的陆陆碰撞造山带之一,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带发育大量具有亏损同位素组成的与碰撞造山过程有关的岩浆岩,说明碰撞造山过程中也可以发生显著的地壳生长作用。文中聚焦冈底斯带岩浆岩,以冈底斯岩基和林子宗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综述了相关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探讨了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岩浆作用与地壳生长的关系,并分析了可能的地壳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3.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从晚侏罗世至今可能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两期俯冲作用,早期俯冲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以桑日群和恰布林组为代表,雅鲁藏布江古蛇绿岩在此期形成;而晚期俯冲从中白垩世至始新世,以混杂岩、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日喀则为代表,拉孜-浪卡子断裂可能代表了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的实际地表位置,由此提出包括新特提斯洋两期俯冲作用在内的五个阶段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沉积-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日前,结合我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中国科学院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多类恒星脉动的普遍规律”的研究进展,天文学系在北京召开了“恒星振动”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及我校的近20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天文处董国轩处长和中国科学院基础局数力天文处郝晋新处长全程出席会议并对项目的开展和天文学科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简讯     
我校3个项目列入2005年国家奖公布名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近日发出公告,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初评工作已经结束,并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通过项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网站”和“科学技术部网站”上公布。在公布的39个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中,我校申报的“落叶松单宁酚醛树酯胶粘剂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上榜;在公布的179个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中,我校申报的“鹅掌楸属种间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产业化开发利用”和“南方型杨树(意杨)木材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也榜上有名。(科技处)我校林业生态…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在地貌与环境灾害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两岸防灾减灾和环境保育理论和技术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2008年8月26日至9月1日在台湾成功举办了“第九届海峡两岸地貌、灾害与环境研讨会”。该研讨会由我校与南京大学、台湾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大陆方面代表团包括我校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等部门的学者和学生共46人参加了研讨会,与台湾方面的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台南大学、立德大学的同行学者聚集一堂热烈讨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会议主题涉及了地表过程与环境演变、环境灾害与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7.
1999年 1 2月 8日至 1 0日 ,我校在翠园宾馆召开“土壤侵蚀与生态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我校环境科学系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主办 ,共有专家、学者 54人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双聘教授刘昌明教授、安芷生教授及国家环保局科技标准司司长尹改教授出席大会。我校副校长惠泱河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祝贺 ,陕西省副省长陈宗兴教授也向大会发来了贺信。大会共收到论文 38篇。与会代表们围绕着“土壤侵蚀”和“生态重建”两个主题展开了讨论。刘昌明院士作了有关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的专题报告。1 2月 1 0日 ,代表们参观了杨凌国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科技》2009,8(33):92-92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洋中脊的裂解-扩展-消亡和汇聚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伸展构成了板块构造体制下大陆演化的基本图景。区域大陆构造重建的核心主题就是以事件为纲领表征地质历史中这些因果演变的连续过程。无疑,带有特定过程印记的标志性岩浆事件是串联大多呈支离破碎状态的洋陆演化痕迹的可靠纽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南海、东海及台湾板块构造演化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我们认为南海海盆是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张开的,而不是弧后扩张的产物;台湾不是活动岛弧.而是典型的岛弧‘大陆碰撞带,并将台湾与鲁马拉雅地区的构造作了对比;吕宋至台湾的板块边缘显示出板块俯冲至碰撞的转化.南海东缘板块边界演化的基本趋势是.从俯冲到碰撞.进而形成极性相反的新俯冲带.南海海盆终将成为被地块全面包围的残留盆地;南海的开合表现为威尔逊旋回的复杂形式。认为冲绳海槽尚未出现伴有新洋壳形成的海底扩张作用.冲绳海槽是弧后裂陷.而非弧后扩张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重要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岩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的全过程以及拉萨地块在碰撞-后碰撞之后的岩浆作用类型.基于对措勘—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资料的分析,表明火山岩中以明显富碱和高钾为特征;Sr同位素呈递增而Nd同位素呈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