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β多样性是表示植物群落变化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因子,反映了物种多样性在环境梯度上的变化特征,可以为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基础研究资料。不同样地的β多样性的物种数据测量结果反映了植物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β多样性指标综合考虑物种和物种数量的β多样性的变化,适合研究区物种多样性的分析。基于此,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地区,利用β多样性测度中的Jaccard指数和Sorenson指数来研究物种的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物种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物种间的距离接近时,物种多样性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黄河上游河川径流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小波变换理论,采用兰州站1919~1996年共78年间天然径流资料,研究黄河上游河川径流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及突变点.小波方差检验表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的主要周期是22年,其次是15年、4年和37年,以22年的主要周期预测黄河上游1996年后直到2007年前后径流将处于偏枯期。  相似文献   

3.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本文阐述了在黄河下游采用沿黄光纤环网的组网方式,组建黄河沿河两岸基层单位及信息采集点的通信基站,实现重要信息互联与传输的光纤化、关键工程管理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4.
在现状河道的地形边界条件下,利用设计的水沙系列,开展了黄河花园口河段水位变化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花园口以上河段水位普遍降低,河床发生了冲刷,在流量1000m3/s时花园口以上河段的冲刷下降幅度较大,水位降低幅度达1.60m~3.08m,花园口以下河段的冲刷下降幅度较小,水位降低幅度达0.64m~1.34m。试验成果为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和防洪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梁钰  汪洋 《河南科技》2022,(7):121-125
土壤侵蚀是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延安地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本文基于RUSLE模型并借助Arcgis10.2,以延安地区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LandsatTM影像、DEM数据、日降水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和NDVI数据,得出延安地区各年土壤侵蚀模数并划分土壤侵蚀等级.结果...  相似文献   

6.
河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以及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影响,其中来水来沙是河道冲淤的决定因素。本文从赣江下游控制水文站外洲站的水文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入手,结合采砂、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采用趋势分析法对赣江下游水沙过程进行分析,并对赣江未来水沙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60年来湘江干流径流泥沙过程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K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对1951—2011年湘江干流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逐步减少趋势,但输沙量的减少趋势较为显著;(2)年径流量未发生明显突变,年输沙量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3)年输沙量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输沙序列分为1951—1996年的多沙期和1997—2011年的少沙期;(4)年径流量存在35年、11年、16年、6年和4年的周期性,输沙量存在32年、11年、20年、4年和6年的周期性规律;(5)在1951—2011年湘江干流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其年输沙量显著减少归因于人为作用,主要是水利工程拦沙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湘江输沙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正>沁河是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是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沁河水系年降水量受当地气候和地形影响,分布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沁河下游系重要防洪河段,全长89.5km,两岸堤距600~1500m,目前的设防标准为防御小董站4000m3/s的洪水。沁河水沙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多泥沙河流的特点把泥沙项作为重要的源漏项分离出来,推导出含有泥沙源漏项的一维水质数学模型,用黄河山东段实测水质资料进行验证,并总结水质泥沙一维数学模型在黄河上应用的不足,努力为黄河水资源保护,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做出科学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沁河是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是三门峡至花同口区间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沁河水系年降水量受当地气候和地形影响,分布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沁河下游系重要防洪河段,全长89.5km,两岸堤距600~1500m,  相似文献   

11.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本文阐述了在黄河下游采用沿黄光纤环网的组网方式,组建黄河沿河两岸基层单位及信息采集点的黄河信息高速公路,实现重要信息互联与传输的光纤化,关键工程管理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急流强度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时,发现急流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当急流偏强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层有较强的辐合气流,对应高层有较强的气流辐散,气流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偏多;急流偏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层的风场辐散,上升气流较偏弱,降水偏少。本文利用CMIP5的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检验了该模式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该模式没有较好地模拟出急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两个问题:是地下水临界深度及其确定方法。主要论述了黄河下游平原轻质土和粘质土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的数值,并谈了几种确定地下水临界深度的方法,如自然含水与毛管水分裂点法、自然含水率曝晒法、地下水蒸发量筒测法、定位观测及野外调查法等。二是地下水允许持续时间问题。主要论述了地下水允许持续时间的研究方法,并谈了不同地下水埋藏深度和土壤原始含盐量,其地下水允许持续时间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2006~2013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老哈河下游地区近8年来的起沙风特征.结果表明:(1)起沙风的月平均风速为5.81~6.75 m·s-1,最大风速变化范围为17.40~25.60 m·s-1.春季(3~5月)是老哈河下游地区的主要风沙活动期.(2)起沙风风向以WNW和NW及W为主,分别占年起沙风频率的16.02%,12.66%和11.18%.不同月份、季节起沙风向变化及各方向所占频率也有较大差异.在风沙活动期内,起沙风风向以WNW和NW为主,分别占该时段起沙风频率的14.35%和13.44%;其次为SW和SSE及W风向,分别占该时段起沙风频率的8.51%、8.35%和8.11%;起沙风风向变化频繁,但西北风占主导地位,西南风次之.  相似文献   

15.
运用污染综合指数和秩相关系数法,对甘肃黄河流域"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水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甘肃黄河流域河流水质持续稳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十一五"期间水质较"十五"末期有明显的好转,但仍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