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岩溶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以遵义市为研究区,基于PSR模型构建岩溶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以综合指数模型评价2004—2015年遵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结果表明:2004—2015年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压力、状态和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2004—2013年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处于轻度失调阶段,2014—2015年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处于中级协调阶段,水资源与经济、环境发展从轻度失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并对遵义市水资源治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的19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生态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三方面构建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PSS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实现对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各区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受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集约化水平、土地资源丰度和农业生态环境影响,19个区县间农业生态可持续性差异较大,长寿区综合得分最高,为1.124,奉节县、酉阳县、巫溪县、巫山县、城口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最低.  相似文献   

3.
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4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差异较大,珠三角核心区域集约度较高,外围集约度较低,并就提高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如何衡量城市化的可持续性成为亟需解答的问题.本文以安徽省黄山、池州、安庆、铜陵、芜湖5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利用MATLAB软件,得出城市可持续性指数.引入经济学弹性模型,得到可持续城市化弹性系数.结果表明:经济可持续性指数最高的是芜湖,安庆、铜陵处于同一水平,黄山、池州处于同一水平;芜湖社会可持续性指数最高但呈下降趋势;黄山、池州环境可持续性指数处于较高水平,铜陵环境可持续性指数大幅下降;除池州、铜陵外,其他三个城市都是可持续的城市化.生态环境对城市的持续性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的主导产业、行政区划调整、人口数量的增加等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不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目标参量,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多目标分析评价核心模型,并给出多目标模型求解思路和方法,为水资源与经济关系的一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应用该模型和算法,进行关中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例研究,得出了不同水平年关中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满意方案。研究成果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广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引入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中,并以广西为例,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构造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3个主要子系统共26个评价指标,得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广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水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已经呈现出不可持续的态势,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障碍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有以下5个方面,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和措施。 水资源在时间序列上可持续性 供给的可靠性差;控制对策:通过 水资源在空间上的转换来实现水资源 在时间尺度上的可持续性分配和供给 首先,自然资源环境条件造成水资源在时间序列上分配的均衡性差。  相似文献   

8.
综合分析与评价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珠三角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扩大珠三角地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的影响力,提升珠三角地区区域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本文从经济发展规模、物流业务规模、人力资源等方面构建3类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以珠三角9个城市为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州、深圳居区域物流发展的前两位,而江门、肇庆则位居后两位,该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甘南高原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南高原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建立了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了甘南高原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并提出了促进甘南高原农户生计转型的建议.结果发现,甘南高原农户的生计资本存在空间异质性,纯牧区农户生计资本指数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农区最弱;农户的生计策略存在空间分异,农区农户生计策略指数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纯牧区最弱;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性,半农半牧区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最强,纯牧区次之,农区最弱.  相似文献   

10.
张宇  齐欢 《燕山大学学报》2005,29(5):418-422
沧州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城市,水资源是制约工农业经济增长的命脉,因此研究沧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将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看成是模式的分类问题.考虑到传统的神经网络方法对可持续发展评价时具有训练速度慢,训练样本大,网络的泛化能力差等缺点,本文采用支撑向量机方法来训练沧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对沧州的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评价.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报的准确率比一般的神经网络准确率都要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2005,2010和2014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市圈25个城市的旅游效率。珠三角都市圈旅游效率逐步上升,区域内各城市旅游效率呈现一致的上升趋势,都市圈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出现极化结构;长三角都市圈旅游效率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同时期珠三角都市圈,区域内各城市旅游效率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都市圈旅游效率呈现空间分化格局;通过分析两大都市圈旅游效率空间格局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将都市圈旅游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划分为空间极化、空间分化和空间一体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时间序列多源卫星数据和GIS 技术, 研究近40 年珠江三角洲5 座城市(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中心建成区的时空扩展特征以及建成区扩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力。5座城市建成区总体在“八五计划”(1991-1995 年)和“十五计划”(2001-2005 年)两个时期扩展较快, 扩展速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广州和深圳建成区的扩展模式表现为轴带组团式结构; 珠海、香港、澳门是多岛屿城市, 建成区以跳跃式组团扩展为主, 形成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珠江三角洲建成区扩展总体对耕地影响最大, 其次为林地, 再次为农村居民点和工矿交通建设用地。围海造地对香港和澳门建成区扩展用地的贡献相对较大。地形条件、政策制定、交通发展、人口和经济发展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城市扩展的重要驱动因子。1990-2010 年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建成区扩展倍数与人口增长倍数、GDP 增长倍数排序一致, 由小到大依次为香港、澳门、广州、珠海和深圳。  相似文献   

13.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生产要素最密集的地区,是连接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和长江沿岸开放带的纽带,其空间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湖南省的产业空间布局,而且对整个南中国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湘江流域分布有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和534个建制镇,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处于极化阶段,点轴走廊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城镇密度较大,但分布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轴线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为了实现湘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应采取点轴式空间开发模式,使水系成为区域联系开放性通道,并加强不同等级的城镇建设,构建"一区三圈四轴"的开放性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和城市群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港珠澳大桥是珠江口南部的重要通道,其建成后能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城市的区位优势,促进城市融合和经济发展,推动珠江口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港珠澳大桥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区域交通需求,改变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空间格局。本文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判断标准出发,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及投运对珠江口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住建部公布的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数量模型,从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2个维度分析特色小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自然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看,特色小镇以胡焕庸线为界,其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在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形成显著的高密度核心圈层.从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人口规模呈现“高-高”集聚的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周围,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特色小镇社会经济属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超过45%的特色小镇缺乏中心城市辐射.针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应从空间差异化的视角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以住建部公布的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数量模型,从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2个维度分析特色小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自然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看,特色小镇以胡焕庸线为界,其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在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形成显著的高密度核心圈层.从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人口规模呈现“高-高”集聚的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周围,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特色小镇社会经济属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超过45%的特色小镇缺乏中心城市辐射.针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应从空间差异化的视角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多中心、网络化"作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将推动其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构成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网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5年间,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显著提高,城市间经济联系频繁而密切;北京与天津、唐山等次中心城市交流与合作加强,京津冀多中心发展格局初具雏形;石家庄依托其省会城市的优势,在城市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间经济联系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珠三角地区9个观测站点1959-2012年夏季(6-8月)逐日02h、08h、14h、20h的温度资料研究珠三角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天气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暖夜日数的历年变化趋势,并分析了2000-2012年夏季广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热浪天气的影响。研究表明:1)珠三角地区高温热浪日数及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相似,空间分布上呈从北向南递减趋势,时间分布上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呈减少趋势,80年代开始呈增加趋势,21世纪之后大幅增加,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2)珠三角地区暖夜日数呈增加趋势,且高值区分布与高温热浪日数和强度的分布相似,均发生在90年代末以后;3)1980-2012年夏季广州站各项要素的增加速度均为最快,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广州市区的高温热浪(暖夜)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均有增强作用;4)2000-2012年夏季广州市6次高温热浪过程中,城区的暖夜日数占总日数的78.6%,郊区的暖夜日数占总日数的14.2%,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区高温热浪期间夜间温度的影响比白天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