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在对全省鱼类资源调查过程中,于河南省林州市采集到多种高原鳅属鱼类,经初步鉴定,其中一种为达里湖高原鳅.为进一步确认,2019年5月在模式产地赤峰市达里诺尔湖采集到一批达里湖高原鳅,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鉴定,确认待测物种为河南省鱼类新纪录种—达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dalaica).目前,标本存放于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鱼类标本室.对达里湖高原鳅的主要鉴定特征、分布区域、资源现状、生存环境等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在河南省鱼类资源普查时,分别在林州、辉县、汝州等地采集到14尾鲤形目条鳅亚科鱼类,综合采用传统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确定其为北鳅Lefua costata,为河南省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鱼类标本室.对该鱼的主要形态鉴定特征、分布区域、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性等方面做了初步分析.该鱼在我国内蒙古、辽河、黑龙江水系、河北、山东济南等地均有相关记录.此次河南省境内采集到北鳅,扩大了该鱼在我国分布范围,也为后续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9年8月,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于信阳市淮滨县采集到薄鳅属鱼类8尾.运用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后,确定该薄鳅属鱼类为河南省鱼类新纪录种——汉水扁尾薄鳅.标本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鱼类标本室.本文对于该鱼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生境情况、资源现状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资源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分类研究的第一部分,对分布于四川省的副鳅属(Paracobitis)、条鳅属(Nemacheilus)和山鳅属(Oreias)鱼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这3个属分布在四川共有5种和亚种,其中乌江副鳅(Poracobitis Wujian gensis sp. rov.)为新种.  相似文献   

5.
关于河北省的鳅科鱼类,以前曾有一些学者做过调查,但时隔多年,且资料不多。作者经过近年调查和整理,并参阅前人的资料,对河北省的鳅科鱼类做一初步报告。文中现计有我省鳅科鱼类3亚科8属16种,其中4种为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广西平鳍鳅科鱼类及其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广西平鳍鳅科鱼类有16种和亚种,隶属2亚科8属,与相邻的地区相比,分布于广西的平鳍鳅科鱼类较为原始,因此,广西可能是平鳍鳅科鱼类的起源中心。平鳍鳅科鱼类起源后,演化出2个分支,一直保留在原地或向东低海拔地区发展,另一支向西、北高海拔地区发展,导致腹吸鳅亚科和平鳍鳅亚科2大类群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在西藏境内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采到澜沧江西藏芒康县江段的彭氏爬鳅(Balitora pengiHuang),这是西藏境内首次记录的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鱼类。采集到的两尾彭氏爬鳅标本特征如下:体稍长,前部较平扁,后部渐显侧扁。口下位,中等大,呈弧形。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唇较薄。口前具吻沟和吻褶。吻褶发达,吻褶分3叶,中叶较大,叶间有吻须2对,外侧1对较长,口角须1对,唇具有明显乳突。眼小,侧上位。侧线完全,自体侧中部平直的延伸到尾鳍基部。背鳍短,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腹鳍起点显著在背鳍起点之前。臀鳍末端压倒后缘不及尾鳍基部。偶鳍宽大平展,末端圆钝,鳍基部具肉质鳍柄。腹鳍左右分开,不连成吸盘。尾鳍叉形,下叶较长,其长度约等于头长。标本保存于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平鳍鳅科鱼类已知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云南等省区,彭氏爬鳅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水系支流流沙河南,此次在西藏境内采到彭氏爬鳅,使西藏自治区成为平鳍鳅科鱼类新的省级分布区,并增加了彭氏爬鳅在西藏境内澜沧江上游的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8.
云南鳅科鱼类3新种记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描记采于云南省石林县境内的鳅科鱼类3新种.其中,条鳅亚科2新种,花鳅亚科1新种.以采集地名分别命名为响水箐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shuingensis,sp nov,巴江云南鳅Yunnanilus bajiangensis,sp nov和圭山细头Paralepidocephalus guishanensis,sp nov.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云南省石林县黑龙潭水库.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开展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的分类鉴定、系统进化等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37种高原鳅属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及系统发育信息.通过Clustal X对线粒体DNA(mtDNA)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对比,然后用MEGA7分析mtDNA的序列差异,并用邻接法生成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1)高原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缨口鳅属鱼类的研究历史作了叙述,并列出了种的检索表,对一新种详细描述。从平鳍鳅科的演化线索,讨论了婴口鳅属的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11.
2010年6月29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长美乡关安村附近地下溶洞出水口采集到一批条鳅亚科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岭鳅属Oreonecte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以下组合特征可与岭鳅属的其他已知种类区别:背鳍分枝鳍条为7,臀鳍分枝鳍条为5,胸鳍分枝鳍条为l0~11,腹鳍分枝鳍条为7~8,尾鳍分枝鳍条为13~17.头平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鳅科(Cobitidae)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已知的40种鳅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鳅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在16 553~16 937 bp之间,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基因排列顺序与其他硬骨鱼类一致。(2)鳅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一致序列长度为17 483 bp,变异位点数为8039(45.9%),Kimura双参数平均遗传距离为0.19。在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ND2的变异程度(58.9%)和平均遗传距离(0.28)最大,变异程度最小的是12S rRNA(30.5%),tRNA拼接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07)。(3)Cox1、ND5、Cytb基因是进行鳅科鱼类系统发育分析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NJ系统发育树显示,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是最早分化出来的一枝群系,位于祖先位置,沙鳅亚科(Botiinae)和花鳅亚科(Cobitinae)亲缘关系更近,互为姐妹群系。本研究为鳅科鱼类进化学研究和分子标记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鳅鮀亚科(Gobiobotinae)2个属8个种10个个体线粒体控制区d-loop全序列进行了测定.以鮀亚科斑马鱼为外类群,对鳅鮀及鲤科(Cyprinidae)一些亚科代表种鱼类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鳅鮀鱼类是一个单系类群,与鮀和细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从系统发育的角度看,鳅鮀亚科应归属于鮀亚科(Gobioninae).研究结果支持鳅鮀亚科分为异鳔鳅鮀属(Xenophysogobio)和鳅鮀属(Gobiobtia).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变异与鳅鮀亚科鱼类系统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鳅鮀亚科(Gobiobotinae)2个属8个种10个个体线粒体控制区d-loop全序列进行了测定.以鮀亚科斑马鱼为外类群,对鳅鮀及鲤科(Cyprinidae)一些亚科代表种鱼类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鳅鮀鱼类是一个单系类群,与鮀和细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从系统发育的角度看,鳅鮀亚科应归属于鮀亚科(Gobioninae).研究结果支持鳅鮀亚科分为异鳔鳅鮀属(Xenophysogobio)和鳅鮀属(Gobiobtia).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1月和2008年4月对嘉陵江下游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在嘉陵江重庆市合川区盐井段江段采得鳅科鱼类一批,经鉴定,其中125尾为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 Fu et Ye),为嘉陵江流域的新纪录种:小眼薄鳅眼细小,头长为眼径的12.3~29.1倍,须3对,吻须2对,聚生于吻端,口偏下位;身雄侧扁平直,体被细小而薄的鳞片;背鳍前无黄色斑点,尾鳍深分叉;生活时体色鲜艳,多为粉红色或暗粉红色,眼前方具较大块的色素花;实验解剖了部分标本,均未发现性成熟个体:所采集的全部123尾标本,均保存于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新种发表时,提供的比例性状中,头长为艰径的26倍,但是根据本组数据测量,头长与眼径的比在12.3到29.1倍之间,主要集中在18倍左右。本次测量得到的生物学数据及比例形状虽然与之前的数据存在差异,但对本物种性状的描述是一个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鳅科部分鱼类嗅觉器官的比较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年来在内蒙古地区采到的鳅科鱼类标本,比较解剖了其嗅觉器官。结果表明,在属或种间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别,可以做为分属或分种的辅助性状。另外,对其生态适应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运用解剖学技术对高原鳅属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和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osa的脑大体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其中贝氏高原鳅生活于开阔河流及山溪石滩浅水处,而玫瑰高原鳅生活于地下暗河或溶洞中.研究发现贝氏高原鳅整个脑及脑各结构的相对大小均较玫瑰高原鳅大,其中整个脑的质量、嗅球、下叶间存在显著差异,中脑、视盖、延脑背部、面叶间有极显著差异,大脑、小脑体间差异不显著;两物种的脑结构无性别二态性;玫瑰高原鳅视盖极其退化,小脑瓣完全裸露在外,而贝氏高原鳅的小脑瓣只有小部分露在外面,绝大部分被视盖包被.  相似文献   

18.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对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皇冠沙鳅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5个部分组成,肠道系数为(0.53±0.02),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偶见味蕾分布;胃"U"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及胃体部具丰富胃腺,幽门部稀少甚至消失,幽门部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部分组成.前肠粘膜褶皱数最多,中肠粘膜褶皱最高,后肠杯状细胞最多且肌肉层最厚.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和吸收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的高原地区,是青藏高原鱼类区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高原环境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是已知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鱼类.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3个水系30个地点22种高原鳅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鳅属鱼类不是一个单系群,赫氏鳅亚属Hedinichthys的种类嵌入到其他条鳅亚科鱼类分支中,而依据第二性征划分的高原鳅亚属Triplophysa是一个单系群.在高原鳅亚属中,最先发生分歧的是分布于黄河上游的似鲶高原鳅T.(T.)siluroides,其次是分布于南盘江上游的抚仙高原鳅T.(T.)fuxianensis.将骨质鳔囊和鳔后室的形态特征图解到分子系统发育树中时,并没有呈现出共近离征的改变.高原鳅亚属内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关系的远近,即相同和相邻水系的物种之间通常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进而在生物地理过程中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北部水系与青藏高原主体及东南部水系在9.5-7.2 Ma出现分离,这一事件可能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在8 Ma左右发生的地质构造事件及气候重大转型相关.  相似文献   

20.
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的高原地区,是青藏高原鱼类区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高原环境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是已知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鱼类.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3个水系30个地点22种高原鳅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鳅属鱼类不是一个单系群,赫氏鳅亚属Hedinichthys的种类嵌入到其他条鳅亚科鱼类分支中,而依据第二性征划分的高原鳅亚属Triplophysa是一个单系群.在高原鳅亚属中,最先发生分歧的是分布于黄河上游的似鲶高原鳅T.(T.) siluroides, 其次是分布于南盘江上游的抚仙高原鳅T.(T.) fuxianensis. 将骨质鳔囊和鳔后室的形态特征图解到分子系统发育树中时,并没有呈现出共近离征的改变.高原鳅亚属内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关系的远近,即相同和相邻水系的物种之间通常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进而在生物地理过程中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北部水系与青藏高原主体及东南部水系在9.5—7.2Ma出现分离,这一事件可能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在8Ma左右发生的地质构造事件及气候重大转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