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利用就业人口统计、手机信令以及地铁站点人流等相关数据,以深圳市为例,研究快速移民城市的就业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市的就业人口重心呈现由东向西再向北的移动趋势,多中心的就业空间格局正在形成;(2)就业人口密度总体呈现从中心区向中间地区、外围地区依次下降的圈层格局;(3)金融就业向心集聚性强,制造就业趋向外围分布,消费服务就业呈现向心集聚和外围新增的双重特征;(4)中心区的职住失衡程度较高,导致大量跨行政区的通勤交通;(5)深圳市的就业空间特征及变化与其移民城市的发展密切关联,其中,产业布局、交通条件、城市规划和住房价格是影响深圳市就业空间形成的主要原因;(6)与合肥市和沈阳市2个非移民城市相比,深圳市的就业空间演变速度较快,新的就业中心正在形成,城市呈现多中心的就业空间格局,深圳市的职住分离程度更加明显,职住通勤的平均距离也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县域尺度的浙江省乡村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乡村特征与乡村性内涵,选取了人口与就业、用地变化、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建立了乡村性综合评价体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了浙江省各县域的乡村性强弱.结果表明:1)社会与科技、交通与距离、用地与产业、生产方式是影响浙江乡村性强弱的4个主成分因子.2)从频数分布特征来看,浙江省乡村性较强的县域相对较多;从空间分布来看,浙江省乡村性空间结构呈现自东北向西南、由中心城市向外围逐渐增强规律,形成浙西南和浙西2个乡村核心区.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等级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中部地区的武汉、襄阳和宜都3个不同规模的城市为例, 通过提取零售业空间分布的大数据, 并采用空间统计方法, 分析不同等级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特大城市武汉的零售业布局呈多中心、多圈层状分布; 中等城市襄阳的零售业布局呈现单中心的分布特征; 小城市宜都呈现分散布局的特征, 尚未形成零售主中心; 城市等级越高, 其零售圈层愈明确; 2) 不同零售业类型在城市的集聚程度呈现综合零售>专业专卖店>超级市场>单一零售的特点; 3) 人口规模、交通可达性、零售业类型和绿地可达性是影响零售业在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不同等级城市零售业的布局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可为城市零售业布局规划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结合静态指标(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系数)和动态指标(老年人口与非老年人口增速),探究了福州市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制.2000年福州市迈入老龄化阶段且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南部的福清市.福州市老龄化动态类型呈现圈层与组团分布并存,其中以就地老化型为主.研究发现,政策因素、经济因素、规划因素等外部因素和家庭个人的内部因素是影响福州市老龄化空间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运用人口重心模型、核密度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行政区与街道两个尺度对长春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探索了城市内部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结果表明:(1)长春市不同区域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处于向心集聚阶段,由中心城区向外呈现出"U"型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中心区内存在着连续的老年人口集中分布区,且其空间范围仍在扩展;(2)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呈现出"中心多、外围少",城市中心区内部"东西方向多、南北方向少"的空间布局特征,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亦存在显著差异;(3)长春市各行政区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分布空间协调性关系复杂,可划分为协调型、基本协调型、不协调型三类,整体来看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6,(12):2112-2117
借助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2007—2013年海东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并验证人口重心曲线研究方法在较小空间尺度上应用的适宜性.研究认为:1海东市人口分布的集聚核心区和中度集聚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3.1%,土地面积占海东市总面积的21.8%,主要位于西北-东南方向地势较为平坦的条带上.相对稀疏区人口占总人口的12.9%,土地面积却占到43.6%,主要位于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和高原地区,表明海东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和集聚特征.22007—2013年,海东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变表现为相对稀疏区乡镇个数的不断减少,集聚核心区乡镇个数增加缓慢,中度集聚区乡镇个数明显增加并成为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3自然地理条件塑造了海东市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区位、城镇化发展和政策因素强化了人口的空间集聚.4人口重心曲线研究方法适用于乡镇小尺度地区,等级划分越细,呈现的人口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化特征越微观、局部性越明显,而适当进行等级聚类有助于减少破碎程度,突出整体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均粮食增长类型分布,演变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趋势,速度,可把我国划分为7种人增粮食增长类型。粮食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均粮食增长类型形成,演变的动力,双方对比关系的区域差异决定了类型的特征及空间分布,其时间上的消长导致了类型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和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2010年期间深圳人口增长的时空特征和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①作为快速增长的移民城市,深圳人口增长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次还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②深圳人口增长的波动性较大且内部差异显著,各街道人口变动幅度在持续增大,快速增长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人口负增长地区则位于相对偏远地带。③深圳人口分布的热点区集中在中心城区,冷点区则主要分布在广大的东部地区和光明新区,人口集中度较低,分布较为分散,人口重心呈现西北向移动的趋势,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由"1个高中心"演变为"1个高中心+1个外围中心"再到"1个高中心+2个外围中心"。④作为快速移民城市,深圳人口发展处于成长阶段并逐步迈向成熟阶段,人口变动模式处于绝对向心期向相对向心期发展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9.
以乌鲁木齐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4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4个时间段的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和综合竞争力得分进行计算,并对得分结果进行排序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揭示乌鲁木齐城市群的主成分演变特征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情况.依据城市群中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结合反距离加权法(IDW)得到城市群空间插值图,以此揭示城市群中5个城市的空间扩展演变能力.结果表明,石河子和乌鲁木齐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阜康和昌吉综合竞争力较强,而相较于其他城市五家渠城市竞争力最弱,但是城市群整体综合竞争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城市空间演变能力随城市竞争力呈规律性变化,截止2013年乌鲁木齐和五家渠呈现较强的空间演变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在2 001~2 010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竞争力主成份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特征,进而探究其时空演变趋势。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的城市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图,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扩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以武汉市为例,基于DSMP/OLS夜间灯光数据、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构建城镇用地复合指数,提取2000,2005和2010年3个年份的武汉市城镇用地面积,分析了武汉市城镇用地扩张的形态特征、城镇用地演变规律和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2000年到2010年之间武汉市的城镇用地扩张速度不断加快,并呈现非紧凑型发展.城镇用地空间扩张逐渐复杂化,离散破碎之势逐年显著.位于西北和东南方向上距主城20~30km的远城区扩张强度最大;总体城镇用地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经济发展和政策指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方向上城镇用地扩张差异化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重要动力,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已成为监测、分析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该文选择我国海西地区重要门户福州市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5年多期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福州市城市用地空间分布信息进行提取,分析了2000~年~2015年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同时结合福州市2000年~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和人文数据,探讨了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上,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总体呈上升增长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城市用地扩张快速发展;在空间上,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在驱动力上,人口、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程、坡度、灯光、到一般公路、学校、医院的距离是影响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成区扩张是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基于兰州市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首先基于提出的多分类器组合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方法,提取建成区范围;其次计算2003—2019年城市扩张速度、扩张强度和城市紧凑度等,分析兰州市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最后分析驱动城市扩张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结果表明:①基于分层策略的多分类器组合分类方法对兰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效果很好,提取的建成区范围面积与年鉴统计数据也基本一致;②城市建成区面积在16年内持续增加,年增加量6.72 km2,处于快速扩张状态,城市紧凑度较低,扩张合理性差;③由于兰州市"两山夹一川"的自然条件,城市南北方向扩张已趋于饱和,扩张只能沿黄河东西方向;④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兰州市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文化功能,其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与公平性.以济南市为例,采用2009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基于RS和GIS软件平台,解译获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道路交通和城市公园等空间数据,构建了城市公园吸引力综合指数,并基于道路网络,采用成本加权距离分析方法计算研究区城市公园的空间可达性,最后基于logistic模型计算了城市公园的综合可达性,以表征城市公园自身属性特征(吸引力)和交通可达性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济南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和综合可达性总体水平均较好,20min内可达区域约占研究区的80%,但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心高外围低,南部受地形影响可达性普遍较低;2)吸引力比较强的公园周边可达性水平明显提升,说明城市公园吸引力对可达性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可达性研究的内涵,可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进行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和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引入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和紧凑度指数,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对4个时间段(1980年、1997年、2005年、2010年)的TM影像数据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揭示重庆城市空间扩展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市城市空间扩展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总体上直辖以后比直辖之前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加快,其扩展强度和紧凑度都随时间呈上升趋势;2)空间上的不平衡性,由于各个时期发展区域重点不一,从而导致了各区发展不平衡,各个区在相同时期发展强度、紧凑度和发展模式也具有差异性;3)驱动因素的多样性,主要选取了社会经济因子、人口增长因子、政策导向性因子加以分析,得出经济发展速度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的周期性和城市空间结构分化形式的周期性,国家和地方政策引导及重庆市人口快速增长对重庆市城市空间扩展趋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时间序列多源卫星数据和GIS 技术, 研究近40 年珠江三角洲5 座城市(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中心建成区的时空扩展特征以及建成区扩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力。5座城市建成区总体在“八五计划”(1991-1995 年)和“十五计划”(2001-2005 年)两个时期扩展较快, 扩展速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广州和深圳建成区的扩展模式表现为轴带组团式结构; 珠海、香港、澳门是多岛屿城市, 建成区以跳跃式组团扩展为主, 形成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珠江三角洲建成区扩展总体对耕地影响最大, 其次为林地, 再次为农村居民点和工矿交通建设用地。围海造地对香港和澳门建成区扩展用地的贡献相对较大。地形条件、政策制定、交通发展、人口和经济发展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城市扩展的重要驱动因子。1990-2010 年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建成区扩展倍数与人口增长倍数、GDP 增长倍数排序一致, 由小到大依次为香港、澳门、广州、珠海和深圳。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影响区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北地区城市等级结构与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界定,并研究城市经济影响区的空间联系通道,为西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合作联系提供基础研究。方法运用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方法,依托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西北五省城市的等级结构以及中心城市与腹地形成的经济影响的界限,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联系通道以及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因子。结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可分为四级等级结构,西北五省中,城市与省区间城市发展水平与规模差距大,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差异显著;城市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率、人文社会因素以及自然禀赋等因子是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主要因子;西兰新、西兰青、西兰银、"门户"通道构成了西北地区城市区际协调与空间组织的联系纽带。结论西北地区城市间存在显著等级结构,各城市经济影响区之间有较为明确区间及区际通道。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当前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化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对典型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研究,可为当地及类似区域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以重庆市两江新区2010—2018年自然、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两江新区城市建设用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江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呈先快后缓;扩展区域集中在"四山槽谷地带"和嘉陵江沿岸;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来源为耕地,以及少部分林地和园地;扩张的主要时间驱动因素为GDP值和第二产业占比,主要空间驱动因素为河流、坡度、距行政中心和距主要高速公路距离;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多因素影响,在长时间序列下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在空间上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研究西南地区的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并进行定量驱动分析可为山地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选取云贵川三省的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1990-2020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提取成都、昆明、贵阳三个城市的建成区,采用多种空间测度分析指标,分析三座城市的建成区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多项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推动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内,三座城市的扩展速率持续增快、扩展强度先增后减,城市边界不断加长、紧凑度持续降低,城市空间质心迁移距离持续增大,城市空间扩展过程较为粗糙;2)1990-2020年内,扩展模式以“条带状”和“星状填充”为主,城市扩展方向多顺延山脉走向,多山的地形影响了城市建设进程;3)社会因素驱动城市空间扩展的总效应最大,人口因素与经济因素次之,按各因素驱动城市扩展的总效应可排序为:社会因素(1.294)>人口因素(0.863)>经济因素(0.742)。研究结果可为山区城市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过渡带地区城市空间扩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主导因素不同,以处在农牧交错带的张家口为例,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历史资料,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张家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确定了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并提出影响城市空间扩张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张家口城市增长极经历了由上堡-下堡-火车北站-火车南站的迁移过程;城市面积从1975年到2013年扩大了5倍,其中尤以2004年以来扩张速率最快;空间扩展的方向以南为主;城市空间集中在700~800 m高程带上,并由早期的向城区周围的高地发展转向为2004年以来的向城南的洋河谷地蔓延.过渡带两侧所固有的区域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利用空间获取利益的方式,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在边疆不稳定时期,过渡带特殊的地形条件符合域内首位城市军事防御的需要,催生了城的落地;异样的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农耕区和游牧区产生了商品交换的需求,催化了市区的发展;交通方式的改善加速了生产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城市的生长;而政策的融通与否成为人口集散的的政治基础,影响着城市的兴衰.今后,过渡带城市对于生态要素有效流通的媒介作用将更为凸显,成为影响城市空间扩展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