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运用SBM模型结合曼奎斯特指数测算2004—2018年黄河流域65个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随后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如何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研究发现:黄河上游城市的绿色发展略逊于中下游城市,呈现出以黄河中下游城市为重心的绿色发展现状;各个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周边城市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黄河流域“因地制宜、促进技术交流”的绿色发展建议,以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第一产业比重、农产品的对外开放度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而财政援农支出、新型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高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据包络法(DEA)测度了2001~2008年甘肃省14个地区的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指数.结果表明: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依靠资本、人力投入的增加,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没有占到主导地位;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非参数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结合数据包络法,以2002—2011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测评了各地州市的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指数。结果显示:甘肃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成为各个地区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已经威胁到我国农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首先使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出我国1994~2010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通过Granger和协整分析检验自然灾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2010年存在周期性波动;(2)自然灾害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因,其在短期内的增加抑制了后者的提高;(3)长期来看,农业成灾率每增加1%,我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将下降0.0141%.  相似文献   

6.
生猪养殖业是湖南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翼,但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科学计算生猪养殖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探讨其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制定养殖环境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假说,依据湖南省1989—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在对湖南全省及主产区生猪养殖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将其与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湖南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目的是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并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体现型和非体现型,计算出各自的增长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采用的数据是1988年至2012年的中国省际非平衡面板数据。首先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要素的产出弹性,其次根据超越对数函数模型及永续盘存法测算了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增长率,最后根据Solow-Nelson同期模型测算了体现型、非体现型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率。主要结论有:1988-2012年间,中国一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劳动质量和资本质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96%和6%;体现型技术进步率的年均增长率在4%左右,而非体现型技术进步却是负值;资本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后依次是资本质量、劳动质量、劳动数量和非体现型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8.
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评价并购绩效,并引入产业集中度指标衡量并购重组的产业效应,以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平板玻璃、船舶五大产能过剩行业2013—2014年的并购事件为样本,区分产权性质及所属行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的并购效率优于国有企业;由于规模效率提升无法弥补技术进步水平的下降,主并方并购后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滑;并购提升了钢铁、水泥产业的集中度。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作为我国的生猪养殖大省之一,生猪养殖不断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研究生猪养殖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湖南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湖南生猪养殖3种不同的规模,选取2008—2018年的相关数据对其养殖成本、成本利润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然后加入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成本和收益指标,运用灰色局势决策法进一步测...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法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6—2016年全国建设用地环境效率进行测度评估,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Tobit模型定量分析各要素对省际建设用地环境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建设用地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其中东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区的效率均值最高,北京和上海一直处于建设用地环境效率有效状态,而西南部,长江中游经济区最低,其研究期间均无有效状态省份;2)从各区域建设用地环境效率变化趋势来看,北京、上海、江苏和陕西增长较快,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动力,黑龙江、甘肃、湖北和海南有所下降,东部、北部沿海经济区增长较快,而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增长速率最为缓慢;3)产业结构和科技研发强度对建设用地环境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之间的关系呈U型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当前中国建设用地的强度控制以及指标分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8年安徽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角度测度产业结构,运用随机前沿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面板模型讨论产业结构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同时会产生空间效应,有效促进当地及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广西2001-2010年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软件系统,建立了单位GDP大气污染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不存在倒U 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是存在正U 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目前仍未出现拐点。这表明,广西仍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总体较为落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二者并不能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广西目前以及将来存在着“经济增长和单位GDP大气污染排放量”的发展悖论,该悖论是困扰广西进一步发展的强约束条件。建议广西应当在自身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给予重视,并注重发展低碳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单位GDP大气污染排放量的相对脱钩发展,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一、绿色产业的内涵与外延1989年,加拿大环境部长提出了"绿色计划",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政府官方文件中使用"绿色"一词,也是第一次在宏观层次上把"绿色"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尽管不同的机构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绿色产业所做的定义有所差异,但其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即绿色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绿色产业可以融入到三大产业之中,同时,创新技术可以将传统产业转化为绿色产业。因此,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带动区域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障.应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科技成果转化面板数据,测算了11个省、市及三大地区(上、中、下游)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空...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影响发电厂环境效率的因素以更好的改善电力行业的碳排放,第1阶段使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评估全要素下发电厂的环境效率,第2阶段以效率值为因变量结合Tobit回归方法,分析发电厂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燃气电厂的环境效率都要显著优于燃煤电厂;电厂的环境效率值与企业规模正相关,电厂性质、年限和当地GDP对电厂的效率影响不明显。基于研究结果,在优化电力行业生产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15年山东省人地关系演变过程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为例,构建人地关系演变协调度、耦合度和响应度模型,并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人地关系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2002—2016年山东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由0.043 8增长到0.974 5,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由0.409 1下降到0.304 0,后又回升至0.749 1;②人地关系从良好协调状态转向高水平协调状态,耦合度经历了从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的跨越,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表现出由"胁迫效应"向"促进响应"的转变过程;③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有效利用、经济效益、区际关系、环境规制强度、生态系统修复、市场化指数对人地关系协调起正向驱动作用,而当前空间均衡状态起负向驱动作用。研究对缓解山东省区域人地矛盾、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支撑能力,是实现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基于黄河流域2010—2019年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构建了生态经济发展指数;然后主要通过动态面板模型,探究了科技创新对生态经济的影响作用及地区异质性;随后探讨了产业结构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且呈现出由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到上游地区逐级递减的态势,上游地区科技创新对于生态经济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机制研究分析表明,科技创新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绿色技术创新来间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环境规制能够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其能够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污染,从而增强科技创新对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IPCC方法,核算并分析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动态变化,采用EKC模型检验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由3.15 t·人~(-1)增至9.21 t·人~(-1),增长近3倍。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存在明显地域分布和空间分类差异,北方表现为高—高、高—低型,呈显著正向增长,南方表现为低—高、低—低型,碳排放呈负增长。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增加起正向效应。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呈倒U型并处于倒U型曲线上升阶段后期,自西北向东南EKC曲线呈倒U型曲线上升阶段—上升阶段后期—下降阶段。中国低碳减排任务应协调区域差异,制定符合实际的减排措施,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非期望产出角度运用SBM模型测算2006—2016年中国环境治理效率的静态水平,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环境治理动态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6年中国环境效率均值处于0.6~0.8,呈现波动状态;(2)中国各省份环境效率主要为高效率和较高效率,较低效率和低效率较少;(3)中国环境效率值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较高环境效率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环境效率值普遍偏低;(4)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中国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后,本文构建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环境治理效率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胡伟  单悦  夏康  邓芸 《河南科技》2022,(23):138-144
在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对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浙江科技创新效率演变,剖析各影响因素对浙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2011—2020年,浙江科技创新效率态势较好,各市科技创新效率大致呈“三阶梯”分布;(2)浙江各市科技创新效率格局复杂多变,科技创新效率类型由高效率主导;(3)浙江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是影响浙江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劳动者素质、政府支持对浙江各市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异质性显著,政府支持对浙江多数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影响为正向。为提升浙江科技创新效率,浙江应当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注重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