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轨道交通票价的合理设定进行研究,以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和缓解财政压力.首先,基于正交设计法设计问卷并开展意向调查(Stated Preference,SP),构建基于巢式Logit(Nested Logit,NL)模型的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其次,通过分析通勤通道内地面公交、地铁接驳公交以及地铁等公交票价对小汽车和出租车的分担率的交叉弹性,选用地铁票价作为优惠对象;再次,基于Pareto最优理论,以公共交通分担率和公共交通票务收入的双提升为目标,构建变动需求下的通勤地铁票价折扣模型;最后,以天通苑-北京五环内市辖区通勤通道为例,采用非支配排序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Algorithms,NSA)确定地铁票价的合理折扣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当地铁票价的优惠幅度介于7%~13%之间时,可实现Pareto最优态,当地铁票价的优惠幅度为13%时,通勤通道地铁及地面公交分担率的最大涨幅为6.1%.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与共享单车相互竞争情况下响应型接驳公交的票价问题。首先构建了包含基础票价、乘客出行延误惩罚的收益模型,模型中响应型接驳公交、共享单车的基础票价分别是需求点到地铁站距离、租用时间的函数;然后分析了响应型接驳公交、共享单车相互竞争条件下的定价博弈过程,并构建了嵌套双层规划定价模型;最后基于灵敏度分析和遗传算法设计了求解算法。算例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能有效地确定响应型接驳公交、共享单车的单位票价和客流分担率。单车运行时:响应型接驳公交单位票价为0.8元/km,分担率为72.7%,共享单车单位票价为1.2元/0.5 h,分担率为27.3%;双车运行时:响应型接驳公交单位票价为0.5元/km,分担率为89.1%,共享单车单位票价为1.5元/0.5 h,分担率为10.9%。与单车运行的响应型接驳公交相比,双车运行的响应型接驳公交的基础票价降低了37.5%,分担的客流量增加了22.5%,显著地增加了社会效益,但运营商的总收益显著减少,需政府增大财政投入;双车运行时共享单车的社会效益、运营商的总收益均显著减少,随着响应型接驳公交系统运行方式的改进,共享单车的竞争力有相对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各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以RP/SP数据为基础,引入随机效用理论,考虑时间、费用、出行目的和收入4种因素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构建了综合客运枢纽内多方式两两交叉换乘分担率模型,并应用于深圳福田客运枢纽。应用结果表明:公交与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分担了将近80%的客流,周末出租车分担率显著高出工作日;模型能够更有效地计算枢纽内一种交通方式换乘某一特定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并计算枢纽内各运输方式的换乘分担率,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4.
“地铁+共享出行”成为城市出行的重要组成方式,共享出行成为公交联程出行的有效补充.针对“地铁+共享出行”联程票制票价研究的不足,围绕地铁联程出行群体,提出基于支付一体化理念的地铁联程票价方案.划分多距离出行场景,结合意向调查数据,建立巢式Logit模型,分析各属性变量对地铁联程出行群体选择地铁联程票价方案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低收入人群拒绝支付高额票价,倾向于选择折扣力度适中、乘坐次数适中的低价票种,具备通勤需求且频率稳定的通勤人群,购入月票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用户;中距离联程出行用户对地铁联程票价优惠敏感性高于短距离联程出行群体.研究结果对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与共享交通协同运营,为联程出行票价精细化优惠策略实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6年,很多大中型城市的居民、游客发现,身边公共交通设施似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以往接驳地铁、短途出行所面临的"一公里难题",因共享单车出现而有了质的改变.不用急匆匆步行半小时,也不用苦等起步价出租车,只要掏出手机,扫码路边停放的共享单车,就可以实现随心出行,且即用即停,再不需担心还车难、私家车被盗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NL模型的北京公共交通票价对出行方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挖掘了更多乘客选择出行方式时关注的因素,对比研究了MNL(multinomial logit)与NL(nest logit)模型机理,构建了更具适用性的交通方式选择NL模型,以北京市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应用模型分别探究了常规公交及地铁票价变化对乘客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常规公交票价的增加,0~10 km范围内常规公交出行者向私家车转移,10 km以上则会选择地铁出行;而随着地铁票价的增加,地铁出行方式的分担率明显下降,并导致公共交通分担率的下降。通过探究公共交通票价变化对乘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为北京市公共交通票价调整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有限的公共交通资源下让出行者使用公共交通获得的出行收益最高,以公共交通出行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非合作博弈的方法,以出行距离为依据对出行者进行划分,对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构建博弈模型寻求Nash均衡点,以预测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分担比例,优化公共交通出行结构。结合太原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1.34%的中、短距离出行居民选择常规公交出行;53.18%的长距离出行居民选择常规公交出行是太原市最佳公共交通出行结构比例。所构建的模型能够结合研究区域分析常规公交和地铁的Nash均衡点,并给出合理的最优公共交通出行结构,为有关公交优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快速客运网城际公共交通分担率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快速客运线投入运营后长江三角洲城际公共交通类型,设计了确定城际间合理公共交通选择枝的方法;根据影响中短途旅客出行的因素,构造了城际公共交通选择枝的广义成本函数;通过对该地区不同出行距离上的旅客进行RP(基于观察到的并已发生的行为选择)及SP(在预设的假定条件下获得的被调查者的行为选择)调查,标定了出行距离别的出发地到车站、候车、在车、车站到目的地四种行为时间价值.在此基础上,运用kogit模型,预测各类城际公共交通的客流分担率.最后,分析了上海到嘉兴、杭州、宁波、南京、扬州等城市的各类城际公共交通客流分担率,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得出了不同出行条件下城际公共交通客流分担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鼓励市民公交出行,多地推行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为了研究该政策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结构的影响,运用效用最大化原理,改进了非集计模型,建立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调查了青岛实施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前后通勤出行者的年龄、月收入、职业、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等特征,获取了相应数据;以此数据为例进行了模型检验,结果发现所建立的模型计算值与用调查数据直接计算出的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下公交出行分担率的误差为1.65%,表明该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该模型为预测城市实行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后的公交出行分担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基于K-means的城市轨道交通社区接驳共享单车停靠点规划问题。首先,在分析现有共享单车停靠存在问题基础上,对其骑行数据挖掘,采用K-means算法聚类后进行二次划分,得到候选停靠点;然后建立在可供选择和容量限制的共享单车停靠点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为政府追求出行者广义出行成本最小化、共享单车出行量最大化模型,下层为出行者不同接驳方式和站点选择的交通分配模型;最后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求解,通过实例予以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确定共享单车停靠点与规模,方便共享单车出行,增加其出行量,同时解决了停放混乱问题,提高了接驳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小汽车通勤出行者驻车换乘接运方式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发展小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引起了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的严重拥堵,降低了出行效率.为此,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通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形成地铁、快速公交与较为发达的地面公交相结合的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小汽车通勤出行者选择驻车换乘(Parking and Ride,P+R),进入城市中心区.本文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沿线居民小汽车出行和地铁换乘,形成小汽车与轨道接运的特点,在总结北京城市轨道网特征及规模基础上,通过个体意愿调查统计,构建P+R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对地铁5号线终端站天通苑P+R驻车换乘需求进行了预测,为P+R建设和公共交通吸引能力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勤可达范围的居住区分类及特征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上海市15个居住区通勤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确定合理的单次通勤出行时间预算目标值为30分钟。利用电子地图API二次开发和GIS技术绘制居住区居民使用小汽车、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方式30min通勤活动空间可达范围。从30min通勤可达范围交通系统配置角度,分析居住区通勤可达范围差异产生原因。重点对居住区公共交通30min通勤可达范围内各类提供工作岗位的设施点密度、被调查者上班地点落在该范围比例、使用小汽车通勤出行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提出分类居住区针对性交通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市15个居住区通勤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确定合理的单次通勤出行时间预算目标值为30min.利用电子地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二次开发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居住区居民使用小汽车、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方式30min通勤活动空间可达范围.从30min通勤可达范围交通系统配置角度,分析居住区通勤可达范围差异产生原因.重点对居住区公共交通30min通勤可达范围内各类提供工作岗位的设施点密度、被调查者上班地点落在该范围比例、使用小汽车通勤出行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提出分类居住区的针对性交通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措施.通勤群体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参与者,其行为模式一直以来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与难点.本研究以全样本出行数据为基础,采用人类行为动力学方法,通过分析通勤乘客的出行时间间隔分布特征,从群体层面实证了人类行为"幂律呈现"的普适性,但同时也在部分个体样本上观察到了"幂律消散"现象.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偏离幂律拟合特征的个体,一般具有更为规则的出行规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曲线拟合参数及出行间隔谱函数的通勤乘客聚类方法,直观、有效地解决了通勤乘客的细分问题.珠海市的案例显示,对于深入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规律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分析和评价城市公共交通走廊的客流流动规律,研究了走廊内乘客对于出发时刻及交通方式选择的问题,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走廊动态客流分析模型.模型主要由乘客出发时刻和交通方式选择组合动态均衡分配模型,以及乘客出行负效用模型两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启发式算法求解该模型;并以上海市的跨江公共交通走廊为案例,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求解算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城市公共交通走廊内客流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行程时间、拥挤度及出行费用等因素对乘客出行选择的影响.所提出的模型可为城市公交走廊内各公共交通方式的合理搭配、运输组织模式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不同方式通勤出行者在出行时间上的差异性,从通勤出行方式对通勤出行时间的影响出发,将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时间选择纳入同一模型系统,建立由离散选择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组成的离散 连续模型,对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选择及其相互影响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通勤出行方式对出行时间选择有显著影响,通勤者年龄、性别及其家庭成员结构、工作活动属性及通勤途中的非工作活动安排等都是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准确预测通勤出行选择行为及其对交通管理工作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共享单车在城中化进程中的发展以及其在促进公共交通和减少私家车使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把行为经济中的感知价值因素引入到共享单车出行选择分析框架中,把反映出行者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的潜变量以及刻画骑行者个人特征和出行特征的显变量统一纳入到离散选择潜变量混合模型(integrated choice and latent variable,ICLV),研究了感知利得(包括感知节约、感知激励、履行社会规范)和感知利失(包括转换成本和感知风险)心理权衡过程对出行者出行选择的量化影响水平.结果 表明:①收入,偏好以及衔接性正向显著影响出行者共享单车出行选择行为;②男性比女性更愿意选择共享单车出行;③出行目的也显著影响出行者共享单车出行选择行为;④在感知价值方面,感知利得正向影响通勤者共享单车出行选择行为,其中感知时间节约,沿途风景欣赏,资源节约显著影响;感知利失负向显著影响出行者共享单车出行选择行为,其中转换心理成本和感知信息风险会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公交客流走廊集聚的需求,研究了全程车和区间车形成的多服务模式公交优化设计问题.针对公交走廊需求特征,利用公交客流起止点(OD)数据,建立了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以发车频率和公交座位数为主要输出参数的公交设计研究模型,下层模型为经典的随机选择(SUE)模型,应用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求解模型.最后结合相关案例给出了优化算例,案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公交车内拥挤对乘客出行成本的影响,能有效地提高公交走廊的运营效率.同时,模型通过输出不同站点上车在各站点能找到座位的概率,优化乘客选择不同公交出行的行为,均衡了公交客流,提高了车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广珠城轨站市内接驳交通现状和旅客出行选择偏好的基础上,研究旅客的市内接驳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在江门东站进行了意愿和行为相结合的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对旅客的个人属性和出行选择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公交车和出租车是旅客的主要接驳交通方式,收入越高的群体选择出租车作为接驳交通方式的比例越高;人群类别、出行目的、出行地区、公费出行、出行费用、安全性和舒适性为影响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7项关键因素.基于此,建立了广珠城轨站旅客市内接驳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多项Logit模型,借助SPSS22.0软件,通过最大似然法标定模型参数.本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基于调查数据随机测试发现,模型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预测正确率为85.67%,说明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综合体分时租赁小汽车对出行方式转移行为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综合体机动化出行的综合出行成本为切入点,采用情景分析法,构建多元Logit模型,研究私家车、出租车、分时租赁小汽车、公共交通方式成本变化对出行行为的影响。分析得出,随着出行方式由"私有化"转向"公共化",由私家车到出租车到分时租赁小汽车到公共交通,出行者对车外时间的敏感度逐渐高于车内时间。随着分时租赁小汽车布点加密、车外时间缩短,由其替代私家车、公交等其他方式出行的意愿显著,但并不能降低"小汽车"出行比例。当同时采取公共交通车内时间缩短、分时租赁车外时间缩短、分时租赁收费上涨三个措施时,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分时租赁小汽车出行比例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而在此基础上如果同时缩短公共交通车外时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才有可能实现回升。综合体发展分时租赁小汽车的同时,应仍然秉持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