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00、2006、2012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函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城市圈人口密度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特征,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对应关系;1990年以来,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由空间相关引起的人口分布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除东南—西北方向,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度在另外3个方向均增强;人口向以武汉中心城区、黄石市辖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人口时空格局及其调整变化是人口学研究的焦点问题.该文利用黑龙江省第六次普查数据,选取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劳动化、城市化、非农化和大学化指标,从全国背景下的人口时空格局差异和基于省辖市、县域为地域单元的人口时空格局差异两个层面分析黑龙江省人口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具有人口密度低、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空间格局差异大、人口空间格局时间变化相对较小的特点.研究对于引导黑龙江省人口时空格局科学调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1)
依据200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人口流动综合指数等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规模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核心-外围"结构。研究的78个单元中,哈尔滨、大庆等主要地级市属于人口净流入型活跃区,黑河、同江等边境市、县多属于平衡型活跃区,中西部地区人口净流出型市、县连片分布,全省人口流动非活跃区数量大幅增加。各地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在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省内市、县内人口流动是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主导模式。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受经济因素、政府支出因素和城镇化水平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6)
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研究单元,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山东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研究表明:山东省各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不大,但地区间、市域间差异显著;除个别地级市外,年际集中指数较大,时间变化不稳定;从市域层面看,入境游客空间分布集中性强,首位度高,市域差异显著;从地区分布看,山东入境游客呈明显集中分布格局,主要集聚于鲁东地区,游客空间分布差异悬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胡焕庸线以东地区281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发展及相关的多项指标,运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半变异函数、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揭示2002—2017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市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市域经济总体格局呈现"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位于河南、... 相似文献
6.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6)
基于"三生"视角建立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空间分析方法从宜居性综合程度、单因素空间分异现状和耦合度分析长沙市城市空间宜居性,结果表明:(1)生产、生活、生态单因素宜居性程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城市空间综合宜居程度较高,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特征,宜居程度高的地区集中在中心城边缘区;(3)生产、生活、生态间的耦合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生产—生活",呈现一定的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7.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0,(3)
三生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序优化的三生空间能够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有力落实。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内30个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进行评价,并得到其国土空间特征及相应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差异明显,基本呈现强少弱多的格局。生产空间功能方面,多数城市的生产空间功能得分差异不显著。生态空间功能方面,中原城市群内河南中部大片区域生态空间功能相对滞后。生活空间功能方面,大部分城市的功能评价等级为较低和低。(2)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三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类型以轻度协调和轻度失调为主。从分布格局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边缘高内部低的空间分布形态。(3)通过计算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三生空间功能的比较优势指数,将中原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6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作为实证研究样本,运用Super-SBM模型、空间自相关、变异系数以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从功能区类型、依托资源类型、产业升级速率类型等视角对2008~2019年期间东北地区城市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空间格局特征刻画及影响因素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生态效率总体呈小幅波动上升态势;三类功能区生态效率水平由2008年非生态功能区大于森林生态功能区大于湿地生态功能区转变为2019年湿地生态功能区大于森林生态功能区大于非生态功能区;五类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水平由2008年石油类大于非资源型大于森工类大于煤炭类大于金属类转变为2019年石油类大于森工类大于非资源型大于金属类大于煤炭类;三类产业升级速率城市生态效率水平始终为高速率大于低速率大于中等速率.研究期间生态效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北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低值区则集中在南部辽宁省;三个视角城市生态效率空间差异总体呈收敛态势.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依次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大于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大于人均GDP大于城镇化率大于环境规制指数大于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森林生态功能区和非生态功能区的主导因素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主导因素为城镇化率;煤炭类城市的主导因素为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其余资源类型城市的主导因素均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产业升级速率的低速率、中等速率、高速率类城市的主导因素均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后根据不同视角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1)
基于城市脆弱性概念与内在机制解析,构建城市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测度2000—2013年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脆弱性.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探讨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变的障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脆弱性指数从2000年的0.718下降到2013年的0.398,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逐渐降低;(2)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大差距高脆弱性向小差距低脆弱性演变的趋势,高脆弱性城市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的北部和西南部等地区,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及京津地区城市的脆弱性较低;(3)影响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变的主要障碍因素依次为治理措施、经济创新、社会进步和经济规模,障碍度分别为32.27,30.84,20.11和16.78.研究结果为环渤海地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Theil指数及其分解、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7—2017年广东省不同尺度下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7年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值、组内差异值、组间差异值均呈现下降趋势,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呈逐渐缩小态势,四大区域的Theil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南疆地区40个气象站点1980—2019年的主要气候要素数据(气温、降水),采用趋势分析、克里金插值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南疆地区近40年的气温和降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近40年的气温年际变化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近40年的降水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气温在空间上呈现出自西北向南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选取2007-2015年济南市10个区县(市)户籍人口与低保人口数据,运用贫困人口区位商下的数据离散程度指标以及贫困人口集聚度分析和坐标解析等研究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探究济南市贫困人口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济南市贫困人口减幅21.3%,城市贫困人口减幅64.98%,而农村贫困人口增幅19.95%,贫困发生率从2007年的2.17%下降至2015年的1.69%;贫困人口分布区际差异扩大,贫困人口在次中心外围区集聚程度加深,空间上呈现5种地域演化类型.社会保障水平、教育水平、城乡发展差距、交通通达度是影响济南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4)
基于全国第四、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反映1990~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人口老龄化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县市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老龄化水平差异逐渐扩大,空间分布越来越不平衡;黑龙江省各市县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热点区由南向东迁移收缩,冷点区由北向西南迁移扩张;各个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差异,地区间的差异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VIIRS时序夜光遥感影像,运用夜间灯光统计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以及夜间灯光发展指数分析等方法,在地市级和区县级尺度上对2012—2019年海西经济区城市规模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9年海西经济区夜间灯光总量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不均衡分布,而内陆地区的夜间灯光增长率相比沿海地区更显著。位序-规模分析发现,海西经济区地市级和区县级首位城市规模均逐渐增强,地市级捷夫指数维持在0.95左右,区县级捷夫指数呈逐渐减小趋势,城市间规模发展逐渐均衡。夜间灯光发展指数分析发现,海西经济区各城市夜间灯光分布水平与人口分布水平逐渐趋同,沿海地区城市(特别是汕头、揭阳等)相比内陆地区城市趋同趋势更加明显,各城市内部呈现均衡向好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海西经济区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应因地制宜地发挥区位与生态优势,促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调发展;密切城际交通,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挖掘粤东地区的发展潜力,加强同粤港澳地区的城际交流,为海西经济区发展注入新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5.
16.
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来揭示长江经济带2003—2018年间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继续扩大,呈现出"东高西低"、"中心高边缘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群... 相似文献
17.
对伊春市城市化率的发展特征、城市化发展空间格局特征、城市化发展规模结构特征和城市化发展质量分析,总结了伊春市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而提出伊春市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6)
以黑龙江省13地市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支持力、交通承载力和旅游吸引力等维度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结合首位度和变异系数等技术手段,对各地市2005~2015年间旅游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演变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省各地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呈现出位于1、2梯次水平的地市变少,3、4、5梯次地市增多的趋势.(2)从综合排名来看,哈尔滨、牡丹江在11年间一直分别占据第一、第二的竞争优势,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在2011年有所提升,鹤岗、绥化和七台河3地市旅游竞争力一直相对较弱,处于末端层次.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2010年福建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年际集中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指标,对福建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入境游客总体不断增长,各设区市游客到访率差异显著,分布很不均衡,并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沿海城市游客到访率普遍高于内陆地市;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极化现象,主要集中在福州、泉州、厦门等沿海地市,同时沿海地市内部也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厦门的领先优势在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