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能源消费问题备受世界关注.我国能源消费变动除了受宏观经济总量、人口因素、收入因素和产业结构等众多因素影响外,城市化也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能源消费问题备受世界关注。我国能源消费变动除了受宏观经济总量、人口因素、收入因素和产业结构等众多因素影响外,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西北五省区二氧化碳排放与可再生能源的关系,通过收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个省区1995—2014年的数据,对人均碳排放进行测算,建立面板均衡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回归法,探索可再生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之后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二者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消费与人均二氧化碳、人均GDP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长期均衡模型的系数显示,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增加会促进碳排放的降低,而人均GDP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因此,西北五省区的政府应该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充分发挥地区可再生能源存储和开发优势,有助于早日实现西北区域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5—201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分析模型探究北上津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北上津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拉动能源消费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北上津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大部分年份呈现弱脱钩,少数年份呈现强脱钩,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愈发明显。研究结果提示,未来北上津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5.
基于1980—2011年统计数据,对山东省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并运用脉冲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序列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影响效应分别为2.601 2和0.635 7.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也有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变迁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重点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城市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项能源消费与SO2、NO2、PM10排放量的关联度都在0.7以上,能源消费变动是推动大气环境变迁的基本因素;总体上煤炭、焦炭、燃料油、原油和电力的消费对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较大,而汽油和柴油的消费影响较小;焦炭、燃料油、原油、电力、煤炭、煤油等能源消费是武汉SO2、NO2排放变迁的主要驱动因子;燃料油、电力、焦炭、原油、煤炭、石油气、煤油等能源消费是PM10排放变迁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研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科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根据贵州省1995—2016年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数据,对其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计算,并运用LMDI模型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活用能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从247.64 kg标准煤/人上升到394.15 kg标准煤/人,其增长率为51%。(2)1995—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活碳排放呈波动性变化,期间从614.57 kg CO_2增加到863.71 kg CO_2,其增长率为41%。(3)1995—2016年贵州省生活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以煤电为主。(4)1995—2016年经济增长是影响贵州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主要因素。(5)在1995—2016年因素分解中,人口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起推动作用,而碳排放强度与消费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石油、天然气消费之间的具体影响效应,在对1996—2013年我国GDP和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对其作了系统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石油、天然气消费存在长期均衡性,但经济的短期波动是造成石油、天然气消费短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且经济增长对天然气消费的影响力度比石油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经济增长是引起石油、天然气消费的单向原因。为此,在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对天然气消费造成的影响,石油公司也可据此制定相应的对应措施,以避免经济增长对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9.
选取煤炭、石油、天然气3种呼和浩特市主要能源与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呼和浩特市能源消费量与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煤炭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影响最显著,对氮氧化物的影响次之,对烟尘排放量的影响最小;石油和天然气用量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影响较大,对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的影响较小.可见,呼和浩特市可通过改变能源结构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了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消费倾向率、消费结构指数以及消费变动度等研究方法对2000-2012年广西入境旅游者的消费变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是:广西入境旅游业基本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没有大幅波动.广西入境游客消费的增长速度滞后于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属于滞后型消费,其消费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广西入境旅游业整体消费大多集中在基本性消费,消费水平偏低.因此,需要采用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消费体系等措施来促进广西入境旅游者的消费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评价问题中,属性权重的确定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综合灰色系统理论和基于优势关系的粗糙集理论的特点建立灰色粗糙集模型,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评价赋权方法,使确定的权重更合理、精确.进而对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能源消费量进行了分析评价,希望为相关部门在能源分配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以2005年不变价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仍然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将理论性增长转化成实际增长任重道远.选取1997~2016年中国GDP、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就业人数等有关数据,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从而对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就业人数均对经济增长均存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Tapio脱钩模型对高耗能行业2000—2015年的产业增加值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然后利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了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耗能行业的脱钩状况大体上呈现出从扩张性负脱钩不断向弱脱钩发展的良好态势;能源强度影响因子和产业活动影响因子分别对抑制和促进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发挥关键作用,产业规模影响因子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仅次于产业活动影响因子,能源结构影响因子和产业结构影响因子对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较弱。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超  谢玉凤 《河南科技》2023,(23):102-105
【目的】为阿坝州植被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0年、2007年和2015年的MODIS-NPP,将GIS与RS技术相结合,采用动态变化模型对阿坝州16年内植被NPP变化进行分析,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阿坝州植被NPP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的变化趋势;状态与趋势变化分析表明16年内,全州植被NPP变化处于准平衡状态,变化趋势基本合理;16年内,研究区植被保护与恢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结论】高程、NDVI和植被类型为影响区域植被NPP形成明显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各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则比单因子的影响力更强,驱动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全球变暖的情况愈演愈烈气候变化成为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利用2003—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数据,分析了碳排放总量、省域碳排放强度、人均、地均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从生态承载力系数、经济贡献系数两个方面,分析了各省域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2016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碳排放量大的地区已经由中南、西南、华北地区逐步蔓延到了西北、东北地区。②从碳排放强度角度分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GDP增加速度大于碳排放量的增加速度,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引起农田生态系统CO2的大量排放;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由2003年的1.63 t/人增加到2016年的2.21 t/人,其中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增长量最大的新疆,增长了99.34 kg/人,上海市出现了减少现象,人均碳排放减少了11.17 kg/人;从地均碳排放来看,由2003年的1.95 kg/m2增加到2016年的2.43 kg/m2,呈现下降趋势的只有北京、上海两市,研究区内其他29个省(市、区)的农田生态统地均碳排放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增长量最大的广东省,增加了45.55 g/m2;③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态承载系数相对其它地区较高,研究区的经济贡献系数在0.230~16.752之间,基于2016年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之间存在差异,将我国31个省(市、区)可以分为3种类型:北京等4市5省1区属于"高—低"型地区;吉林等4省1区属于"低—高"型地区;河北等13个省3区属于"低—低"型地区。  相似文献   

16.
运用碳排放估算模型,测算了黑龙江省2000~2014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基于碳排放估算方法与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及其驱动程度.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总量、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有正向驱动作用,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促进科技创新是实现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东北三省1999~2014年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利用STIRPAT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东北三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并设置基准和低碳情景预测2020年、2030年东北三省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人口总量、城镇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二产增值比对东北三省的碳排放起正向推动作用,其中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的促进作用最大,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2)经过情景预测分析:2020年基准情景下,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41、0.54、0.48;2030年在基准情景下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三省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31、0.62、0.41.  相似文献   

18.
在估算长沙市2007—2016年各类农地利用净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KC经典函数模型、Kaya恒等式与LMDI方法,检验农地利用净碳排放与农业产值之间的耦合关系,识别农地利用净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农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先增后降总体略有下降,耕地利用净碳排放量与农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现相同变化趋势,净碳...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为例,构建了碳排放清单的研究框架和核算方法,对区域碳排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核算,并进一步对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及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整体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5 061.04万t上升到2012年的9 363.93万t,涨幅为185%,达到最高值,并最终在2014年下降为8 602.15万t,最终涨幅170%;其中,2014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的84.72%.(2)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以森林碳汇为主,其碳汇年均占总碳汇量63.55%,2000年达到最高值71.62%.(3)从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来看,2001年和2003年的脱钩指数大于1,其他年份均小于1,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脱钩程度越来越明显,说明黑龙江省的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再完全依赖能源消耗的增长,单位碳排放支撑的经济产出率在不断提升.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净碳排放能力呈上升的趋势,未来的碳排放压力较小,具有广阔的碳排放空间.  相似文献   

20.
能源消耗强度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监测指标.研究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来源及收敛特征,对于认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特征,推动各地区落实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并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各地区能源强度的收敛特征.最后,根据中国能源强度的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为地方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差异性能源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