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科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根据贵州省1995—2016年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数据,对其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计算,并运用LMDI模型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活用能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从247.64 kg标准煤/人上升到394.15 kg标准煤/人,其增长率为51%。(2)1995—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活碳排放呈波动性变化,期间从614.57 kg CO_2增加到863.71 kg CO_2,其增长率为41%。(3)1995—2016年贵州省生活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以煤电为主。(4)1995—2016年经济增长是影响贵州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主要因素。(5)在1995—2016年因素分解中,人口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起推动作用,而碳排放强度与消费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5—201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分析模型探究北上津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北上津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拉动能源消费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北上津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大部分年份呈现弱脱钩,少数年份呈现强脱钩,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愈发明显。研究结果提示,未来北上津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西北五省区二氧化碳排放与可再生能源的关系,通过收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个省区1995—2014年的数据,对人均碳排放进行测算,建立面板均衡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回归法,探索可再生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之后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二者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消费与人均二氧化碳、人均GDP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长期均衡模型的系数显示,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增加会促进碳排放的降低,而人均GDP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因此,西北五省区的政府应该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充分发挥地区可再生能源存储和开发优势,有助于早日实现西北区域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省为例,构建了碳排放清单的研究框架和核算方法,对区域碳排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核算,并进一步对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及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整体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5 061.04万t上升到2012年的9 363.93万t,涨幅为185%,达到最高值,并最终在2014年下降为8 602.15万t,最终涨幅170%;其中,2014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的84.72%.(2)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以森林碳汇为主,其碳汇年均占总碳汇量63.55%,2000年达到最高值71.62%.(3)从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来看,2001年和2003年的脱钩指数大于1,其他年份均小于1,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脱钩程度越来越明显,说明黑龙江省的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再完全依赖能源消耗的增长,单位碳排放支撑的经济产出率在不断提升.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净碳排放能力呈上升的趋势,未来的碳排放压力较小,具有广阔的碳排放空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甘肃省经济的增长,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基于1985-2009年经济和环境统计数据,选取人均GDP和典型环境污染指标,利用统计方法建立了二者相关性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甘肃省的各类污染物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3种曲线关系,呈现倒“U”型、“U”型、弱一元线性.并根据甘肃省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经济和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已成为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排放系数法测算了2000—2016年山东省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因素分解模型,探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的作用机理和排放特征。研究表明:(1)人口、城镇化率、交通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的正效应;(2)第三产业产值在整个产值中的比重对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3)能源强度和经济产出是主导的正向因子;交通运输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对碳排放有负向抑制作用。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建设现代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碳排放估算模型,测算了黑龙江省2000~2014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基于碳排放估算方法与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及其驱动程度.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总量、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有正向驱动作用,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促进科技创新是实现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全球变暖的情况愈演愈烈气候变化成为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利用2003—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数据,分析了碳排放总量、省域碳排放强度、人均、地均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从生态承载力系数、经济贡献系数两个方面,分析了各省域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2016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碳排放量大的地区已经由中南、西南、华北地区逐步蔓延到了西北、东北地区。②从碳排放强度角度分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GDP增加速度大于碳排放量的增加速度,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引起农田生态系统CO2的大量排放;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由2003年的1.63 t/人增加到2016年的2.21 t/人,其中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增长量最大的新疆,增长了99.34 kg/人,上海市出现了减少现象,人均碳排放减少了11.17 kg/人;从地均碳排放来看,由2003年的1.95 kg/m2增加到2016年的2.43 kg/m2,呈现下降趋势的只有北京、上海两市,研究区内其他29个省(市、区)的农田生态统地均碳排放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增长量最大的广东省,增加了45.55 g/m2;③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态承载系数相对其它地区较高,研究区的经济贡献系数在0.230~16.752之间,基于2016年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之间存在差异,将我国31个省(市、区)可以分为3种类型:北京等4市5省1区属于"高—低"型地区;吉林等4省1区属于"低—高"型地区;河北等13个省3区属于"低—低"型地区。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不同城镇化发展区域的城镇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选取了中国30个省份(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除外)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按照城镇化水平对各地区进行分组研究。通过对扩展的STIRPAT模型进行最小二乘回归估计,得出了中国不同城镇化发展区域的城镇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城镇化发展区域的城镇化率对碳排放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线地区和二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使得碳排放增加,但是三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使得碳排放减少。一线地区和三线地区的碳排放与城镇化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而二线地区的碳排放与城镇化率之间呈正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西2001-2010年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软件系统,建立了单位GDP大气污染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不存在倒U 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是存在正U 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目前仍未出现拐点。这表明,广西仍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总体较为落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二者并不能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广西目前以及将来存在着“经济增长和单位GDP大气污染排放量”的发展悖论,该悖论是困扰广西进一步发展的强约束条件。建议广西应当在自身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给予重视,并注重发展低碳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单位GDP大气污染排放量的相对脱钩发展,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生猪养殖业是湖南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翼,但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科学计算生猪养殖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探讨其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制定养殖环境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假说,依据湖南省1989—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在对湖南全省及主产区生猪养殖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将其与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湖南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的增加促进温室效应,影响了生态发展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减少碳排放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而对于我国建设低碳城市是现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基于吉林省1998—2012年碳排放时间序列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人口总量,城市化率,能源强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增产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总数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城镇可支配收入,能源强度是唯一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但是相对于人口的促进作用仍然很弱,所以总体碳排放仍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得出城市化率与碳排放之间在现阶段还未出现环境库兹尼茨曲线关系,说明了碳排放量仍然还会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呈"倒U型";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对家庭消费支出是负向影响,且在不同的分位数下,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和户口登记状况的影响作用是随着分位点的升高而降低;18周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的个数以及户口登记状况在低分位点处的影响最大;婚姻状况、是否购买医疗保险、是否购买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刘倩 《河南科技》2022,(17):103-109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水环境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水资源滥用、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对广东省经济发展起到了反向制约作用。因此研究其经济增长与水环境之间的耦合关联性对于广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6—2018年广东省经济增长与水环境监测指标作为基础,研究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求得经济增长指标与水环境监测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广东省工业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COD排放量等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活用水量、生活废水排放量、生活COD排放量等指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水环境监测指标与人均GDP和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均存在耦合关系,其中人均GDP与生活废水排放量关联度最高,为0.875 9,耦合作用极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与工业用水量关联度最高,为0.850 9,耦合作用极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生活用水量关联度最高,为0.912 6,耦合作用极强。因此,经济增长与水环境监测指标耦合作用强,二者相互影响作用明显。在此基础上,为缓解广东省水环...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法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6—2016年全国建设用地环境效率进行测度评估,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Tobit模型定量分析各要素对省际建设用地环境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建设用地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其中东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区的效率均值最高,北京和上海一直处于建设用地环境效率有效状态,而西南部,长江中游经济区最低,其研究期间均无有效状态省份;2)从各区域建设用地环境效率变化趋势来看,北京、上海、江苏和陕西增长较快,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动力,黑龙江、甘肃、湖北和海南有所下降,东部、北部沿海经济区增长较快,而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增长速率最为缓慢;3)产业结构和科技研发强度对建设用地环境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之间的关系呈U型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当前中国建设用地的强度控制以及指标分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核密度分析、马尔科夫链、空间马尔科夫链等非参数分析方法,分析湖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整体呈现出"总体趋向分异,板块趋向收敛"的空间转移变化格局.(2)密度分布曲线经历了先向右偏移后向左偏移的转移变化;核密度值(0.6~0.8)集中区,人均GDP不断降低,表明低状态水平的县区相对更加"落后";核密度极值区则由"双核"演变到"单核",形成了一个高密度值的收敛区域.(3)湖南省4个状态水平的稳定性是高状态低状态中高状态中低状态,在由低状态到高状态的4个区域背景下,低一级状态向高一级状态转移的概率之和由小变大.最后,根据不同状态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15年山东省人地关系演变过程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为例,构建人地关系演变协调度、耦合度和响应度模型,并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人地关系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2002—2016年山东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由0.043 8增长到0.974 5,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由0.409 1下降到0.304 0,后又回升至0.749 1;②人地关系从良好协调状态转向高水平协调状态,耦合度经历了从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的跨越,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表现出由"胁迫效应"向"促进响应"的转变过程;③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有效利用、经济效益、区际关系、环境规制强度、生态系统修复、市场化指数对人地关系协调起正向驱动作用,而当前空间均衡状态起负向驱动作用。研究对缓解山东省区域人地矛盾、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为基础,基于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5、2009、2014年的数据,对金融生态环境与技术创新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度有弱化趋势;从空间特征来看,协调度具有空间集聚性,呈现"东高西低,南北倒U型"的空间格局.据此建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应制定多元有效的技术创新与金融生态环境的互动方式,并结合金融和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软硬兼施,协调有序",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绿色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群作为优质资源集中区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阵地,探究其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3个层面构建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障碍度模型,以中国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障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5年间,中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指数平均值由0.327增加至0.736,部分城市群在2005年出现下降,其中绿色财富水平的降低是引起绿色发展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2)绿色财富和绿色增长水平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这与绿色发展水平的分布格局相一致,而绿色福利则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3)对全国城市群从一级准则层分析,障碍度排名为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从二级准则层分析,经济水平和生态水平是障碍度最高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