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福建省泉州市2009—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相关统计年鉴资料为研究基础,从区域空间的视角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将熵值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对泉州市8个县(市、辖区)建设用地的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泉州市建设用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城市发展与耕地安全压力指标体系,基于脱钩理论,对长江经济带2001—2015年城市发展与耕地安全压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从总体来看,2001—2015年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发展指数不断上升,而耕地安全压力指数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2)2001—2008年长江经济带脱钩状态处于扩张性负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反复波动的状态,城市发展对耕地安全压力持续增加,城市发展与耕地安全压力之间处于非理想状态,而2009—2015年以强脱钩状态为主,城市发展对耕地安全的压力逐渐减小,城市发展与耕地安全压力之间越来越趋向于理想化。(3)长江上游经济区、中游经济区、下游经济区及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在2001—2015年前期,脱钩状态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而在后期以强脱钩状态为主,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3.
在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指导下,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新疆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为视角,融合地方发展特色,构建了一套由7个目标层、19个准则层和95个指标组成的新型城镇化状态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和新型城镇化定量评估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市)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Arc GIS技术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状态区域差异显著,乌鲁木齐、喀什为高等水平,伊犁、阿克苏、巴州、昌吉、克拉玛依、和田为中等水平,阿勒泰、哈密、塔城、吐鲁番、克州、博州为低等水平.分析的过程和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新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研究对丰富我国新型城镇化案例有一定的作用,并为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利用效率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极差标准化法、熵值法、耦合协调等,对2006—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综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6—2016年,17地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态势较为明显,空间上呈现"济南—青岛"双核格局.(2)研究时段内,耦合度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为0.001~0.029 6,但整体处于中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整体稳步上升,上升幅度为0.010~0.045 8,但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呈现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异格局.(3)整体上,土地利用效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者间的差距趋于收敛.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存在新型城镇化与土地供给不充足矛盾,亟需调整城镇化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二者的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5.
明晰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不但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而且对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可持续利用及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30个省市为例,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HR协调度模型剖析了2007,2011,2014和2017年4个研究时点我国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系统协调度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省市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一定异质性,总体上随时间变化大致处于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级递减趋势;(2)各省市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度普遍偏低,且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影响各省市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差异显著,其中土地利用碳结构系数、地均财政收入为首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福州市区2009年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状况4个方面,根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选取9项指标构建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巨大的内部差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建设用地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文章针对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市场管理、各项规划实施和法律法制完善实施角度提出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角模型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对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为基础,构建了"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维度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经济功能性指数(EFI)、非社会功能性指数(NSFI)和非环境功能性指数(NEFI)建立三角模型并对2007—2016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状态及趋势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2007—2016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由无序向有序转变;土地利用多功能状态由偏弱向很强趋势发展;土地利用功能日趋合理,向多元化发展;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三大子功能之间呈现出高耦合性,耦合协调性程度不断提高,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系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系统耦合的作用机理,以2006-2015年新疆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发展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三大系统9个方面的37个指标权重,并构建新疆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关联模型,定量分析了三者相互作用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各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在2009年前发展较慢,之后发展水平快速上升;(2)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由2009年前的失调发展转为协调发展;(3)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类型由旅游业超前发展转为新型城镇化,而后相继转换,并且在2011,2012及2015年出现旅游业或新型城镇化发展超出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在此研究结果上提出促进新疆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建议:(1)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优化新疆产业结构;(2)打造具有新疆民族文化底蕴的旅游特色小镇;(3)走绿色可持续的旅游业及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利用PSR模型,结合熵权法,从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3个方面入手,对湘潭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对比分析得出:湘潭地区从2002年至2011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虽呈平稳上升趋势,但基本处于危险甚至恶劣状态,造成这一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发展与城市化发展不配套.最后提出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减小资源环境负荷,生态环境建设要与城市化进程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选取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熵值法、DEA模型、耦合模型分别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产业效率及两者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评价,并探寻主要驱动因素。实证结果显示:2010—2019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及产业效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相对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慢,相对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快,总体上看表现为逐渐收敛;耦合协调度虽总体上升,但波动性与区域性整体格局由“中间高,南北低”转变为“南高北低”,以唐山市与石家庄市为核心的大部分城市均已达到优质协调并逐渐稳定,张家口市与承德市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人口聚集能力、要素流通环境、地区产业结构对推动两者协调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相关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变差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经济密度不断上升,呈现空间聚集且各城市间差异明显;空间聚集性增强,总体差异不断减小;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口城市化率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9地市及67个县域单元经济及其结构的相关数据,利用区域重心模型,计算了1989—2010年全省逐年经济及结构重心.对这些重心及其动态演变轨迹的对比分析表明:1)22年来,福建省经济及三次产业产值重心整体偏离几何中心东南,呈现不均衡分布;2)全省经济及产业发展空间不平衡,东西与南北方向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3)近几年来,经济及其结构重心与几何中心距离逐步缩小,有趋于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全国(除港、澳、台)31个省域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间段城镇化、资源承载力以及环境支撑力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空间分析,得出:(1)2015年,各省耦合度范围在0.9~1.0之间,均处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发展的高耦合时期,说明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相对符合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总体状况良好.(2)2000—2015年,就整体而言,城市化-资源-环境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呈横躺的"S"型,先降后升再降,趋于稳定;就局部而言,各省三大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演变格局是"东南沿海遥遥领先,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有待提升".(3)低耦合协调区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高耦合协调区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度及以上耦合协调地区占的省份数量比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全球变暖的情况愈演愈烈气候变化成为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利用2003—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数据,分析了碳排放总量、省域碳排放强度、人均、地均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从生态承载力系数、经济贡献系数两个方面,分析了各省域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2016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碳排放量大的地区已经由中南、西南、华北地区逐步蔓延到了西北、东北地区。②从碳排放强度角度分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GDP增加速度大于碳排放量的增加速度,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引起农田生态系统CO2的大量排放;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由2003年的1.63 t/人增加到2016年的2.21 t/人,其中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增长量最大的新疆,增长了99.34 kg/人,上海市出现了减少现象,人均碳排放减少了11.17 kg/人;从地均碳排放来看,由2003年的1.95 kg/m2增加到2016年的2.43 kg/m2,呈现下降趋势的只有北京、上海两市,研究区内其他29个省(市、区)的农田生态统地均碳排放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增长量最大的广东省,增加了45.55 g/m2;③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态承载系数相对其它地区较高,研究区的经济贡献系数在0.230~16.752之间,基于2016年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之间存在差异,将我国31个省(市、区)可以分为3种类型:北京等4市5省1区属于"高—低"型地区;吉林等4省1区属于"低—高"型地区;河北等13个省3区属于"低—低"型地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选取长沙市望城区为研究区域,构建望城区产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2011—2016年望城区产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综合测算.结果表明:2016年望城区产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达到较高一体化程度,但各评价因素之间存在水平上的发展差异.其中,社会安全、经济、生态环境和人口发展的一体化成效明显,对产城乡一体化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居民生活质量和空间统筹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在后续发展中优化空间格局,强化用途管制;挖掘内生动力,注重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深化改革,创新产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张阳 《河南科技》2023,(4):100-104
【目的】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地关系演化至关重要。【方法】以陕西省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数量变化、方向变化、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陕西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变化总面积达11 815.9 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5.75%,主要变化地类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整体来看,耕地净面积持续下降,主要流向由草地与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中流向建设用地,新增面积主要来自草地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林地面积与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其中,林地新增面积主要来源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耕地的转入。从地域上看,关中平原快速城镇化侵占大量优质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主导的地类变化类型,陕北地区以耕地与林草地之间的互换为主,未利用地的开垦次之。陕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活跃度较低,总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的趋势;(2)研究期内,耕地属于高速衰减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属于高速扩张类型。水域与其他用地是研究区域内较为“敏感”的用地类型;(3)2000—...  相似文献   

17.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2007—2017年间城市韧性与城市规模水平,并引入象限图法探讨二者间的关系,分析各地区城市韧性与城市规模关系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小幅下降,城市规模水平整体有所提升但普遍较低,二者间的关系类型以低级协调型为主,大体同向演进。(2)从区内城市群上看,二者关系的时空差异显著,低级协调型呈组团状由西北向东南延伸,高级协调型则呈品字形分散分布于西北、东部和南部地区。(3)相关系数和象限图结果均显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韧性水平越高,二者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大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增强应对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确保韧性建设成效的稳固性;而中小城市则应科学规划城市规模,从整体上保证城市规模扩张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强韧性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利用GIS软件分析了2005—2016年上海市汉庭连锁酒店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扩散模式,结果表明:(1)时序变化:汉庭酒店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可分为缓慢发展、巩固发展和全面铺开3个阶段,酒店与客房数量年均增长率均快速上升.(2)空间分布:汉庭酒店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分布方向趋势逐步不明显,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扩展;不同时期酒店空间集聚特征差异显著,分布密度呈现主城区相对密集,郊县相对稀疏的格局;各区酒店增长速度差异明显,增速较快的区经历由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到闵行区再到浦东新区的变化过程,且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呈梯度递减,分布格局向相对分散的方向发展;品牌分布上,中端酒店分布辖区较少,经济型酒店则分布广泛.(3)扩散模式:2005—2008年,2009—2012年和2013—2016年3个阶段的扩散模式依次为点-轴迁移扩散模式、沿市内交通干线扩散模式和向主城区由郊县扩散模式.总体特征表现为以接触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为辅;借助电商平台,迅速扩张市场;扩大企业规模,发展多元品牌.  相似文献   

19.
陇东地区是甘肃的“粮仓”和林牧业基地,要使陇东农业生产登上新台阶,就有必要系统分析研究陇东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 一、自然条件是发展农林牧的基础 陇东地区,指甘肃平凉、庆阳两行政地区。绝大部分位于陇山(又称六盘山)之东。约在东经106°10'—108°50'与北纬34°54'—37°20'之间,东西宽近200公里,南北长约270公里,包括陇山之东的庆阳、正宁、合水、华池、环县、镇原、宁县、平凉、泾川、灵台、崇信、华亭,以及陇山之西的静宁、庄浪等共15个县(市)。土地总面积38273.4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45%。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蓄水必然会对大坝下游、地区江、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经济效应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选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Malmquist指数,根据长江荆南三口地区5个市州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荆南三口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剖析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三口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岳阳、益阳、荆州3市受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多年平均值较蓄水前分别下降了13.04%,20.37%和12.45%。(2)三口地区内部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水资源利用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宜昌、常德、岳阳、益阳和荆州,超效率DEA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239,1.212,1.046,0.808和0.604;良好的社会经济水平有利于该地区应对三峡水库蓄水产生的负面效应。(3)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是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调整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是在既定技术水平下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最直接手段。人均GDP和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而水资源总量的增加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