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利用~(14)CO_2作为示踪剂,研究7年生杨树与小麦间作时小麦的光合特性。随着林粮间作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变,间作小麦与大田小麦净光合效率差异增大,如灌浆期的间作小麦~(14)CO_2含量明显地低于同期大田小麦。小麦幼苗期喂饲~(14)CO_230分钟,植株内示踪碳至少可保持7周,而间作小麦~(14)CO_2含量大于大田小麦。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低温(4 ℃,3 d),干旱(0.4 mol·L-1 甘露醇和20%PEG-6000,3 d)和盐(0.2mol·L-1 NaCl,3d)胁迫对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生理生化指标可溶性糖 (WSS)、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小麦的WSS、Pro含量受低 温、干旱和盐胁迫的影响都很大,表现为极显著或显著升高,且半冬性小麦WSS、Pro含量增 高的幅度高于春性小麦和冬性小麦.各种小麦的丙二醛含量在各种胁迫下的增高幅度都比较小,且半冬性小麦的增高幅度低于春性和冬性小麦.总体来看,半冬性小麦的抗逆性强于春性小麦和冬性小麦.  相似文献   

3.
3.細鏈椹孢霉等与种皮內色素物質形成的关系根据我們过去的报导(30),白皮小麦和紅皮小麦在生物学上有不少显明的区别。例如:(1)白皮小麦比紅皮小麦的呼吸强度高,(2)白皮小麦比紅皮小麦适于曲霉和青霉等貯藏微生物的发生发展,以及(3)白皮小麦的外滲物質——可溶性糖,远高于紅皮小麦等。实际在同一仓庫条件下,同一含水量的红皮小麦比白皮小麦容易保管,久为我国劳动人民所熟知。就分布范圍来講,凡是栽培白皮小麦的地区,紅皮小麦多  相似文献   

4.
选择安徽省国营华阳河农场农科所小麦试验田,以皖江区域优势小麦品种镇麦6号为试验作物,选用2.5%的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咯菌腈)、25%的迈舒平悬浮种衣剂(噻虫·咯·霜灵)、3%的敌萎丹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6%的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戊唑醇)等4种小麦常用种衣剂为试验药剂,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小区小麦出苗率、四叶期小麦鲜(干)重、发病率、病情指数、小麦性状、产量等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25%的迈舒平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种进行处理较其它处理在提高小麦出苗率、预防小麦纹枯病以及提高产量性状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用南大8号与早熟1号小麦良种作为试验材料,以P~K、P~(Na)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主要测试工具,研究了冠醚(苯并-15-冠-5)对小麦离体根,整株小麦幼苗根和切去种子胚乳的小麦幼苗根运转无机金属离子(钾、钠)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冠醚(苯并—15—冠—5)在较低的浓度(1×10~(-3)M)下,对小麦离体根,整株小麦幼苗和切去种子胚乳小麦整株吸收钾离子有促进作用,而对钠离子的吸收无明显的影响。同时又发现冠醚对小麦幼苗的生长有所促进。随着在冠醚溶液里浸渍时间的延长,小麦幼苗在KCl溶液中生长高度、二叶数都有明显的增加。当将小麦幼苗根系浸渍在有色的冠醚[4—二甲氨基苯—1—偶氮(—4—苯并—15—冠—5)]溶液里半小时,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有色冠醚进入到小麦根系内部。综合上述的实验结果,初步讨沦了冠醚对小麦根系钾离子运转作用的二种可能性:即小麦根系通过冠醚的作用,改变了小麦根细胞膜的结构,增加了透性,促进钾离子的吸收或冠醚在较低浓度下,能提高小麦根系膜ATP酶的活力,从而促进离子在小麦根系运转。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00kev、200kev及20mev离子注入机,产生不同剂量的C~(1 )、N~(1 )、Fe~(1 )对春小麦品种“81529”及N~(7 )对“82579”进入注入实验,研究对小麦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离子同一剂量对小麦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不同;②同一离子随剂量的增加染色体畸变率呈上升趋势;③小麦剥皮后提高了离子注入的敏感性;④中能离子注入对小麦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更为明显;⑤Fe~(1 )离子注入可使小麦种子呼吸强度增强;⑥重离子N~(7 )注入对小麦可溶性蛋白质和过氧化物酶的影响效果随剂量的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青海省小麦条锈菌在小麦潜育期叶片菌源量,文中以小麦条锈菌延伸因子EF1为引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了小麦条锈菌潜育期菌源量检测体系。结果表明:(1)小麦条锈菌延伸因子EF1引物能从小麦叶片gDNA中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243 bp。(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是常规PCR灵敏度的100倍。(3)铭贤169叶片接种小麦条锈菌后第1天到第8天均检测到条锈菌,且菌源量随着天数的变化呈指数型增长趋势。本研究建立的检测体系可检测到小麦条锈菌在小麦潜育期叶片菌源量,为早期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7号(27号)"和"陇春30号(30号)"为研究材料,分析过氧化氢酶(CAT)和二苯基氯化碘盐(DPI)对NaCl胁迫下小麦叶片渗透性调节和抗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诱导两种小麦叶中w(脯氨酸)、ρ(可溶性糖)、w(可溶性蛋白)和c(丙二醛)均增加, CAT的加入减少了盐诱导的27号ρ(可溶性糖)及30号w(脯氨酸)和w(可溶性蛋白)的积累, DPI提高了两种小麦w(脯氨酸)、ρ(可溶性糖)和c(丙二醛),降低了w(可溶性蛋白).盐处理导致小麦27号c(O2·-)、w(H2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降低,使c (·OH)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高;小麦30号c(O2·-)、c (·OH)及APX活性增高, CAT和POD活性减弱.与单独盐处理相比,外源CAT使盐处理下两种小麦w(H2O2)降低,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27号APX和30号CAT活性增强; NaCl+DPI处理导致两种小麦w(H2O2)及27号APX活性降低,两种小麦c(O2·-)及POD和GR活性均增高, 30号小麦SOD与APX活性变化与27号相反.表明盐胁迫提高了两种小麦叶中渗透性调节物w(脯氨酸)、ρ(可溶性糖)和w(可溶性蛋白),导致不同的抗氧化反应,可能与胞间H2O2及质膜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O2·-的产生有关,因为胞间H2O2的清除和NADPH氧化酶活性的抑制改变了盐诱导两种小麦的渗透性调节和抗氧化反应,且二者的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幼根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氯苯(1%,2%,3%,4%,5%)对小麦幼根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及活性炭对小麦幼根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氯苯造成了小麦幼根生物量(根长、鲜重和干重)的下降,同时升高了小麦幼根细胞死亡水平、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活性氧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表明氯苯对小麦幼根造成生长抑制,增加了氧化压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Vc)浸种对200 mg/L铅(Pb)胁迫下小麦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8×10-4mol/L Vc能显著提高Pb2 胁迫下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增加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少丙二醛(MDA)含量,减少细胞膜透性从而缓解铅毒害。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不同小麦品种(系)间抗性淀粉含量差异的原因,本试验利用q RT-PCR技术研究了抗性淀粉含量高和抗性淀粉含量低的小麦品种(系)淀粉合成关键基因SBEⅡa表达差异。根据Genebank中公布的小麦SBEⅡa基因启动子(AY357072.1)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SBEⅡa基因启动子,利用Clustal.W对测序结果比对分析,利用数据库PLACE和Plant CARE对启动子序列中各特征元件进行预测,以发掘影响SBEⅡa基因表达量的重要作用元件的等位变异位点。结果显示:抗性淀粉含量高的小麦品种(系)中SBEⅡa基因的表达量低于抗性淀粉含量低的品种(系)。克隆了10个抗性淀粉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系)SBEⅡa基因编码区上游2896 bp序列,10个小麦品种(系)SBEⅡa基因启动子序列相似性达到了99.92%,抗性淀粉含量高和抗性淀粉含量低的小麦品种(系)SBEⅡa基因启动子序列间无规律性差异。推测,SBEⅡa基因启动子可能不是造成SBEⅡa基因表达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固氮菌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大力推广生物菌肥。研究以小麦品种晋麦47为试验材料,研究固氮菌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固氮菌肥拌种+喷施固氮菌肥+施用化肥;处理(2)喷施固氮菌肥+化肥配施;处理(3)固氮菌肥拌种;处理(4)喷等量清水作为空白(对照)。收获期调查株高、分蘖数、穗长、穗重、单株产量、百粒重、小区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使用菌肥后能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效果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菌肥对小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以固氮菌肥拌种+喷施固氮菌肥+施用化肥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偃麦草属(Elytrigia Desv)是与小麦亲缘关系较近的一个属,是小麦巨大的基因交流资源.长穗偃麦草(E.elongata,2n=14EE)具有普通小麦缺少的许多优良性状,可以通过远缘杂交等方法转移到栽培小麦品种中.利用杀配子染色体的杀配子效应、利用中国春-柱穗山羊草(Ae.cylindrical-2c)二体附加...  相似文献   

14.
选用100条ISSR引物对多年生簇毛麦(Dasypyrum breviaristatum)、不同居群的二倍体簇毛麦(D.villosum)、小麦多年生簇毛麦部分双二倍体(TDH-2)、二粒小麦多年生簇毛麦双二倍体(TDB-3)、硬粒小麦二倍体簇毛麦双二倍体(ABV)和6份小麦进行PCR分析.结果发现引物ISSR808和ISSR811均可以在含簇毛麦染色质材料中扩增出1条约900 bp的特异DNA带,而对照组小麦则没有相应带纹.对这两个特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发现其长度分别为860 bp和898 bp, 分别被命名为ISSR808860和ISSR811898.序列比对结果显示(1)ISSR808860与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和大麦(Hordeum vulgare)基因组LTR反转录转座子部分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83%和81%(2)ISSR811898与普通小麦(riticum aestivum)Wknox1d基因的部分内含子序列具有88%的同源性.利用中国春簇毛麦附加系(CSDA1V-CADA7V)分别将ISSR808860定位在3V和4V染色体上, 将ISSR811898 定位4V染色体上.用ISSR808和ISSR811对多年生簇毛麦的大量衍生后代进行PCR分析,结果表明ISSR808860和ISSR811898可以作为检测簇毛麦3V和4V染色体的分子标记应用到辅助小麦育种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为高抗性淀粉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抗性淀粉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M344和抗性淀粉含量较低的小麦品种武春3号重组自交得到F2∶3家系,对F2∶3家系抗性淀粉含量与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膨胀势进行了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分析了小麦抗性淀粉与其它淀粉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抗性淀粉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18,P≤0.01),通径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对小麦抗性淀粉含量存在正向影响,直接通径系数达0.169;小麦抗性淀粉含量与总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151,P≤0.05),但与膨胀势间呈不显著负相关(r=-0.57)。小麦抗性淀粉含量(Y)与总淀粉含量(X1)、直链淀粉含量(X2)及膨胀势(X3)间的回归方程为Y=0.289+0.007X1+0.037X2-0.033X3,该方程可解释抗性淀粉7%的表型变异,说明抗性淀粉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最密切,其次为总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6.
用乳熟期的黑小麦草、小麦及黑麦草调制了青贮,每种草都有添加乳酸菌(LAB)、纤维素酶(CEL)、乳酸菌 纤维素酶(MIX)和对照(CON)4种处理,常温下贮存49天开封后,测定了青贮的细脓壁成分(OCW—总纤维、Ob—低消化性纤维、Oa—高消化性纤维)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添加CEL和MIX使所有青贮的OCW、Ob含量和黑小麦草青贮的Oa含量减少,添加CEL使小麦青贮的IVDMD提高;黑小麦草青贮的OCW和Ob含量高于小麦青贮低于黑麦草青贮,Oa含量低于其他两种青贮,IVDMD低于小麦青贮,极显著地高于黑麦草青贮.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木霉菌拌种对冬小麦生长和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选取小麦种植后180 d的根际土壤,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分析了4株木霉菌拌种对小麦根际土壤中的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通过qPCR检测了根际土壤中真菌的绝对含量。结果表明:木霉菌拌种处理后降低了小麦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丰度,同时发现小麦产量与小麦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均匀度(香农指数)和丰富度(OTUs数)呈反比,而与群落的优势度(辛普森指数)呈正比;通过田间病害调查和测产,结果显示,与未拌种处理相比木霉菌拌种降低了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引起的白穗率,其中哈茨木霉LTR-2和QT21990防效可达60% 以上,增产7.42%和6.94%(P<0.05)。  相似文献   

18.
采用基因组微卫星SSR和EST-SSR分子标记,对28份普通小麦(Triticum vulgare)、13份斯卑尔脱小麦(T. spelta)和11份密穗小麦(T. compactum)群体内(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小麦群体内的多态性最高,斯卑尔脱小麦次之,密穗小麦最小.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型材料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高于群体内的平均值,且在A,B和D三个染色体组上也具有相同的趋势.由于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一代育性正常,所以可望用来扩大小麦育种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特别是丰富D染色体组上的遗传变异.与斯卑尔脱小麦相比,普通小麦和密穗小麦之间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小,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更近的亲缘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对六倍体小麦的起源和演化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还发现,虽然EST-SSR揭示出的多态性低于基因组SSR,但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差异.由于EST-SSR标记是对基因组转录区域变异的直接评价,有可能与形态或生理生化特征联系起来.因此,EST-SSR标记是进行小麦遗传差异研究的一种理想标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外源Ca~(2+)和NO缓解小麦幼苗盐害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豫麦49"幼苗为材料,利用CaCl2与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处理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研究Ca2+ 和NO缓解NaCl胁迫对小麦生长抑制的机理.结果显示:NaCl胁迫下,外施10 mmol·L-1 CaCl2可很好地抑制小麦茎叶电导率升高及根中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含量上升,并能促进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及根部脯氨酸(proline, Pro)的积累,从而缓解盐伤害;50 μmol·L-1 SNP处理可获得与CaCl2处理相似的结果.CaCl2与 SNP共同处理可明显增强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根部Pro积累,提高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等缓解盐胁迫,但50 μmol·L-1 SNP与1 mmol·L-1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ethyleneglycol bis(2-aminoethyl ether)tetraacetic acid,EGTA]同时处理则部分地抑制SNP对盐害的缓解作用.推测,NO可能主要通过激活小麦根部细胞质膜Ca2+ 通道促进Ca2+ 的吸收,改变胞内Ca2+ 浓度来发挥其对NaCl胁迫伤害的缓解作用.2+ 和NO缓解NaCl胁迫对小麦生长抑制的机理.结果显示:NaCl胁迫下,外施10 mmol·L-1 CaCl2可很好地抑制小麦茎叶电导率升高及根中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含量上升,并能促进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及根部脯氨酸(proline, Pro)的积累,从而缓解盐伤害;50 μmol·L-1 SNP处理可获得与CaCl2处理相似的结果.CaCl2与 SNP共同处理可明显增强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根部Pro积累,提高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等缓解盐胁迫,但50 μmol·L-1 SNP与1 mmol·L-1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ethyleneglycol bis(2-aminoethyl ether)tetraacetic acid,EGTA]同时处理则部分地抑制SNP对盐害的缓解作用.推测,NO可能主要通过激活小麦根部细胞质膜Ca2+ 通道促进Ca2+ 的吸收,改变胞内Ca2+ 浓度来发挥其对NaCl胁迫伤害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麦纹枯病有两个明显的发生与流行时期:(1)小麦出苗到返青期;(2)小麦植株拔出第三个茎节(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到成熟。返青后地上部症状消失,出现发病停滞期。病害的消长与小麦生育有密切关系。 施肥种类、小麦密度、降雨、土壤水分、日照等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与流行程度。施入氮肥、油饼肥及大量农家有机肥料,密植等使植株生长茂密,发病重。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成株期降雨量多、雨日多、日照少,是加重纹枯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