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永年 《科技潮》2010,(5):40-43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让大家感到非常沉痛,因为它带来很大的损失和伤亡。现阶段,人类对地震应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非常肤浅,要想取得防震减灾的实效,我们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其中有一点就是要广泛普及地震知识。  相似文献   

2.
赵航 《科技潮》1998,(2):43-43
近年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地震,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我们无法避免这一自然现象,但可以减少它所带来的灾难。日本人川田嘉男发明了"FM 地震预测法",使我们得以于地震发生前三天预测到它。日本山梨县的八岳南麓天文台,台长川田嘉男,最近开发出一种"FM电波地震预测法"。该预测法对3级(Magnitlde 震级)以上的地震,可以提前1周预测震源(直径约250公里以内),提前3日预测出发生日期(误差仅1日左右)及规模(M±0.5)。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记者曾对1996年发生在日本的多次地震与用"FM 电波地震预测法"得出的预报进行了比较,结果竟惊人地对应,作为发现者的川田嘉男也因此  相似文献   

3.
钢筋砼结构房屋的建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展的见证。它不仅创新了人类居住的时代气息.还增强了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破坏的防御能力。在近代的建筑史中,它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诉说着建筑抗震的诚信程度的功与过.揭示了那些与地震抗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的钢筋  相似文献   

4.
穆光宗 《世界知识》2008,(12):12-12
汶川地震灾难使我们重新认识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生态体系中存在着至少三类人类居住区,即人类居住环境适宜区、人类居住环境危险区和人类居住环境不适宜区。人口的合理分布必须考虑到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智建  石延明 《科技资讯》2009,(12):103-103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去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6.
1991年底,我校研制的叠层橡胶隔震器在国内首次试验成功.人类在战胜地震的研究中,传统的思想是加固建筑物以达到抗震的效果.我校研制的叠层橡胶隔震器则是将建筑物与地壳之间隔上一种特殊材料,它由橡胶和钢板层层相叠,经硫化处理成一个整体,这种设施用于房屋的基础施工将可以消耗地震波,减少或消除地震对建筑物的响制.有了它,建筑物无异于穿上一双保护鞋,便可安然无恙了.  相似文献   

7.
地震,这令人恐怖的毁灭性的灾难,它是古往今来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天灾中损失最大的灾害。达尔文曾这样描绘地震灾难:"……人类无数时间和劳动所建树的成绩,只在一分钟内就被毁灭了;可是,我对受难者的同情,比另外一种感觉似乎要淡薄些,就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汶川地震所带来的阴影仍然在我们的脑中挥之不去,而其带给我们的伤痛也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对于这场在无预警状况下发生的浩劫,我们感到研究地震的预测预报,对我们人类进行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就地震预测的方法进行一番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地震改变的可不仅仅是地面景观。还影响了政治,宗教、建筑形式和流行观念。地震一直笼罩在神秘中,它可能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发生。人们对地震的解释也弥漫着神话色彩,古希腊人认为地震是海神波塞冬震怒的标志,犹太——基督教传统认为地震是上帝对个人或者人类集体罪孽的惩罚。有些文明不把地震当做某种谴责而是某种  相似文献   

10.
海啸是出没在海上的恶魔,是死神从大海里伸出的手臂!它发起狂来,能卷起10米多高的水墙,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扑向沿海的人类家园。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发生9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浪高达23.6米!无数房屋被它摧毁,万千生命被它夺去。大地犹如死神抚摸过一般,遍野狼藉……难道,当海啸的魔爪扑来时,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No!如今就有一样东西很神奇,它叫海啸预警系统——它会跑在海啸的前面告诉你,海啸来啦,赶快撤离!  相似文献   

11.
地震的发生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目前地震学只是一门观测科学,我们只能加强观测,通过各种经验方法来进行预测,确定重点监测区.由于地震学异常与地震之间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通常一种地震学指标在一次地震中出现,而在另外的地震中不出现或不明显,因此,单一使用某一个地震学指标的预报方法就表现出它的局限性.而如何解决预测结论的权值以及各指标组合时相互间的非线性联系对最终预测结论产生影响就成为难题,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较好的方法.它通过分析各个指标,建立其内在联系,并根据这种联系对目标进行预测,能有效地避免了采用单一指标进行预测的片面性,大大提高了预测的精度.本文就BP神经网络算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它的出现夺走了我们的亲人,破坏了我们的家园,使我们流离失所。地震这种灾害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破坏程度。其中,建设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的建筑物,能够降低地震的破坏程度。本文就基于抗震因素思考建筑的选型设计思路这一课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抗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据统计,地球平均每年发生地震约5百万次。可见地震是一种很平常的自然地质现象,只不过99%以上的地震因震动微弱,除了地震仪能测出外,人一般感觉不到罢了。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平均有1千次左右。7级及7级以上的大地震虽较为罕见,但它能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所以对地震的预测,早就引起了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发生频率高,对人类生活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文章在介绍地震成因、类型、分布规律的同时,强调了地震预报工作的重要性和主要预报方法,并对抗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8.7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文从这场人间惨剧出发,根据闽台独特的地理构造、地震活动与海啸之间的关联性和地震科技现状,强调了携手建立"海峡两岸地震海啸预警联合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6.
土壤是三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来源。虽然土壤远在人类出现以前就一直排放着这些气体,但人类的实践活动.诸如森林的清除和农业耕作就大大地加快了它们的释放速度——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如果我们懂得温室效应,并且判定我们已经对它做了什么.那我们就有必要更多地知道人类的活动是怎样对土壤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地震与旅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和性质是有根本区别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旅游则是人类的一种游憩与康乐的地域活动。然而,就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来说,它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其实,旅游资源,包罗万象。地震灾害直接危害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人们目前还不可能采取科学技术手段来加以消除。探索与予报地震的发生和予防,以减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又是地震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但对于地震这种巨大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宏观性的众多的地震遗迹,如能加以保存和研究,这对于研究社  相似文献   

18.
可怕的断层     
地球以一种恶劣的方式让人类想到它的痛苦。1月7日清晨发生在日本神户的地震,摧毁了这座城市并夺去三千多人的生命——太可怕了,而且离洛杉矶地震才一年。这是一次致命的提醒。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下一次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爆发,要预告它地震学家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则用科学的眼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席卷东南亚、南亚、非洲12国,波及印度洋东、北、西侧海岸。截至发稿时,此次海啸已造成二十多万人死亡,同时也给人类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大劫难。海啸的破坏力不言而喻。那么,什么是海啸?它是怎样形成的?目前我们该如何才能将海啸对人类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呢?海啸,也叫“津波”、“津浪”,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所激起的灾难性巨浪。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海底地质基础出现垂直断层、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