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意思相同使用不尽一样的两个词“かならず”和“きつと”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明确了二者意义相同可以互换使用的条件,以及二者意义相同但是不能相互交换使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2.
芜崧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3):5-9
本文从字词语义古今传承的角度理清了“淘1”与“掏”的语义,修正并完善了“淘1”的义项③;辨析了“淘1”与“掏”的异同;分析了这两个词的注释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方案;最后替现代语文辞书重新构拟了这两个词的注释。 相似文献
3.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3)
本文从字词语义古今传承的角度理清了淘1与掏的语义,修正并完善了淘1的义项③;辨析了淘1与掏的异同;分析了这两个词的注释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方案;最后替现代语文辞书重新构拟了这两个词的注释。 相似文献
4.
马洁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7,10(4):32-34
中国最早的新闻公报,产生于唐朝,称为“朝报”。随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产生了“邸报”,“朝报”由中央政府颁布,“邸报”则是各地进奏官向所在地区节度史的汇报材料。至宋朝“朝报”和“邸报”均根据中央政府审定的内容传报,并由进奏院抄传四方,但二者仍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日语格助词“の”与汉语结构助词“的”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及差异,从而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严英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5)
本文阐述了"仁爱"与"兼爱"的内涵,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之处。我认为,"兼爱"论的本质意蕴是要求一种平等互爱的社会关系,这种追求高尚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美好愿望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总之,墨家的"兼爱"论对儒家的挑战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的对话过程中都避免用"死"这个字眼,这是两种语言的礼貌说法。在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场合,代替"死"字用怎样的间接表达呢?二者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文章首先对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间接表达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间接表达的异同,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间接表达。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读”、“说”、“写”、“听”、“评”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教学建议,旨在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使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不再成为学生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书籍、报刊、杂志等出版物和电视及网络上错别字和病句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特别是现代汉语的三个虚字"的"、"地"、"得"混淆着用的文章比比皆是,本文就"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1.
“白骨精”、“北夫荒”、“蛋白质”是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背景下,利用缩略法创造的新词。从词语修辞的角度来看,起初的引号表示特定的含义。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逐渐为受众所接受和理解时,表示特定意义的引号就逐渐失去了标志功能,它们的意义就会逐渐固化为一个新的义项。这在词汇学上称为“词义异变”。当然,这些流行新语也需要语言的使用者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欧阳健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5):118-119
格助词“に、で、”都可表地点场所,但接续方法及意义不尽相同.“に”主要表示状态、动作的存在点、作用点,表存在性语义特征,具有静态性、结果性、描写性特点,与此对应,其后续的动词多是具有存在性语义特征的动词.而“で”主要强调动作进行的场所,表动作性语义特征,具有动态性(动作性)和非固定性特点,与此对应,其后续的动词多是具有动作性语义特征的动词. 相似文献
13.
王作新;王野飞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9,(Z2):124-126
关于"籭""簁"与"篩"三个字之间关系,古今诸家或以为"簁"与"篩"是异体字(或古今字、正俗字),或以为"籭"与"篩"是异体字,或以为"籭"与"簁"是异体字。这种情况是杂糅古今字义造成的。我们认为"籭"与"篩"是异体字;"簁"本指筐篓一类的东西,后世借用来表示"籭"(或"篩")。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对英汉明喻的结构作了分析,并阐述了对明喻喻体处理的四种方法即直译法、套译法、意译法、优化法以及英、汉明喻翻译的异同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浙学”的东西异同及其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1-67
自朱熹针对南宋浙东事功学派而提出“浙学”一词后,“浙学”即有“浙东之学”与“浙西之学”之分。然浙西自古以来就与苏南难分你我,故后世以吴、会(稽)或吴、越分称浙西与浙东。由于吴地属于浙江的太少,更由于江苏的吴地太过显耀,于是浙江向来以越自称。在吴文化的强势渗透下,“浙学”表现出了“东”强“西”弱的特点。浙东地区多山,宗族组织完备,故有敦朴淳善、嗜古笃行之民风;浙西商品经济发达,政治权利深透,故有繁丽奢靡、浮竞淫侈之民风。由于文化性格上的差异,浙之东西的文人雅士彼此瞧不起。改革开放后,当不便的交通条件和地理隔阂逐渐消除后,浙东人在其特有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很快便显示出了明显的后发优势。然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中,宁绍地区有向“大浙西”靠拢的趋向,而温台地区则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浙东”风格。两者相较,似乎宁绍地区更能适应“一体化”的挑战,而温台地区则有被边缘化甚至落伍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18.
颜色词因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而言,颜色词所蕴涵的寓意不尽相同。本文分析了颜色词"红"在汉法两种语言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力图更好地促进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趋"、"趣"上古本为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不同于一般认为的趣趋为通假字。发展到唐代,表示快走、趋向意义的用"趋",表示意趣、志趣的用"趣"。它们各自分担了几个义位,成了不同的词。礼节性快走义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消失,快速、使快的意义为别的词语替代了。考察"趋"、"趣"义位之间的关系,除了常说的隐喻、转喻,还有因语法组合而给词增加了新的概念要素;考察以快速义的"趋"、"趣"为中心的词汇系统,有标记的不自然的用法被无标记的自然的用法覆盖而被替换掉;词语读音相近或相同,意义用法相同或一个能包含另一个,词语之间就会发生整合,保留最典型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