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生存发展遭遇了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科技期刊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分析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及目前融合背景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传统科技期刊应坚持以高质量的内容为根本,改变传统科技期刊落后陈旧的编辑发行观念,加强人才建设,掌握媒体融合最新技术,积极开发出更新更多的赢利模式,实现媒介间的高度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发展有助于增强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王晔 《天津科技》2022,(4):71-73,77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做优做强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办刊人积极思考的问题.为此,根据编辑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包括一流的编委团队和敬业有责任心的编辑团队,培养良好的服务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探索应用新媒体.  相似文献   

3.
以《今日科技》为例,分析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如何融合宣传和研究更好发挥工作指导性的经验体会和具体路径.文中结合办刊实践强调了在方式方法上融合宣传与研究对更好发挥期刊指导性的显著作用,对如何在条件资源上融合宣传与研究推进科技期刊改革发展进行了研讨、思考和谋划.  相似文献   

4.
2014年11月11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组织、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承办的"第五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中宣部出版局和教育部科技司领导出席颁奖大会。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每两年评审一次。经过评委会评审并经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第五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这是自2006年获奖以来连续5届获此殊荣。近年来,在学校党政领导和编委会各位编委的关心支持下,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报杂志社将继续坚持优良的办刊传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合肥工业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省域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介绍媒体融合对科技期刊发展的机遇与影响,国内外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发展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一些优秀的专业期刊集群平台进行经验借鉴,提出了集数字化采编、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展示交流于一身的省域科技期刊集群平台模式.分析了省域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在数字出版的基础上,省域科技期刊集群平台有利于整合出版资源,加快多媒体开发,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出版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化出版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影响下,网络环境下"发表"的概念、传播渠道、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信息化时代,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该如何革新?拟从编辑人员网络能力的培养,高校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出版者如何发掘运用各种自媒体推广营销评价期刊,推动科技期刊论文传播,扩大影响力,满足科研成果传播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革新,我国科技期刊正处于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未来发展之路面临诸多挑战。从科学技术发展对媒体的影响、科技期刊本质属性、读者阅读习惯转变3方面论述了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从观念融合、技术融合、机制融合3方面分析了科技期刊融合发展路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以内容为核心要素,不断丰富内容创新;以人才为发展根本,不断建设人才队伍;以服务为生存之道,不断提升服务质量3方面提出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唯有创新方可生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与数年前相比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从内容到发行,从广告再到运营,传统纸刊均面临严峻的挑战。挑战伴随着机遇,科技期刊从业者亟待竭力创新,与时俱进。以《中国肿瘤临床》期刊为例,从刊网融合出版传播的实践出发进行分析,旨在为科技期刊刊网融合发展之路积累经验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提高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传播效率和社会影响力,是科技期刊编辑共同的"中国梦"。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实际意义、学术意义探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价值;科技期刊编辑的岗位职责、职业梦想和职业操守,是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保障;科技期刊的平台化和方阵化,是提高学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成长路径,表征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指出坚定信念、理清思路、合作创新、壮大队伍,是科技期刊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新为军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转型挑战,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军校科技期刊作为展示军队科研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既要适应军队改革需求,又要在数字化生存的大背景下保持竞争力,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难题。通过分析当前军校科技期刊运用新媒体面临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媒体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丁燕 《天津科技》2022,(12):77-79
科技期刊是传播学术信息、展示学术成果的技术性期刊,相比于大众期刊,其专业性和特殊性更强。在媒体融合时代,国家对科技期刊建设愈加重视,科技期刊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同时对科技期刊本身及编辑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通过分析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针对中文科技期刊现存的问题进行剖析,从集约化、数字化、新媒体、专业化编辑及优质稿源诸多方面归纳提出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影响力提升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从改革办刊模式、树立"精品"意识、加强期刊宣传、促进期刊上网、开展多种经营等方面提出了科技期刊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科技期刊数量庞大,但由于中医药学科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国际学术影响力不足。从中医药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和参考文献中英文对照,文章DOI检索服务,文章作者、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期刊出版的时效性,国际主流投审稿平台,期刊网站的英文频道和"跨平台相关文章推荐服务",期刊新媒体推广平台的建立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化的途径,为争创世界一流中医药期刊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含量是编辑在工作中的劳动量,通过研究编辑含量与科技期刊办刊水平关系,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加大科技期刊工作中的编辑含量,即加大选题策划环节、编辑加工和校对和版面设计中的编辑含量的重要性和方法。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增加期刊工作中编辑含量是提升科技期刊办刊质量,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生存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科技期刊集约化办刊的意义及主要特征,探讨了高校科技期刊集约化办刊的方式,以期为公益二类的高校科技期刊集约化办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知识急剧增长,作为传播和发布学术和科研成果的载体——科技期刊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求生存、求发展,如何提高科技期刊自身的声誉是每一个编辑部所关注的问题。从办刊宗旨和指导思想、稿源的质量、办刊人员的服务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科技期刊声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晓露 《科技资讯》2024,(3):175-178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渐普及,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被打破了,图书信息以新媒体的形式逐渐占领人们的生活,并呈现媒体融合的传播特点。在此背景下,论述了媒体融合对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阐述采用媒体融合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的作用和意义,最后以广州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为例,为图书馆长远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移动App等应用程序,正逐渐改变着科技期刊的运营和发展模式。在近几年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现,并非移动新媒体的所有特点都适用于科技期刊。深入分析微博、微信和移动App这3种主流移动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发现科技期刊自身需要利用微信凝聚读者、作者、编委、审稿专家群体,利用微博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移动App树立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有的放矢进行多媒体手段融合,进一步发展成为精品期刊。  相似文献   

19.
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业务模式,加快线上平台的建设,将自媒体服务结合到常规工作和趣味性读者服务中来,建立全新的品牌形象。该文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微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统计,列举微服务的网络影响力指标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列举国内多家公共图书馆成功举办的自媒体读者服务项目,从而提出公共图书馆自媒体服务创新升级的可行性建议,提出了加入"掌上国图"资源共享平台、引入短视频及直播来吸引读者,通过自媒体平台打造全新的公共图书馆形象。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内高校科技期刊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高科科技期刊的办刊模式,运行效果及其特点,阐述了高校学报应打破旧的办刊模式,跨出校门,打破地域界限,实行联合办刊,组建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集团,走有中国特色的集约经营之路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