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吕游 《安徽科技》2021,(11):26-28
科技馆是科普常设阵地,公众对科技馆的体验效果直接反映了科技馆科普效果.本文以广西科技馆的科普效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了解、现场体验、数据分析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广西科技馆的科普效果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展品的体验感、扩大科技馆受众面、建设多主题科技场馆、加强与区外科技馆合作等提升科技馆科普效果的具体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11月6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技馆和兵团科协承办的"中国流动科技馆"兵团巡展在143团第一中学启动。这项活动让该团的青少年们"零距离"感受科技奥秘。此次"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走进143团一中,为该团的公众提供了更多参与科普的机会,让不曾走进科技馆、对科技馆满怀期待的公众和青少年得偿所愿。同时,也将有效弥补团场科普资源短缺、科普阵地薄弱的现状,为更多的公众参与科普、学习科技、体验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5月9日上午,中国流动科技馆吴堡县巡展活动在吴堡县正式启动,给广大群众和学生们带来了丰盛的"科技大餐"。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走进吴堡县,有效弥补了全县科普资源短缺、科普阵地薄弱的不足,为更多公众参与科普、学习科技知识、感受科技魅力、体验科技便利搭建平台,从而为全县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全民  相似文献   

4.
科技馆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展览及科技培训等科普教育活动的社会科普宣传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向公众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2006,(10):43-43
石景山区科技馆于1992年建馆,是一所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培训等科普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综合性场馆。建馆以来始终坚持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  相似文献   

6.
正为进一步发挥科普教育平台作用,丰富毕节市人民春节期间精神文化生活,大力促进我市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毕节市科协于2018年2月16日~22日在毕节科技馆启动了"科普之翼放飞梦想"——科技进万家惠民活动。活动期间,毕节科技馆推出多种形式迎新春。除六个常设展厅外,其余的均对公众免费开放外,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法治宣传教育,举办毕节市科技创新人物展及科  相似文献   

7.
科技馆是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构成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展教功能就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科技馆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观展需求,许多有价值的科技无法充分展示,也不利于科技馆的发展及科技的传承。将基于互动展示角度来分析当前如果提升科技馆的展教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0 引言科技体育活动在我国已经有60多年历史,在提高公众科技素养,特别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体育活动寓教于乐,科学性和操作性强,深受公众喜爱,是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非常适合在科技馆开展。广东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是广东省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大型综合性科普场馆,具有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学术交流和  相似文献   

9.
国家文化建设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科技馆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科技馆参与文化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其创新发展。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结合其"岭南科技纵横展览"的策划和设计,提出科技馆可以通过创新科普教育理念、鼓励科普展览设计创新、将地域文化中的科技内容转化为科普展教资源等途径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这是当前科技馆体系实现创新发展的前瞻性思路和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0.
<正>自2006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在全国层面推进"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以来,各类科普场馆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科普机构逐步建立了校内外科学教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促进了校外科技活动与校内科学教育有效衔接,以科普场馆为代表的科普基础设施正在成为社会非正规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如何创新和提升科技馆与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以下简称"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模式,包括如何以科技馆为主体和枢纽开展活动,如何持续开发和应用非正规科技教育资源,如何跨部门  相似文献   

11.
《科技馆》2008,(3)
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工程项目开工典礼于2008年7月2日在太原市举行。副省长张建民出席并讲话。 山西省科技馆是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的专门场所,是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科普基础设施,对于弘场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科技馆,既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又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和品位,更使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由此步入科学的殿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科技馆是一座具有现代意义的综合性多功能科普教育活动场馆。馆内布设以“人类·探索·创新”为主题的400多件展品。科技馆同时具备学术交流、科普报告、天象观察等内容和功能,是全省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明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目前VR(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且在部分领域已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将VR技术与科技馆科学普及展示相结合,可以提高科技馆的科普趣味性、公众体验感,其展示形式多样化。本文以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基于云的虚拟互动科技馆及应用示范》中"红外侦查"展项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将VR技术与科技馆科普展项相结合。VR技术作为重要手段实施"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以超现实沉浸、自然人机交互和跨时空创想为理念,建设实体VR科技馆、流动VR科技馆以及在线VR科技馆等。使公众能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互动体验,突破科普的时空局限,充分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正在象征着科学技术不断攀升的螺旋收阶式造型建筑内,陈列着400余件(套)具有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展品展项——这里是集展览、培训、实验、影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场所,是对外进行科普宣传、开展科技教育的新型教学基地,是展示现代科技、推动科技创新、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座综合性、现代化、具有地方特色的省级科技馆——贵州科技馆。贵州科技馆总建筑面积14805平方米,其中展览教育功能区占8040平  相似文献   

15.
朱建民 《科技馆》2004,(4):23-24
临时科普展览是科技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各地科技馆都十分注重临时展览,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临时展览是科技馆常设科普展览的延伸和补充,通过举办各类的临时展览,使公众接受新的科技文化信息,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219家免费开放科技馆的互联网平台信息、科技馆年度统计资料和第三方网站评论数据,结合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依据科学传播五要素模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可视化等技术,开展科技馆科普影响力现状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探究了中国公众的科普爱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众对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的兴趣度较高,且乐于接受以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官网为主的新媒体科普方式;科技馆的展示环境、内容和服务等软硬件设施是公众关注的重点;女性对科技馆的关注度和表达意愿明显高于男性;重大政策发布时间节点前后公众前往科技馆参观的意愿较强,可认为政策是影响免费开放科技馆即时性传播效果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17.
宋颖  张梅萍 《科技馆》2005,(2):19-21
临沂市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科协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普工作中的窗口和阵地作用,以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协会为载体,面向广大公众和青少年学生,举办科普展览、青少年科技活动、科普培训等活动,努力推进城市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理念是创造的基石,理念决定了科技馆在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理念体现了科技馆建设者所要向公众传达的科学思想、科学内容和科学精神.目前国内科技馆普遍存在着以“物”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导致展品雷同、众馆一面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普展教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该文通过对科技馆建设模式及理念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科技馆建设理念存在的问题,提出科技馆建设要善于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新理念,做好前期的基础调研和策划工作,科学定位,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建设理念、自下而上的展览模式、课题中心模式等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蔡源 《科技资讯》2010,(34):226-226
":科普剧"、"科技馆进校园"、"电教化的科普讲座"等科技馆教育项目的出现,为科技馆的科学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的特点出发分析,归纳出目前科技馆教育项目开发的侧重方向,从而总结出一套有的放矢的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文军 《科技馆》2005,(4):29-29
陕西科技馆联合四川某科普单位,举办了以“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大型科普展览,掀起了陕西公众对科普知识学习的新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