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估了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可持续创新效率,进而通过Tobit回归研究了中国区域可持续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可持续创新效率整体偏低,但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区域间的效率值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因素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创新效率影响的显著性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区域创新系统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刘美艳  吕微 《河南科学》2023,(10):1508-1513
以中部和东部地区的16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研究评估了2012—2021年期间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并分析了中部和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发展不稳定且存在显著地区差异.整体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呈负相关,而农村劳动力素质、市场化程度、政府支持力度和产业现代化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呈正相关,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不包含西藏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建立滞后1期的随机效应面板模型,研究不完全汇率传递的区域差异性,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即本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东部地区的汇率传递效应明显弱于中部、西部地区,这使得货币政策在东部地区更为有效。我国应实施更多稳定高效的货币政策,以稳定通货膨胀;应着重稳定国内物价水平,为更灵活的汇率制度提供施展空间;中、西部地区可借鉴东部地区的模式,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孟洋  王乐 《科技信息》2013,(8):124-125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落后地区大,而落后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成立,即经济发展水平顺着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逐渐降低,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东、中部地区的态势,并为我国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技园作为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高校提供的科研人才及成果等多种创新资源,这些资源也是大学科技园得以顺利开展孵化活动的基础条件.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依托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三阶段超效率DEA模型和熵值法分别评价2014年—2018年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和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运用混合回归模型探究高校的技术创新溢出对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及空间异地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1) 研究期内,仅东部地区的孵化效率一直大于1,实现了DEA有效,北京、江苏和广东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也实现了DEA有效,多数省份的孵化效率偏低,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高效率区主要由东部沿海、中部少数省份组成,东北三省和中部多数省份多位于中效率区,低效率区大都由西部省份组成.2) 各省级区域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似的特征,北京、江苏和上海的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一直处于较高等级,大部分省区市高校的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呈现先稳步增长,后有所下降的趋势;整体来看,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3) 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对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大学科技园空间扩张分析结果表明,依托较高技术创新溢出能力高校的大学科技园,更容易实现辐射异地发展,助力科技园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东部地区为入口,按照国家实施东部沿海开发、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政策,先后阐述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及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区差异的视角探究企业面临的综合税收负担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以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究企业税负的空间差异、剖析分解差异来源以及考察不同地区税负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方向。研究发现:我国A股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在逐年提升的同时,东部与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差异不断缩小,而西部地区内部空间差异存在扩大趋势;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差距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差异以及超变密度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且区域间与区域交叉重叠部分对于技术创新效率影响逐渐加大;企业综合税收负担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对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而言,税收负担提高将更加明显地抑制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一致。  相似文献   

8.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耦合性研究,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进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SER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选取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SER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处于整体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各省市分布不均.东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江苏耦合协调发展度最高,贵州耦合协调度最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保持平稳,上海、重庆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邢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发展现状,综合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传统因素等,同时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将全市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对每个区域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各区开发方向和任务。在加快重点区域开发的同时,注意相临地区的合理配合和全区的整体布局,使全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健康快速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的全新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仍呈加快发展之势。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生产力最发达、科技实力最雄厚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  相似文献   

11.
《科技智囊》2004,(1):80-81
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的全新格局。经济界权威人士指出,我国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将促进中国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运用DEA模型测度了2001—2008年间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相对环境效率,并结合Malmquist指数对期间各地区环境效率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各区域的相对环境效率总体水平比较低,环境污染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效率损失;西部地区的环境绩效具有较大的省际差异,且省际差异在研究年份内经历先逐年减小再逐年扩大的演变过程;西部各省市环境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研究年份内的环境效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A模型,选取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截面数据,测算各地区的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效率,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探寻影响垃圾污染治理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效率偏低,全国仅有北京等9个省市达到DEA有效;治理效率的区域异质性较为明显,表现为东部地区最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差;要达到高效提高治理效率的目的,关键在于管控好无害化处理能力、无害化处理量和基础设施投资额这三个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课题组在利用熵值法测算2008—2018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呈现"U"型关系;区域异质性表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抑制作用。因此,应动态处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差异化制定产业升级政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人口老龄化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演变速度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要严重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人口最为年轻化;西部地区老龄化增长速度要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老龄化增长速度要高于东部地区。其次,选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文盲率会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人口增长速度、性别比、产业结构升级状况会降低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且同一因素对东、中、西部不同空间的影响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我国生态敏感区资源环境绩效进行定量分析,利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和相关理论对近8年来西藏自治区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逐步提高,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绩效呈现"N"型变动趋势;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绩效呈现"S"型变动趋势;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绩效呈现不稳定变动态势,其中COD排放绩效指数在2001—2004年迅速超过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和东部地区,2004年后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但明显低于东部地区;SO2排放绩效指数和工业废物排放绩效指数巨幅波动;建设用地绩效指数从2002年之后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占国土面积1/8的西藏面临生态环境的整体不稳定性和对外力干预的敏感性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17.
《科学管理研究》2016,(4):13-16
运用DEA模型对2005~2013年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并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从而在全国各省份和东中西三大地区两个层面测量了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其中东部地区效率最高,西部居中,中部最低。我国各省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之间的差异较大,但差异正在逐步缩小,而区域内差异对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1979—2016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GDP、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数据进行分析,将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与全国GDP增长率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劳动力依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国GDP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TFPG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偏高,西部偏低。因此,全面提升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TFP,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徐敏 《科技与经济》2010,23(1):51-54
运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1987-2007年的财政金融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财政、金融机构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东部地区明显;西部地区存在财政支农和金融信贷资金年增长率高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中部和东部地区相反;西部、中部和东部的财政支农、金融信贷资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效应不同。平均西部最高,依次是中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