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风压在淮北地方小煤矿的控制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然风压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自然风压的危害,就如何控制和利用自然风压做解释说明,对小煤矿的通风管理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自然风压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自然风压的危害,就如何控制和利用自然风压做解释说明,对小煤矿的通风管理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自然风压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自然风压的危害,就如何控制和利用自然风压做解释说明,对小煤矿的通风管理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规模庞大,通风系统复杂,为了合理确定通风配置,节约通风费用,评估自然风和交通活塞风等非机械式通风方式的通风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课题组现场监测了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内的自然风速、交通量及自然风压和交通风压共同作用下的风速,收集了大量数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较大自然风速出现在10∶00—14∶00这个时间段,最大自然风速达到2.576 m/s;隧道东、西线交通量出现高峰期的时间段基本恒定;隧道东线内自然风压和交通风压共同作用下的风速较大的时间段基本上与交通量高峰期时间段相吻合,而西线这两个时间段吻合性较差,洞内风速变化相对平缓。考虑洞口外风向频率、风向、洞口实测温度等参数的自然风速计算方法计算值与实测自然风速较接近。隧道内自然风压和交通风压联合作用下的风速计算值虽小于现场实测值,但较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5.
以目前自然通风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船舶机舱通风的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机舱自然通风的原理,初步探讨了热压和风压对机舱通风的作用.机舱通风热压的大小取决于机舱内外空气密度的差值、烟囱上的排风口的高度、空气在进风管内吸热的多少以及进风口的高度,机舱如果采用自然进风,必须采用横截面积较大的风管,并尽量减少弯头和节点.自然风压的大小取决于船速和风速的大小,适当地安排进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就可以充分利用风压,达到既能促进进风又能促进排风的作用.自然风压.热压和机械风压对船舶机舱的通风可以起到共同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彦 《科技信息》2010,(30):347-347
本论文着重论述了多风井之间自然风压存在规律,综合分析了各风井之间自然风压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自然风压造成井下风量减少的原因,并提出了在自然风压异常的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2009年重庆松藻煤电有限公司同华煤矿“5·30”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运用有源通风网络理论和数值模拟仿真技术(开发了计算机仿真系统),对瓦斯突出时期矿井通风系统突变过程进行了详细模拟。突出后矿井通风系统一般经历突出溢流、自然流动和通风顺流3个过程。在突出源动力作用下,做辐射流动,可沿主进风大巷逆流;瓦斯先灌入主通风巷道,滞后进入低风量风门巷道或硐室,导致这些巷道的瓦斯浓度超限,威胁矿井安全。突出完成后,瓦斯动力消失,矿井在瓦斯自然风压的作用下开始自然流动。在恢复通风后,矿井在通风机动力作用下瓦斯开始随风流动。受瓦斯自然风压干扰,通风机工况点出现频繁变动(与巷道网结构有关),随着瓦斯排净,恢复到原来的工作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低风量巷道和硐室中的瓦斯滞留时间相对较长,成为持续性瓦斯供给源,十分危险;此外,主流巷道与支路低风量巷道之间的延迟灌入或瓦斯滞留产生的瓦斯自然风压,导致局部回路发生逆转的风流紊乱现象,也容易扩大瓦斯波及范围,或形成瓦斯排放延迟与滞留。  相似文献   

8.
郑晅  郭大伟  李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3):13872-13880
为了降低公路隧道通风费用,实现隧道运营节能,自然风的利用是隧道通风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自然风向随机,并且不能准确确定风量大小,隧道自然风的有效利用率低。为了加强公路隧道竖井自然通风的效果,控制竖井口自然风风向,实现隧道通风节能,设计了一种竖井-集热棚-烟囱的三段式自然风增强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太阳能烟囱不同温度下,太阳能烟囱内部不同位置的温度、压力和风速分布情况,从而确定自然风向。结果表明:在太阳能烟囱的不同温度下,设计的三段式太阳能烟囱的通风量与集热棚-烟囱的温度差呈线性相关,并且环境温度越高,线性相关性越强。在环境温度低于15℃时,太阳能烟囱的风向保持向上,起到抽吸的作用。根据该模型的设计思想,陕西省雷家坡一号隧道建成了太阳能烟囱自然风通风系统,观测数据表明该通风系统可以补充隧道机械动力通风,为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形地区公路隧道的自然风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稳态风边界条件下的自然通风机理及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动态自然风风向情况下的自然通风效果,对自然风基础数据进行长期实测,并分析自然风风向动态变化的特征。设计风向动态变化的风洞试验及CFD数值模拟分析,对非稳态自然风条件下的自然通风进行定量化研究,并定性解释不同建筑条件下的非稳态自然通风机理。结果表明:自然风风向在主导风向两侧±45°范围内随机振动,客观动态变化的自然风相对于假定的稳态自然风而言,打破了通风短路的情况,根据建筑条件不同,通风效果提高10%~50%。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介绍了调整桓仁鉛矿滚马岭坑现生产区通风系统所用的方法。将矿山通风系统划分为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两个区域,以便防止自然风压对扇风机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风压增加矿井总风量。实行区域通风以减少串联。用非生产井巷入风防止井口结冻。对减少串联通风的方法也作了具体論述。  相似文献   

11.
掘进通风由于不能采用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全风压通风,而通常采用局部通风机强制通风,其影响环节比较多,所以在煤矿井下存在的问题较多。历年的事故统计表明,掘进工作面是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多发区。分析全国近10年来瓦斯爆炸事故可以发现,45起重物大瓦斯爆炸事故中,掘进工作面就占了23起,占总数的51%,因此,掘进工作面是瓦斯管理的难点和重点,是矿井通风的薄弱环节。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双参数Weibull统计模型对室外逐秒风速进行了拟合,结合频谱特性分析对实测自然风的典型性进行验证,并考虑到风向对通风效果的影响定义了风向因子参数。通过实际自然风条件下模型比例为1∶10的通风实验,对尺寸因子、形状因子及风向因子等自然风特性参数对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逐秒自然风风速统计分布服从双参数Weibull统计模型;实际自然风条件下,通风效果随Weibull分布的尺寸因子及风向因子的增加而加强,随形状因子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13.
矿井自然风流反向对通风系统的影响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自然风压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夏季和冬季山区采用机械通风矿井内局部区域防止自然风流反向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甘庄煤矿通风系统现状,选定通风路线和测点,利用基点气压法进行了井下通风阻力测定,并计算了矿井总风阻、自然风压;同时根据计算的等积孔判断了该矿通风的难易程度,并对目前通风系统进、回风阻力分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改变通风网络,提出了降低矿井通风阻力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从风阻和自然风压两方面考虑,分别对分支风量对风阻的灵敏度以及分支风量对自然风压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前者通过求解灵敏度微分方程组,得出灵敏度矩阵,根据矩阵的性质,可以对每一条分支的风流稳定、整个通风网络的稳定作出判断;后者从灵敏度的定义入手,应用线性伴随网路法进行计算,得出灵敏度为自然风压所在分支的动力消耗与i分支中空气动力消耗之比值,为判别风流反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该文根据对柴家沟煤矿实际生产条件,采用精密气压计逐点测定法测定了该矿的通风阻力,通过测定各测点的干、湿球温度、风速、静压及各测段距离等参数,对通风阻力分布、自然风压、矿井总阻力及风量配比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各通风参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计算玉华矿矿井风量、风压及等积孔,对该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综合评定。矿井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矿井总进风量为135m3/s;通风容易时期风压为1650.54Pa,通风困难时期风压为2917.09Pa;矿井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等积孔分别为3.95m2和2.97m2,属通风小阻力矿井。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特长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提供设计依据,以流体力学为基础,藉以图论理论与方法将隧道通风系统转化为通风网络,利用节点法通风计算软件解算隧道通风网络,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及依托工程交通量等具体情况,对隧道左右线各不同交通工况进行通风计算,以按需分风为原则确定合适的通风设备开启数量。在通风解算过程中,将交通风压拟合为隧道内通风量的三次多项式,以轴流风机形式加入通风网络,改变以往采用常量交通风压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隧道近远期通风设计方案均能够满足隧道通风要求,节点法网络通风技术的可行性及适用性较强;左线近期通风中交通风压随着交通车速的降低迅速减小,其在总风压中所占到的比例在5.94%~28.37%之间。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大部分自然通风的研究只考虑了简单的平均特性,假定自然风为恒定风会造成与实际效果较大误差。鉴于此,为了能更加客观精确地探讨自然通风建筑通风效果,详细综述了自然风的波动特性,并讨论了自然风波动特性对自然通风量的影响,将通风量的预测方法归纳为基于稳态条件下的修正方法和基于波动条件下的非稳态模型方法,分析了自然风的湍流强度和波动频率两个参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指出需尽快建立适用于中国工程设计用的基于非稳态边界条件下的自然通风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半横向通风方式隧道内风速、风压的分布特点,针对某海底隧道半横向通风方案,建立1∶9的缩尺物理模型与1∶1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排风孔开启数量与排风孔开启位置对隧道内风速、风压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排风动力下,随着排风孔开启数量的增加,隧道内排风量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开启事故位置下游2个排风孔,并固定距事故位置最近的第1处排风孔的位置,随着2个排风孔之间距离的增大,第1处排风孔的排风量增加,烟流扩散至第2处排风孔的行程增加,隧道排烟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