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石漠化地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石漠化地区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环境意识的内隐态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石漠化地区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内隐环境意识;IAT所测得内隐环境意识不存在年级、性别性质差异。  相似文献   

2.
邱晓婷 《科技信息》2013,(7):174-174,201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内隐社会认知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的前提下,着重对内隐联想测验进行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验证及其对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职业的评价是否也存在偏见.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对某些职业评价高,对某些职业评价低;结合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具体反映在就业观陈旧、就业地区选择欠科学等现象,并提出了加强择业价值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评价自己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暴力游戏、益智游戏和亲社会游戏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并分析该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亲社会游戏能够抑制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暴力游戏和益智游戏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游戏类型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与性别无关.实验结果部分支持一般学习模型.  相似文献   

5.
同时运用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的自陈式量表来研究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1.内隐的性别刻板印象效应显著但性别差异不显著;它是单一的一维结构。外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具有较强的自我矫饰性,是一个二维的结构。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外结构之间出现实验分离现象且两者相互独立;2.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它是对女性的一种刻板的歧视和偏见。因此,真正追求两性平等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职业性别偏差的发展阶段,本研究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两种方法考察了初中生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普遍具有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他们对男性和女性所从事的职业认识符合传统的职业性别分工,IAT和SEB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内隐社会认知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当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展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得益于间接测量法的发展和完善,当前主要采用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内隐社会认知视角探讨摔跤运动员对摔跤竞赛中红色队服效应的认知态度.36名摔跤运动员与38名普通大学生参与该研究,采用传统内隐认知测量方法 IAT测验,概念维度材料为图片材料(两名摔跤运动员比赛情景),属性维度为文字材料(攻击性词汇与非攻击性词汇).结果表明,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对着红色队服图片+攻击性词汇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着红色队服运动员+非攻击性词汇;在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摔跤运动员;在不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不存在差异.无论是普通大学生,还是专业运动员均存在认为红色更具攻击性的内隐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一些研究者把内隐社会认知引入到学科心理认知研究中,提出了内隐学科心理认知。基于以上背景,作者尝试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60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内隐英语认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内隐英语态度和内隐英语自我认同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自从杨治良等通过实验发现内隐攻击性以来,内隐攻击性便被纳入到了内隐社会认知的范畴,国内学者便采用国内学者主要采用了偏好判断法、内隐联想测验等方法深入广泛研究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被试差异、社会情境、人格特征、启动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运用内隐测量技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国外文献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横跨众多领域,包括态度、自尊、刻板印象等,涉及社会认知方面的内隐测试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介绍其技术和理论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个实验对正负性词语的空间隐喻现象及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实验1采用词语线索提示的刺激探测任务范式,研究了正负性道德行为及情绪词语的空间表征对注意转移的影响,结果发现,正负性道德行为和情绪词语的空间表征对注意存在定向激活作用,揭示了极性词语存在空间隐喻性;实验2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对实验1所揭示的现象及其机制进行了探索分析,结果发现,正负性词语的空间属性差异是存在于内隐层面的自动联结,即空间隐喻词语与垂直方位属性之间建立的联系是自动化、无意识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比较了以往研究中常用的概括化概念和具体疾病在心理疾病内隐污名表征中的范畴典型性。结果显示:在IAT分类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属性信息(消极词)与概括化概念的配对任务比与具体疾病配对的加工更容易,前者的反应时更快,正确率也更高;相较于具体疾病,概括化概念与属性信息的联结更紧密,具有更高的范畴典型性;心理疾病污名IAT的内隐效应值显著大于0,大多人对心理疾病的内隐态度是负面的,但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孝道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AT范式探索内隐孝道,同时用杨国枢的孝道个人意愿量表来测量其外显孝道,从内隐和外显两方面初步考察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孝道差异.结果显示:(1)独生子女的外显孝道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异,而内隐孝道比非独生子女积极;(2)在外显测量中女性比男性表现得更为孝顺,且差异显著,而内隐孝道没有显著差异;(3)孝道存在内隐孝道和外显孝道两个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采取方便取样,并使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负性自动思维量表(ATQ)以及内隐自尊联想测验对所选取的1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负性自动思维在外显自尊与抑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内隐自尊对负性自动思维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内隐自尊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使用PROCESS程序进行事后检验,无论在高内隐自尊的情况下(得分高于一个标准差)还是在低内隐自尊的情况下(得分低于一个标准差)负性自动思维的中介作用都显著,即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结论:负性自动思维对抑郁的影响随内隐自尊的增加而增强,外显自尊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遵循远程联想理论, 筛选适用于中国中学生群体的远程联想测验题本; 运用项目反应理论, 构建双参数模型, 使用来自广东、甘肃和湖北3所中学2659名初中学生的结果进行项目分析检验。遵照标准参照测验的编制原则, 选取难度为3.00~3.00, 区分度为0.30~2.50以及θ(π0)处信息量大于0.20的项目, 编制了中文版远程联想测验(RAT)(计91个项目)。该中文版RAT与托伦斯创造力测验、伦科创造力测验和瑞文智力测验的成绩正相关, 该测验可以预测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评价的创造力表现。此外, 还讨论了该测验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内隐学习的研究关系到人类潜能开发的根本问题,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传统人工神经网络能够成功地模拟内隐学习,但模拟过程存在许多弊端,模拟效率也非常低.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形态学联想记忆网络(MAM)去解决.MAM不仅能够实现内隐学习的模拟,而且可以克服传统人工神经网络在模拟内隐学习时的各种缺陷,实验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及其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方法:运用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对筛选出来的网络成瘾和对照组的非成瘾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大学生都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二者在外显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存在低相关;外显自尊与现实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的相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内隐自尊与网络社会支持中友伴支持的相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主观支持对外显自尊有一定预测作用,友伴支持对内隐自尊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内隐和外显的角度探索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显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外显上偏好健康食品和非健康食品的被试在内隐反应上,也对健康食品和非健康食品的态度更为积极,而且达到了显著水平。外显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关达到了显著的水平,而内隐态度与行为没有表现出有显著的相关。结论:外显态度对大学生饮食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内隐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且有限。  相似文献   

20.
个体攻击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攻击的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基础问题,但以往研究较多关注个体的外显攻击.对内隐攻击的研究相对较为匮乏.本研究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大学生的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发生特点,包括攻击的性别差异及类型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关系.以1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任务分离范式中的偏好测验测评被试的内隐攻击,采用自我报告的攻击问卷测评被试的外显攻击.1)在外显攻击上,男性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女性,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个体言语攻击显著高于身体攻击、关系攻击,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之间差异不显著.2)在内隐攻击任务上,相对于攻击词,被试更加偏好中性词.3)内隐攻击的性别差异与类型差异均不显著.4)大学生的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结论: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存在性别差异与类型差异,两类攻击间无显著相关,支持内隐一外显结构分离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