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其濬(1789——1846),字渝斋,自号雩娄农,河南固始县人。他在清代的乾嘉盛世中丁丑(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后历广东乡试正考官、国史馆协修、南书房行走、提督湖北学政,通政使司副使等要职,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考试御史,转兵部侍郎、户部侍郎。道光二十年(1840)起代理湖广总督兼湖南巡抚,后改代理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道光二十五年(1815)调福建巡抚,改山西巡抚兼提督盐政,直至道光二十六年病逝,吴其濬在庙堂之上位处清要;处江湖之远作封疆大吏,他都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朝廷  相似文献   

2.
明代广州之海舶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广州,由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年)起到道光鸦片战争前的一百五十馀年间,是中外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一个口岸。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後,中国政府明令指定,只许外人在广州通商,从此在法律上广州便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的口岸了。在这一百五十馀年当中因通商问题而酿成了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端:在关税方面,关吏之苛征勒索,外商生活方面之种种束缚,待遇方面中外之不能平等,以及司法方面的争执,所以这一百五十馀年间的通商制度,是近代中外通商史上的最重要的关键。 清朝由康熙到道光年间,粤海关的设施,通商的制度,大半沿照明代的旧规,清朝对於…  相似文献   

3.
亨利·菲尔丁(1707——1754)于一七三○年以剧作家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先后写了二十五部戏剧。其后由于当权者的迫害,他不得不中断自己的戏剧创作,从一七四二年起,转入了小说创作。他一  相似文献   

4.
一代名儒     
一身多病:曾国藩可以说是一个病号。道光二十年六月,他在京城参加散馆考试半年后就得过一场肺病,肺病在当时几乎无救,幸遇名医,才死里逃生。后又得牛皮癣,此病最是顽固、难医,自道光二十五年开始得此病,几乎终生伴随着他。同时也患耳鸣症。自咸丰七年丁父忧时,年不到五十,便开始眼睛模糊,寸大的字都看不清,再后来还吐过血。最后大概  相似文献   

5.
贵州山灵水秀,气候宜人,千百年来不但养育着千百万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而且哺育出一大批本地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清平孙应鳌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原籍江苏如皋,先祖孙华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调任贵州龙里卫总旗,后升副千户,驻清平(今凯里市炉山区),于是后代落籍贵州清平,父孙衣曾任云南保山知县。淮海先生自幼聪颖绝伦,幼年从著名的学者周慎轩先生学儒学,19岁开始接受“心学”的影响,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王阳明的学生徐樾  相似文献   

6.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赵金龙领导的湘、桂粤瑶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斗争的火焰并没有扑灭,也不可能被扑灭。于是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的瑶民起义在湘桂边相继暴发。道光十六年(1836年)兰正樽领导的新宁瑶民起义,道光廿七年(1847年)雷再浩领导的新宁瑶民起义,就是湘桂边瑶民起义中较大的两次。  相似文献   

7.
龚自珍(公元1792——1841) 清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固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通经学、小学和史地学,属于经今文学派。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其诗表现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渴望变革,具有追求理想的强烈精神,故气势磅  相似文献   

8.
《使粤吟》是何桂清创作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一部集杜诗集,不仅记录了作者赴粤典试的行踪,而且歌咏了沿途风光,同时对社会现实也有所关注。该集虽然全部使用杜句而成诗,但却是以杜诗写己事,并且达到如出己手的水平,是清代集杜诗中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较长期以来,史学界不少同志都认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内部在鸦片问题上存在着弛禁和严禁两个不同的派别:弛禁派以清朝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琦善为代表。以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为其吹鼓手;严禁派以湖广总督林则徐、鸿胪寺卿黄爵滋为代表;而道光皇帝则摇摆于弛禁与严禁之间。近年来,有的同志不同意以上意见,他们说,清政府“禁烟”是真心诚意的,道光皇帝是禁烟运动的“真正的发动者”,而穆彰阿、琦  相似文献   

10.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收复新疆有深刻的思想基础。首先左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研究新疆地理,认识到西北边疆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龚白珍、魏源、林则徐等的影响,更加坚定了他有志于新疆的决心。在镇压太平天国及陕某回民起义过程中也大大提高了他的军事势力,军事能力和军事思想。另外就在左宗棠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埋下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决心,特别是深刻地认识到英俄侵吞我国新疆的阴谋。  相似文献   

11.
云南云州(今云县)人杨国翰与林则徐有十四年的师生之谊。两人在交往中虽然只各有一封书信往来,即杨国翰的《上江苏林臬台书》和林则徐的《答奉化令杨丹山明府国翰书》,但两不仅反映了各自的政治法律思想和鸦片危害的社会问题,而且从彼此的评价中可看出两人相互推崇敬重,情意笃厚。  相似文献   

12.
狼蛛科(Lycosidae)Pardosa nebulosa group的种类在我国东洋界各省大量分布,成为农田中的主要害虫天敌。作者等在云南省西部及南部地区的蜘蛛资源调查过程中,共采到该组5种蜘蛛,其中一种经鉴定系一新种,现报道如下: 1 云南省 Pardosa nebulosa group种类 (1) 保山豹蛛 Pardosa baoshanensis新种,分布:保山。  相似文献   

13.
冀中回民支队,是抗战初期在冀中地区由我党领导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民族抗日武装。它在马本斋同志的率领下,驰骋冀中平原,抗击日寇,威震敌胆,为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立下卓著战功。1942年6月冀中回民支队奉命撤离冀中,转战冀鲁边区,继而挥戈南下,于1942年9月挺进到冀鲁豫边区,在冀鲁豫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到1944年2月奉命调往延安为止,回民支队在冀鲁豫边区活动将近一年零五个月,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五年是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特撰写此文以示纪念。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卓越思想家和伟大爱国者,也是开始放眼世界,力求了解西方,探求新知的先驱,他在鸦片战争期间倡导组建翻译班子,从事外文报纸和书刊的迻译工作,为中国近代翻译史揭开了光辉的一页。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是同其领导的禁烟抗英斗争事业紧紧连在一起的,他组织译事  相似文献   

15.
桐梓修志,始于明万历间。厥后,清康熙二十五年贾国、雍正九年邱仲,道光时赵旭、同治初凌彝铭、光绪中赵彝凭,先后续纂,除《光绪志》惜俱散佚。故民国时重修县志,邑人即感慨:“桐梓迭遭兵燹、旧传贾志、邱志各书,久归乌有,若再延缓,将一切文献无征,何以知往...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千古未有之变局”.使中国的各阶层人物受到一次严峻的考验。以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也曾高喊爱国的腔调,企图用闭关政策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但很快地走向投降卖国;人民大众富于爱国的传统,并用自己果敢的行动表明与外国侵略者是势不两立的,但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把中国的爱国主义传统发展到近代的水平.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梁章钜(1775-1849),清嘉庆、道光诗坛诗人,其风雅诗事有一定的代表性.粱氏一生诗友交游频繁,这对梁章钜的诗歌创作有着良好的影响,与传统诗人纪昀、翁方纲等的唱和.使其诗作有了扎实的古典文学根基;而与近代诗人林则徐、龚自珍等的唱和,又使其诗作带上了时代先进的色彩.此外,梁氏亦热衷诗社活动,家居福州时曾先后开设藤花吟社、三山吟社.居京之际又加入苏斋诗会、宣南诗社,因此诗事活动是研究梁氏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魏茂林,字宾门,号笛生,龙岩人。生卒年不详。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曾任清廷内阁中书、郎中等官职。并先后任乡试(举人考试)副考官一次,会试(朝廷进士考试)同考官三次。 道光十二年(1832)外出任保定知府、通永河道等地方官。后以病请休,侨居江苏泰州,闭门著书立说。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题匾     
林则徐出任云贵总督巡视滇南,路过江川。七月的一天,林则徐到县城北郊金莲书院察看,院长赵士选等将林则徐迎至客厅侍茶。闲谈间,林则徐问起书院的来由。赵士选  相似文献   

20.
杨慎生命的一半岁月是在云南渡过的。1524年(明嘉靖三年)以三十六岁的盛年之身被谪戍云南,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七十高龄之年回乡,还被“巡抚遣问指挥逮之还”云南戍所,直至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客死滇域永昌(今保山)。云南与杨慎的关系,不可谓不深。而在云南,与杨慎关系最深的,又莫过大理。杨慎对大理山河,寄托着深厚的感情,其《点苍山记》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