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红军石刻标语是川陕苏区最具特质的文化现象之一。达州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战场,在川陕苏区时期曾镌刻了大量红军石刻标语,至今留存尚有近600幅。达州境内的红军石刻以标语和对联居多,形式多样的红军石刻标语充分展现了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文化内涵,具有史学研究、文化研究、宣传教育和开发利用等诸多价值。  相似文献   

2.
群团组织是川陕苏区群众参与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活动的重要组织,也是党领导苏区群众的重要组织,是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群互动的重要纽带。川陕苏区的群团组织广泛参与了土地革命、戒烟运动、革命宣传、扩充红军以及辅助红军军事斗争等革命活动,是苏区建设和斗争中一股活跃的群众力量。群团组织不仅为苏维埃和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还极大的保护了苏区工农群众的权益;不仅为苏区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更直接参与了苏区的军事斗争,在武装保卫苏维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川陕苏区医疗卫生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陕苏区以"应对战争,争取生存"为中心,开展了以救治红军伤病员、保障红军兵员和粮食供给为首要任务,涵盖苏区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工作.川陕苏区医疗卫生工作是川陕苏区扩大和巩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川陕苏区的建立极大地撼动了国民党的统治,因此遭到了四川军阀数次大规模的“围剿”.在反“围剿”中,群团组织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组建地方武装,扩充了红军的力量,并且通过生产运动和组建运输队等方式为红军提供军需物资,支援了苏区反“围剿”的斗争.在敌我兵力悬殊、装备落后、物资困难的情况下,川陕苏区反“围剿”的胜利离不开群团组织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存在时间较为短暂,苏区政府的文化宣传社会建设的实践也有限.但时间的短暂,实践的有限,并不影响其历史史实的辉煌和其历史亮点的闪光.根据地的开辟与巩固,必需文化宣传工作,区域性的执政需求亦必然如此;根据地发展的可持续可持久,必需开展社会改造和社会重建,必需重视教育事业,传播先进的文化文明理念;促进社会进步,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红军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是不同内涵和定位的两个精神实质,川陕苏区红色城市在其文化宣传中,长期用红四方面军“十六字”军训训词解读“红军精神”,并用这个单一、平淡的红色文化口号进行宣传,使川陕苏区红色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意识正在淡化,挖掘“川陕苏区精神”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重新进行红色文化名城定位迫在眉睫。由此界定“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的内涵,对巴中地区开发红色城市历史文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红军对川陕苏区开发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认为,一部川陕苏区的革命史,就是一部红军对川陕苏区全面开发的奋斗史,有几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值得汲取;红色理论的传播是川陕苏区建立和开发的前提;追求苏区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川陕苏区开发的主要内容;关于结合部的属性认定;关于川陕苏区的区位定性。  相似文献   

8.
川陕苏区时期的宣传工作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川陕苏区时期的红军宣传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宣传工作有四大特点:主题思想明确;紧扣斗争主题;内容形式多样;注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举措有: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精心制定教育政策;积极创办新型学校;认真编写各类教材;大力开展社会教育。其历史特点是:意识形态色彩浓郁;军事色彩较浓;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明显;存在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0.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急需争取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为了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党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做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自上而下的完善的宣传工作机构,广泛开展农民群众的政治动员;兴办学校、培训班,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破除封建迷信成规陋习,解放农民思想;深入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川陕革命根据地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突出,为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决定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毛泽东亲自领导了创建陕北大本营工作,主要在组织上纠正了“肃反”错误;在军事上进行直罗镇、东征和西征战役;在政治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北大本营的建立,保障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并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12.
就湘赣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三次“会剿”指挥人员的称谓和参加柏露会议的人员、柏露会议的内容以及如何看待彭德怀率守山军民突围下山等说法不一、值得探讨的问题,用历史原件和当事人回忆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3.
1933年8月仪南战役的胜利,红四方面军得以占领南部县的重要产盐区。此役,最重要的不是根据地面积的扩大,而是大量成品盐的缴获,还有诸多盐井短期内就恢复了生产。大量食盐被运往后方,使得川陕苏区的食盐供给问题得到了根本上的解决。仪南战役——这场"食盐之战"的胜利,对于提升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稳定根据地经济秩序,取得后期反"六路围攻"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国年间,甘肃、宁夏地区相继修建了许多堡寨。至红军长征经过甘宁地区时,国共两党军队及地方武装就这些堡寨展开了一系列争夺和抗争。尽管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反动武装依凭各地堡寨阻击红军,使红军遭受一定的人员损失,但红军灵活采取军事、政治教育等手段,宣传我党政策,最终取得了堡内民众的积极支持,成功到达长征目的地。  相似文献   

15.
日本满州农业移民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明,日本农业移民不是单纯的经济移民而是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政策服务的,具有军事性、政治性、法西斯性的“国策移民”,其政策演变有如下特点:(1)表面上是拓务省、关东军、加藤集团共同制订的,但始终起主导作用的是军部在中国的代理-关东军。(2)移民政策演变过程与日本法西斯体制形成过程及扩大侵略战争过程同步。  相似文献   

16.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湘江之战,红军损失惨重,但“左”倾领导人仍然要将红军带向死亡地带。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调整红军前进方向的战略决策,在王稼祥等人的努力下终于得以实现。历史不会忘记王稼祥同志对这一伟大转折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2000年“总统”大选上台,到2004年竞选连任,陈水扁为维持其政权的稳定采取了诸多举措,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想方设法加强对曾经长期接受国民党教育、具有很深“反独”烙印的台湾军队的掌控程度。经过刻意安排的人士调整和对军队实施“独化”教育,陈水扁全面控制台军的企图已经见到了成效,台军的政治立场发生明显改变,对台当局“俯首帖耳”程度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8.
新军与会党是革命党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所依赖的两支基本力量,这两支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始终没能整合成一支声势浩大的反清武装。钦廉防城起义是同盟会联合新军与会党发动武装起义的首次尝试,因同盟会缺乏居中协调的经验,新军与会党在起义中没有坦诚相待,没能形成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双方分歧越来越大,合作最终失败。新军与会党在革命理念、行事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如果不积极加以引导、协调,很难组合成一支强大的反清力量。  相似文献   

19.
民众对川军的评价为"双枪军"(步枪和烟枪),"草鞋军"(武器低劣、装备不足、单衣薄裳、赤脚草鞋),只会执行"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围剿红军。抗战前,川军被国人认为是"中国军队中最糟的军队"。抗战后,广大川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作战、吃苦耐劳以及流血牺牲精神,不仅在众多杂牌军中首屈一指,就是和装备精良的蒋介石中央军相比,也毫不逊色,给全国军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改变了川军只会打内战的"双枪兵"形象,树立了"国军旁系的有力部队"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20.
李济深与新桂系的崛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从维护广州革命政府的利益出发 ,为早日实现两广统一 ,完成孙中山北伐的遗愿 ,自 192 3年起就对新桂系采取了军事上援助、政治思想上引导、财政经济上支持的策略 ,使新桂系在 192 5年消灭了旧桂系 ,统一了广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