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各个年龄段都可释患,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约为3%。发病高峰在30~50岁之间,多数为中年女性,老人和小孩的发病率相对比较低。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常常听人说“我××关节疼”或“我得风湿了”,也常有人说“我有关节炎”。那么关节疼、关节炎和风湿是一回事吗?若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问题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可能比较模糊,弄清这些问题有益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保健。 从医学角度讲风湿病是包括各种关节炎及某些其他病在内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关节炎又可根据  相似文献   

3.
5年来。我的颈椎病一年比一年严重,2008年10月底。让我近乎绝望。这时在一位同事的建议下,我去看了中医,没想到现在彻底治愈了。我的颈椎病是看了中医才知道的。在这之前的5年一直当肩周炎治疗。我的症状是肩膀疼,后来就连着腰痛,再后来就连着腿痛,直至脚麻木。  相似文献   

4.
心理信箱     
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女生.再过半年就要升入初三了。我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都很好.但近半年成绩一直在下滑.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 我的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因此我也来到了他们打工的城市。近半年,我发现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基本不见面。我平日住校,周末时才能见到他们。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热烈祝贺《世界科学》创办20周年。趁这次征文活动表达我对她的热爱感激之情.并衷心祝愿她越办越有魅力。我是1985年见到《世界科学》的,1986年我就订阅她,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订阅她是出于我对科学的关心和热爱,也是工作需要科技知识,由于她质量不错,所以我一年又一年地订阅,从没有间断过,别的杂志我很多是订阅一阵又不订了,唯独这一世界科学”10年来我没有停订过。10年来的阅读,对我工作和个人科学素养提高都帮助极大。因此我十分喜欢和重视这本杂志。尽管目前由于我国国民科技素质还不高,大家对科普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研究引起人类每年4-11万人死亡的热带病——阿米巴病的病原体——溶组织内阿米巴。也许是这种原虫的简单结构吸引了我,也许是这种原虫的重大危害激发了我,我一头扎下去至今已近二十年。我在对这一原虫的研究中得到了启示;我在对这一原虫的研究中得到了锻炼;我在对这一原虫的研究中获得了启示;我在对这一原虫的  相似文献   

7.
国际化学年旨在庆祝这一专业领域对人类福祉所做出的贡献。然而在过去的一年里,令我清楚地感到不安的是,我对科学的贡献可能根本无法帮助人们获得幸福,事实上,还会给人们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一名医生兼科学家,我在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工作了54年,担任所长则有38个年头。当我准备从这两个岗位退下来时,一点深思是不可避免的。当我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突出的是传染病领域引人注目的演变,以及学术界和公众对于传染病领域重要性和实用性的看法变化。我在1968年完成了内科学住院医师培训,决定接受为期3年的NIAID传染病与临床免疫学的联合专科培训项目。我当时作为一名年轻医师并不知道,20世纪60年代时有些学者和专家认为,随着针对许多幼童传染病的高效疫苗以及越来越多种的抗生素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于广锁是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年方35岁。两周前的一天,我到该校洁净煤技术研究所采访,那天的主角是洁净煤所的创建人、老所长于遵宏教授,小于只是在旁参与介绍情况,但这位后生憨厚的面容,他对老先生的敬重,引起了我的注意。当了解到小于是2003年入选的启明星时,我即提出采访要求。小于推却说,  相似文献   

10.
1975年,我才20几岁。在一家工厂当工人。一天我一觉起来,突然发现腰疼得直不起来。只有求同事把我搀扶到厂医务室去看。厂医对我全身这摸摸那摸摸,看不出是哪里出了毛病。便让我到县医院去看,经过一系列的仪器、化验检查后,最终。医生摇摇头对我说道:“目前全国任何医院对这种病都治不断根,只能靠理疗暂时缓解。稍不注意,就会发作。”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咨询工作室的老师:我是一名高三女生,曾因转学而留级一年,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我总是很不适应。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问题:每当遇到陌生人后,往往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似乎很容易交新朋友,但时间一久却很难与别人发展成好朋友。人际关系的不好使我感到孤独、痛苦。我自己分析交往失败的原因,初次交往顺利也许与我外表亮丽、待人真诚有关;无法将友谊发展下去,可能与我敏感多疑、不相信别人有关。因为我曾有过交友受挫、被人欺骗利用的经历,使得我信心不足,不敢开放自己,无形之中在自己与对方之间建起了一层壁垒。转学前我的成…  相似文献   

12.
陈颙 《科学》2006,58(3):7-10
唐山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多钟。当时我住在北京前门附近一个非常破旧的二层木质结构的楼房里.楼房至少有五十年历史了,除了外墙是砖砌的,地板和骨架都是木质的,一走起路来地板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时正好是夏天,天气出奇的闷热,难以让人入睡。我刚躺着一会儿,迷迷糊糊中就觉得床在大幅度上下跳动,地板甚至整个楼房都发出嘎吱的声音。我立刻意识到有大地震发生了。长年从事地震工作的我被晃醒后没有立即下床,而是躺在床上开始数数,“一、二、三……”,数着数着床的晃动变小了。  相似文献   

13.
事业是生命之光──访上海能源化工总公司董事长胡华梁一位古代西方哲人曾说过这样的话: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整个地球。公元1995年7月底的一天,我在总部设在上海的上海能源化工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华梁先生的办公室,听着胡先生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14.
龙门,你的名字太过诱人。以至于曾坐享十三朝雍容华贵历经岁月风霜洗礼的洛阳城都被你再一次惊诧。2008年9月,那是我初次来到考古现场,当时为期半年的东山擂鼓三洞发掘工作已经结束,站在气魄宏大的龙门山上,作为重大考古发现的见证者我隐隐感觉到心中涌动的温暖与机缘。然而当时展现在考古队员眼前的却是一堆难以破解的玲珑。  相似文献   

15.
袁承业 《科学通报》1958,3(22):689-689
“考的松”又叫副肾皮酮,是一种甾体激素。在医疗上,“考的松”应用很广,是治疗风湿病的特效药,以前我国没有生产。最近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工作同志,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鼓足干劲,在50天内完成了“考的松”的合成工作。过去所里的许多研究人员,特别是有些高级研究  相似文献   

16.
爱心与厚望     
我是在80年代中的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世界科学》杂志的,从此,我对它可谓“爱不释手”,订阅《世界科学》已12年,这期间,读《世界科学》已成为我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到月初,我如果看不到新一期的《世界科学》,好像失去什么重要之物那样不自在。记得去年4月份的《胜界科学》被邮递员遗失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试着《世界科学》编辑部去了一封信,说明情况,希望能卖我一本。我很快地就收到了我所要的刊物,并附有编辑同志的一封信,信中表示,感谢我对《世界科学》的厚爱和支持,免费赠送我这本《世界科学》。通过这件事…  相似文献   

17.
树袋熊与我相遇 2007年9月16日清晨,从英国伯明翰到澳大利亚旅游的我,在一位渔民的带领下,乘船到离东南海岸线不远的一座小岛上狩猎。  相似文献   

18.
心理咨询工作室老师:我是高二的学生,从初三下学期起我就得了抑郁症,总是难以摆脱担忧的事情,甚至是一些不必要担心的事情。这样,使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现在,我对自己的健康也开始怀疑,我会不会得了癌症?因为医书中说长期抑郁的人会得肿瘤,我得的病症也有两年了。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怕我再也看不到明天了。我很清楚有些事我确实无需担心,但我控制不了自己,一走神就是一节课。我是爸爸妈妈的希望,我要考大学,原本开朗而自信的我怎么会变得这样呢?请你们帮帮我!小忧小忧同学:你…  相似文献   

19.
无形的创伤     
红色高棉杀害了她的全家。他们的殴打使她失去知觉地躺在至爱亲人的尸体上。当我的第一位柬埔寨患者在1981年以生动的细节把这番经历告诉我时,我最初的反应是——这不可能是真实的。这番述说听起来如此不真实,就象从一部恐怖片中攫来的一个镜头。对此,我的本能是不相信。  相似文献   

20.
巧真巧,我出差杭州的日子——2010年10月26日——出席第二天纪念《科学24小时》创刊三十周年科普创作报告会,在半个月前就定下来了,没想到这一天正好是沪杭高铁开通之日。于是我也就成了沪杭高铁的首批乘客,得以躬逢其盛.目击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