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跃成  王玉斌 《甘肃科技》2009,25(12):155-156
探讨颈部MRI与X线片对诊断Hangman骨折的优劣比较。13例病例给与颈椎正位,侧位X线检查,颈椎MRIT1WI采用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MRIT2WI采用矢状位检查;MRI所见13例均有椎旁软组织信号异常,软组织肿胀,未见明显骨折线;7例Ⅰ度颈椎前脱位,8例脊髓挫裂伤有水肿,5例脊髓无明显损伤;X线片见13例第2颈椎椎弓根部均有明显骨折线,其中7例椎体有Ⅰ度移位,6例颈2椎管前后径变宽,2例颈2椎体下缘有小骨折片;在Hangman骨折中,颈椎X线片可清晰的显示骨折线,具有诊断价值;MRI对脊髓与周围软组织系统损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安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颈椎肥大性增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头昏、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共济失调等症状。X线摄片及CT检查都显示不同程度的颈椎曲线改变,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窄,小关节退变及周围韧带钙化等改变。  相似文献   

3.
颈椎斜位照片是诊断颈椎病变的常规摄影 ,尤其对“颈椎病”的诊断 ,颈椎斜位片更是必不可少的。数十年来人们在投照颈椎斜位片时 ,通常是按书本上的“身体直立在胸片架前使颈部和躯干与暗盒成 45°角”的传统投照方法。此方法有两个最大的缺点 :一是下颌骨的投影与颈椎一、二、三椎体重叠 ,若操作不当 ,甚至可与第四椎体重叠 ,从而影响上部颈椎的诊断。二是颈部斜的角度不好掌握 ,往往不是斜的角度过大了就是过小了 ,容易出现椎间孔显示欠佳。笔者在日常工作中 ,发现头颅侧位片上颈椎呈标准斜位投影 ,颈椎显示非常清楚 ,一至四椎间孔显示既…  相似文献   

4.
例1患者56岁,因发现颈部包块4mo ,近2mo来包块增长迅速前来就诊。体检 :左颈部见一大小约15cm×10cm包块,表面皮肤无红肿 ,溃破 ,质硬 ,无压痛 ,移动性差 ,无搏动感 ,边界清楚。CT显示两侧鼻咽腔、腮腺、甲状腺正常。诊断 :左颈部包块 (多考虑为左颈鞘神经纤维瘤囊性变 )。B超检查 :左颈部见大小约5.7cm×3.8cm囊实性包块 ,壁厚 ,边界清。包块上极见2.6cm×2.5cm实质不均质强回声向腔内突起 ,形态不规则。包块内液体混浊 ,包块周围见部份正常甲状腺组织 ;右侧甲状腺未见异常。B超诊断 :左颈部囊实性包块———甲状腺腺瘤伴出血。手术于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椎 X线平片椎体关节面硬化凹陷的病理改变及临床 X线意义。提高 X线平片对腰椎间盘病变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1 5 0例摄有腰椎 X线平片与 CT、MRI分析 ,其中 CT对照分析 1 5 0例 ,MRI对照分析 5 0例 ,观察腰椎椎体关节面硬化凹陷的改变 ,测量凹陷最低点后移位置。结果 :1 5 0例有关节面硬化凹陷的患者中 ,L3- L4有 1 1例 ,占总数的 7.33% ;L4一 L5有 98例 ,占总数的 65 .33% ;L5 - S1有 41例 ,占总数的 2 7.33%。通过 CT、MRI发现 ,椎间盘突出有 1 38例 ,占总数的 92 % ,两者之间差异甚小。结论 :腰椎关节面硬化凹陷对 X线平片诊断椎间盘病变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椎X线摄影检查目前仍是评价颈部疾患的重要手段。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 iography,CR)较常规平片能丰富诊断信息,本文旨在通过CR片与感绿片对比分析,对CR在颈椎检查中的作用作出客观评价。1方法与结果(1)仪器与材料:岛津500 mAs X线摄影机、KODAK D IRECT VIEW CR900;KODAKCP400/感绿胶片、KO-DAK DVB胶片;KODAKM7B自动洗片机及套药、KODAK8700干式激光打印机。(2)摄影条件及方法:按照文献[1]的方法摄影,曝光条件为:CR颈椎正侧位80 kV,12~15毫安·秒(mAs);感绿片70 kV,8~10 mAs。(3)观察资料:观察同一病人…  相似文献   

7.
赵毅  陈文新 《甘肃科技》2005,21(3):151-152
在临床工作中,如怀疑为颈椎病,首先拍x线平片,一般要拍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必要时。还要拍屈伸功能位片(动力性侧位片)及张口位片。要重视正位片,正位对观察小关节、钩椎关节增生有重要作用。对颈肋的诊断更为重要。其他位置代替不了。部分患者没有x线改变。若除外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及其他不同原因颈椎间盘退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仍可考虑有局部型颈椎病可能。  相似文献   

8.
丁延虹  侯纪寿 《甘肃科技》2012,28(16):160-161
探讨了手法复位后,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自2003-2009年3月,共收治33例胸腰段骨折的病人,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4例,C级9例,D级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0d.笔者在全麻下采用脊柱可调式支架复位、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椎板减压、后突骨块复位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并截瘫病人,术后拍片及CT检查显示骨折完全复位,脊髓无压迫,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力恢复.本组33例,术后X线片示压缩椎体高度及生理前凸恢复,CT显示突入椎管内骨块复位,椎管体积恢复.无1例脊髓损伤加重者.本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采用选取10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8只,雌雄不限,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和手术组。正常组不做处理,手术组术前于麻醉下行X线片,术中暴露椎间盘(L3-4、L4-5、L5-6),16G针纤维环穿刺抽吸髓核,术后4、8周X线片检查后收集椎间盘标本,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染色观察椎间盘退变。结果显示,X线片显示正常组椎间隙无明显改变,手术组4周、8周椎间隙狭窄,椎体前缘终板处变尖、毛糙,终板钙化,骨赘形成。手术组与正常组%DHI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染色:正常组椎间盘结构完整,髓核与纤维环界限明显,排列整齐;术后4周髓核细胞明显减少,髓核与纤维环组织界限欠清晰,纤维环层状排列不整齐,术后8周髓核被纤维软骨组织替代,蛋白多糖含量明显减少。由此可知,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法成功的建立了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病X线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3例经临床及X线确诊的颈椎病病例,采用颈椎六位片,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①骨质增生33例;②生理曲度改变33例;③椎间隙变窄24例;④韧带钙化13例;⑤椎体失稳10例;⑥椎间孔改变20例.X线表现反映的是颈椎病整个病理过程中某个阶段的骨关节改变.X线诊断常规以侧位和斜位片为主,双斜位能观察椎间孔改变,正位片能观察钩突及钩椎关节,前曲后伸侧位片对半滑椎十分重要.结论:X线检查对颈椎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多年尸体试验及临床试用,改进了一些颈推病手术器械,初步研制成一套简易特殊器械,定名为Jz—1型颈椎手术器械包本文介绍该手术器械的设计特点及使用方法。并论述了对颈推病颈手术特殊器械改进,目的在于减少术中的震动,避免神经根及脊髓等的损伤,因而术前的病椎X线片测量及器械安全设备装置显得更为重要。作者应用Jz—1型颈推手术器械在临床上治疗30例严重颈椎病等患者(皆行前路手术),经复查,近期效果优良者占94.5%,术后未发现任何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访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对颈椎活动与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18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和混合型)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置入Bryan人工颈椎间盘,进行定期随访,根据手术前后颈椎的动力位X线片分析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并结合病人神经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效果优9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手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2分,术后平均为15.5分;手术节段前屈后伸术前运动范围12.80±5.70,术后11.20±5.40;邻近间隙术前屈伸运动范围11.90±5.80,术后11.40±4.90。术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既可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又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张彦彩 《甘肃科技》2010,26(5):157-158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是由于椎间盘变性后周围骨质、小关节及软组织等产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等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本文对颈椎相关解剖、颈椎病临床表现作以复习,对X线平片、CT、MRI成像基本原理做一阐述,阐明X线平片、CT、MRI各自对颈椎病诊断价值,各自优势及不足,旨在合理使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明确诊断不同类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颈椎病发病率的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调查结果显示,从1995年9月到2002年8月间上海师范大学大学生颈椎病发病率连年上升,从1995学年的0.045%发展到2001学年的0.726%,并存在继续发展的趋势.除四年级外,发病率随年级增长而增长,并呈现女高男低现象.X线侧位片显示患者颈椎生理弧度大多发生改变,学生患者中颈型正常的占25.5%,颈型变直的占55.3%,颈型反曲的占19.2%.颈椎病发病与学业负担数有一定的关系,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同长期伏案学习的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5.
某患儿:女,6岁,因发现颈前无痛性包块4年余入院.患儿于4年前被无意中发现颈前区有一小包块,未诉疼痛,无红肿和溃破病史,也未经任何诊治.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64层螺旋CT MPR重建技术在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对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96例椎体影像资料进行了分析,患者摄腰椎X线片确定骨折椎体,采用1.0mm层厚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对所得数据1.0mm间距重建,应用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对源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获得多方面、多角度的二维图像,并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准确诊断腰椎椎体骨折及脱位,评价椎管狭窄程度、椎体压缩度。64层螺旋CT MPR重建技术对腰椎部骨折及脱位等能够快速、准确作出诊断,能够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压缩程度,清晰观察骨折线,能够直观显示爆裂骨折椎体后缘骨折片突入椎管内的范围,可以准确测量椎管的前后径线。对附件骨折能够准确显示,直观显示椎体的滑脱改变,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64层螺旋CT MPR图像重建技术诊断胸腰椎压缩骨折有重要价值,对椎管狭窄程度的判断、椎管内后移骨块的范围、椎体压缩度的改变以及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椎弓根钉技术结合横突间或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13年2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治疗18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受累椎体均在2个或2个以下。且病灶相对局限,无大的流注脓肿。均采用单纯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或小关节突间植骨术式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随访9个月~5年观察效果,X线平片显示手术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植骨融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个月。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病灶较局限的胸腰段脊柱结核.采用单纯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或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方式能够维持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X线评价腰部创伤后腰椎稳定性。方法 :对 12 8例腰部创伤患者摄腰椎正侧位片 ,应用Denisi等人创伤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原理方法进行 X线分析 ,对腰椎稳定性作出评价。结果 :腰部创伤后引起椎体及附件骨折 2 0例 ,其中胸 1 1 2例 ,胸 1 2 4例 ,腰 1 2例 ,腰 2~ 5 8例 ,腰椎横突骨折 2例 ,其他附件骨折 2例。腰椎椎体移位 ,全部发生在腰 3~ 5 。腰椎不稳定 8例均有椎体压缩性骨折改变。结论 :腰部创伤除引起椎体及附件骨折外 ,也可致腰椎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探讨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53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14例,房间隔缺损(ASD)27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ASD合并VSD 1例,ASD合并肺动脉狭窄(PS)1例,PDA合并降主动脉狭窄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53例病人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4.34%,3例手术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矫正畸形。术后4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封堵器脱落1例,心包填塞(PT)1例。ASD、VSD及PDA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70%以上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40%以上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20.
匡晓燕  李化梅 《科技信息》2013,(20):479-480
<正>患儿,女,7岁,因右胸部疼痛伴包块形成20天入院。入院前外院X线检查考虑右锁骨结核。体查:右锁骨近胸锁关节处,扪及长约4cm,宽约3cm,质硬包块,局部有压痛,皮温不高。胸部X片和CT检查,均发现右侧锁骨胸骨端骨质破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9.8×109/L),淋巴细胞百分率增高(W-SCR 0.6),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W-LCR0.39),碱性磷酸酶正常(ALP 318U/L),红细胞沉降率正常(ESR 4mm/h)。病理检查:肉眼观,含碎骨组织的灰白、灰红软组织一堆,总体积1×2×0.5cm。镜下观,正常骨组织结构破坏,多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