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团结的一年”吗? 肯尼迪上台曾在“国情咨文”中公开埋怨西方阵营的不团结。他说:“在欧洲,我们的联盟有空白,而且有点混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团结受到经济上的竞争的削弱,部分地受到了国家利益的侵蚀。它还没有把它的力量充分动员起来,也还没有完全取得共同的看法。”因此肯尼迪竭力强调要加强“西方的团结”,实际上就是要加强美国对西方盟国的控制,加强美国在西方集团中的领导地位。一年快过去了,“西方的团结”加强了没有?美国副总统约翰逊在12月4日发表的一次演说中吹嘘1961  相似文献   

2.
一从哥本哈根会议说起在本月7日结束的哥本哈根北大西洋集团外交部长会议中,虽然杜勋斯所坚持的“冷战”调子还是占了上风,发表的公报还是按照着杜勒斯的口吻,极力贬低最高级会议的意义,强调最高级会议要有“很好的准备”作为阻挠会议召开的挡箭牌,但哥本哈根会议所唱的调子并不全合拍是可以分辨得出来的。即以会议的公报来说,它指出这一个集团的成员国正在实行“密切合作而又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政策”,在这个集团的会议公报上第一次出现了“独立”的字样,说明了美国要操纵它的西方“盟国”已经愈来愈困难。此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出于对苏冷战的需要,美国对德严惩政策逐渐转变为扶持政策。美国为了增强对抗苏联的实力和稳定西欧,扶持建立联邦德国,从而造成了德国的分裂。联邦德国成立后,美国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使其经济迅速复苏,主权得以恢复,并在北约框架下实现了重新武装。与此同时,为了使德国不再成为欧洲力量平衡的破坏者,美国努力用条约体系将联邦德国维系在西方阵营之内。  相似文献   

4.
近来,美国的一些评论家用惋惜和不安的口吻谈论着华盛顿的“冷战”政策和“实力”政策所遭到的一连串失败,这种失敢不仅表现在东西方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西方阵营内部的分歧上,这方面总的情况是:为了进行“冷战”和准备“热战”而同美国暂时结合起来的“伙伴们”的离心倾向愈来愈历害了。美国在其“战争合夥”之间所施行的“大棒政策”不但无補于事,相反地却加剧了这种发展。美国评论家指出,在希臘,美国的政策正遭遇严重的危机。由于塞浦路斯问题,希臘和英国、土耳其的关系以及同北大西洋联盟的关系已大大恶化。希臘的各阶层人士,包括一些统治集团人士在内,都对美英等国在塞浦路斯问题上的做法感到愤怒,他们指责美国和英国、土耳其串通一气阻挠塞浦路斯人民自决,他们指出希臘与北大西洋集团的结盟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只是使希臘的民族利益遭受损害。因此,许多人都在要求改变希臘  相似文献   

5.
最近铁托刚刚结束了他的亚非之行。数月来,铁托偕大批侍从人员,乘军船,带礼炮,浩浩荡荡地访问了一些亚非国家。一路上,他打着“积极共处”、“不结盟”、“非集团”的旗号,进行招摇撞骗,企图破坏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内部的团结,挑拨这些国家之间的团结,离间些这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破坏亚非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族独立运动,拉拢一些亚非国家的政府和政党同铁托集团一起走亲美亲帝、反苏反共的道路。但是,结果与铁托集团的愿望相反。正象他利用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伪装,来破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阴谋遭到破产一样,铁托这次在亚非国家进行分裂破坏的阴谋活动,也不可能得到成功。纸是包不住火的铁托访问亚非一些国家所抱的这种目的是不可告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人民一致热望的日内瓦会议已于四月二十六日在日内瓦国联大厦开幕了。尽管美国政府奉行「实力」政策和长期「冷战」方针,千方百计地阻挠与阴谋破坏日内瓦会议的召开,然而日内瓦会议召开这件事本身证明,通过协商的道路解决国际事务上的分歧,这种要求,已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7.
半月述评     
当前国际上最重大的事件是苏联国家領導人的訪问英国。苏英会談所取得的積極結果,有力地說明国际形势的進一步趋向緩和。不久以后,法國总理和外長也將到苏联進行訪問。这一訪問,無疑地,也將有助於法苏关系的改善,从而加强国际间的諒解和信任气氛。尽管国际形势逐步趋向緩和,但是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些人妄图阻止历史車輪的前進。杜勒斯在他的演說中还在鼓吹西方要繼續执行“实力地位”和组織軍事集团的政策;美国派了軍艦到地中海去進行威脅;巴格达条約  相似文献   

8.
英美危机     
安东尼·纳丁是前艾登政府中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大臣,属于保守党的所谓青年集团。去年艾登政府发动侵埃战争后,他因不同意艾登的政策而辞了职。此后他连续在西方国家许多报纸上发表文章,阐述他对一系列国际重大问题的意见。这里摘译的这篇文章,是在巴黎“新闻报”上连载的,他在这里讨论了英法在埃及惨败所得的教训、英美合作、西方贸易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等问题,并透露了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读者从这里可以看到,作为对帝国主义忠心耿耿的献计者,他对美英矛盾的尖锐化深表优虑,卖力地叫嚷要建立英美之间“有效的合作”,以便“在冷战中重新采取主动”;而对社会主义的蒸蒸日上则怀着强烈的恐惧和敌意,以致不惜摭拾那些早已破产的神话,如“共产主义威胁”、“苏联的渗入”之类,来作为他呼吁“西方团结”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冬天之后有春天「如果冬来时,春天也不远了」。百余年前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言,在今天晦暗的世界局面中,依然保有其不变的真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年多中间,国际局势一步步走向恶化的道路。资本主义集团中反动势力所策动的反苏逆流,一直汹涌起伏,没有停息过。战争期间三强团结所造成的胜利局面,在战后这样短短的期间,差不多被破坏了大半。从联合国会议到巴黎和会,可以说在每一个问题上,美英和苏联都形成了对立。战前两个集团对峙的暗影,重复笼罩着世界;许多没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及其西欧“盟国”之间展开的“核控制权”之争,正愈演愈烈。最近举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长理事会会议的结果再次表明,这一斗争是无法调和的。下面摘译的今年4月25日美国双周刊《报道者》上刊登的文章,透露了这一斗争中矛盾的深刻和对所谓“西方团结”影响的严重。文章作者尤金·罗斯托是美国耶鲁法律学院院长,于1942—44年间曾任美国国务院顾问,1949—50年间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助理执行秘书。在这篇文章里,他所鼓吹的“大西洋团结”,实质上反映了美国壟断资本的要求,即企图凭借美国目前仍占有优势地位的原子军事工业力量,阻挠和吞并其它西方国家的原子军事工业,从而巩固美帝国主义的西方霸权。  相似文献   

11.
会议在经济和环保问题上所获无多,政治色彩却越来越浓;随着冷战的逐步消失和美国盟主地位的削弱,西方内部利害冲突日渐显露,在协调干预世界事务方面越来越难以采取一致行动。  相似文献   

12.
在安卡拉演出的一出戏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政府都在要求召开东西方最高级会议,讨论国际政治中的迫切问题,从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但是,美国统治集团依然顽固地继续阻挠谈判,推行“冷战”。这次杜勒斯亲自率领庞大的代表团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1月27—30日在安卡拉召开的巴格达条约理事会会议,充分暴露出美国在中东加紧“冷战”和策划新侵略的阴谋。大家知道,在亚非人民团结大会以后,亚非地区的反殖民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大会否定“艾森豪威尔主义”这一件事,对中东地区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美国被迫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如通过各种途径策动解决或者缓和巴勒斯坦问题,增加对叙利亚和埃及的接触,做一些拉拢的姿态(例如恢复  相似文献   

13.
“冷战”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作为起点,到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尔地会晤标志其结束,经历约半个世纪.“冷战”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针,是美苏两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进行一系列对抗的独特形式,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东西方矛盾冲突的一个主要表现.它历人是国内外国际关系史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冷战结束了,世界正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迈进,占据世界外交舞台40年的“冷战”是怎么发生的呢?最近,克林顿政府决定延长我国最惠国待遇,但“不会改变对华遏制政策和演变政策。”“从长远来看两国仍然…  相似文献   

14.
保守党——代表垄断资本和大地主利益的政党,十九世纪中叶由托雷党转化而成。该党的领袖都出身于资产阶级,该党分子特别在殖民统治和外交机构中占有高级职位。党员总数二百八十万零五千名(一九五三年三月)。保守党公开奉行帝国主义的政策,敌视民主进步力量。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保守党曾煽动与组织反苏干涉。在干涉失败后,保守党仍不断组织帝国主义集团以挑拨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保守党张伯伦政府标镑“绥靖政策”,召开慕尼黑会议,纵容希特勒德国侵略,从而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保守党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宣传“在实力的基础上进行谈判”,从事扩军备战,极力鼓吹武装西德;同时对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实行欺骗和镇压。  相似文献   

15.
实际工资工人的工资区别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前者是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后者是以工人的生活资料表现出来的工资,它表明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名义工资不能说明实际的工资水平,例如名义工资不变,则物价上涨、捐税加重、房租提高的结果,实际工资就会下降。战后时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某些阶层,由于坚决斗争的结果,名义工资有所提高,但是因为生活费上涨得更快,捐税繁重,他们的实际工资仍低于战前水平。“实力地位”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帝国主义便开始积极扩充军备,在国外建立越来越多的军事基地,拼凑侵略集团,发动“冷战”,策划新的战争,企图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压力,进行威胁和挑衅,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其意志,这种方针叫做“实力地位”政策。“冷战”这个名词是美国资产阶级政论家李普曼在1947年最先创用的,意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后记     
这一期登载了两篇論述最近期间侵略性军事集团的动向的文章:邵新生同志的“从曼谷会议到喀喇蚩会議”分析了馬尼拉条約集团从拼凑以來的种种陰谋活动,指出美國的“实力地位”政策在亚洲已经走進了死胡同;王克勤同志的“北大西洋集团与西欧形势”說明了欧洲的这个排他性军事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和日益增长的离  相似文献   

17.
北大西洋侵略集团从12月13日到15日在巴黎举行了理事会会议,讨论了加强北大西洋集团的扩军备战、德国和西柏林问题以及刚果问题等等。美国“纽约时报”在16日的社论中供认,这次会议是“重申决心要继续武装”,从“实力地位出发”“缔造和平”。北大西洋集团的这次理事会会议,是以美  相似文献   

18.
有关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讨论非常激烈,各种名称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文章通过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动机、实力地位和当今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美国对自身实力地位的认识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无论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有何种表现形式,但是思维模式仍然是“冷战思维”。分析了“冷战思维”阴魂不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美国所策划和领导的北大西洋侵略集团成立的十周年已经黯然度过。美国曾打算利用这个机会为这个集团大肆宣扬,艾森豪威尔吹嘘它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安全集团”,并且“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日益强大的团结的政治力量”。但是这种渲染丝毫也掩盖不住这个声名狼籍的集团的侵略实质和它所处的困境,连号称美国在西欧的“管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斯巴克最近也不得不承认,北大西洋集团的“真正弱点是成员国的不团结”。事实表明,这十年是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不断遭受可耻的失败的十年,也正是北大西洋集团侵略面貌毕露、内部矛盾百出,争吵不休并且日益走向四分五裂的十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和政策     
美国石油王朝的巨擘、现任纽约州州长纳尔逊·阿·洛克菲勒在今年4月出版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目的和政策”。这篇文章发表在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之前,可以说是美帝国主义为什么蓄意破坏这个会议的自供。这个参预美帝国主义决策的垄断资本家,十分害怕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将会增强美国国内和它的“盟国”内部要求减轻军备负担的压力,因而露骨地强调美国必须坚持“实力政策”和“威慑力量”,增加军事开支,加紧扩军备战。他惟恐人们将“谈判技巧误认为目的”,要求人们“认清我们国家的目的”,“不得把外交礼貌的策略上的改进同认真进行政治解决(读作侵略)混为一谈”。在这里,这个帝国主义者又一次自己揭露了自己。为了欺骗美国人民,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也不得不假惺惺地说什么“和平是一项根本的国家目的”,但人们也马上就可以从这篇文章本身中看出,他所要求的“和平”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俯首听命于美国帝国主义的“和平”,是听任美国垄断资本控制、剥削、压迫和奴役所有国家人民的“和平”。在东西方关系问题上,洛克菲勒一方面肆意诬蔑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原意同苏联保持贸易来往的国家进行威胁;另一方面,他直言不讳地狂妄地表示要从“实力”地位出发来强迫苏联接受美国的概念,谋求使资本主义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复辟的所谓“政治解决”。尽管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不得不承认美国已丧失了战略上的优势,但他是至死也不忘情于美国的业已破了产的“实力地位”政策的。他竭力鼓吹为了“安全”要加强报复力量:要加强基地、加强导弹生产、加强整个所谓“报复”系统;极力强调“民防”来制造战争歇斯底里;恐吓“盟国”要有不惜进行全面核战争的准备和决心,并在以核武器为报复力量基础的前提下,要有决心在有限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和扩大常规部队。洛克菲勒并且在“不能完全从本土出发来保护自由世界”的借口下,公然提出美国有权直接军事占领和干涉任何一个“盟国”。在毫不掩饰地要美国纳税人和美国“盟国”花更多的钱从事“防御”的情现下,洛克菲勒对裁军问题根本当做没有这回事。文章里重复了以防止突然袭击作借口而妄想进行“视察”的破了产的滥调。洛克菲勒在文章里还恬不知耻地把美国自封为“自由世界”、“落后国家”的“保护人”和“恩主”,要“自由世界”国家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都在军事上承担更多义务——出钱、出人、出基地;在经济上克制自己,保证美国贸易出超,保证美元不疲沓,保证美国资本输出的市场……从这篇文章里面可以看出这位美国垄断资本的头面人物,为了最大限度的利润,为了追求世界霸权,是如何阴险狡猾,如何顽固狂妄。洛克菲勒早从杜鲁门政府时期起,就在美国的“冷战”外交政策制订中起着作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洛克菲勒以垄断资本家的身份,更多地公开直接参与美国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中,他比较系统地道出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与阴谋,说明了美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们掠夺和奴役世界的目的,始终顽固地坚持他们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帝国主义本性是至死不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